
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doc
13页中外名人学习措施启迪1 爱迪生“读书” —— 读书、学习要有“目的”、“志向”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童年时被视为“低能儿”,只上过三个月学便离开了学校十二岁那年,她当上了火车上的报童火车每天在底特律停留几小时,她就抓紧时间到市里最大的图书馆去读书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当时,她随着兴致所至,任旨在书海里漫游,遇到一本读一本,既没有方向,也没有目的有一天,爱迪生正在埋头读书,一位先生走过来问:“你已读了多少书啦?”爱迪生回答:“我读了十五英尺书了”先生听后笑道:“哪有这样计算读书的?你刚刚读的那本书,和目前读的这本完全不同,你是根据什么原则选择书籍的呢?”爱迪生老诚实实地回答:“我是按书架上图书的顺序读的我想把这图书馆里所有的书,一本接着一本都读完先生认真地说:“你的志向很远大但是如果没有具体的目的,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这席话对爱迪生触动很大,成为她确立学习方向的一种转机她根据自己的爱好、爱好和专业目的,把读书的范畴逐渐归拢到自然科学方面,特别注重电学和机械学定向读书,终于使她掌握了系统而夯实的知识,成为伟大的科学发明家 学习要有志向,目的要明确作为正迈入21世纪的大学生,学习目的应更加明确和远大。
在学习目的确立过程中必须坚持三点:一是确立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措施这就需要认真学习好马列主义与邓小平的基本理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辨别真伪,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二是要有崇高的学习目的,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学习的远大志向三是要扬长避短,科学地选择主攻目的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解,培养起对所学专业的爱好在具有爱好的基本上,坚定学习目的,刻苦攻读,学有所为实践证明:学习的成功,核心在于方向对的,目的明确,朝着一种既定目的,锲而不舍地追求而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是很难做成学问的2 陶渊明“指点迷津” —— 学习没有捷径有位书生一心想具有渊博的知识,却又不肯下苦功夫读书,于是她就去向当时出名的诗人陶渊明请教学习的捷径,阐明来意后,陶渊明把这位书生领到自己耕种的稻田边,指着稻子说:“你仔细看看稻子是不是在长高?”书生看了半天,眼睛都瞅酸了也没有看出稻子的变化陶渊明说:“那为什么春天的稻苗会变成目前尺把高的稻子呢?” 陶渊明又把这位书生领到河边的一块磨刀石旁问;“磨刀石为什么中间浮现像马鞍形状的凹面呢?”书生说:“磨下去的。
陶渊明接着又问:“它可是哪一天磨成的吗?” 陶渊明说:“你与否从这两件事情上明白了学习的道理呢?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啊!”书生听了陶渊明的这一席话,茅塞顿开,羞愧地说;“多谢先生指教,你使我懂得了学习是没有捷径的,只有勤奋好学才干成功啊!” 的确,学习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这正如国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所说:“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会发明出来我们的祖先有许多名言警句也阐明了这一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说学习有捷径的话,那只能说学习要有科学的学习措施爱因斯坦在回答她是如何获得伟大的科学成就时,总结出了一种“成功方程式”,即:W = X + Y + Z W代表成功,X代表刻苦努力,Y代表措施对的,Z代表不说空话我们有些大学生,一说起自己的抱负就会滔滔不绝,梦寐成为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但一具体接触课本,就会掂轻怕重,毛病百出如果是这样,虽然对将来的憧憬再美好,也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3 富兰克林的成才之路 —— 学习应坚定毅力和信心 在大学生生活中,时常也听到这样或那样的抱怨:怨生不逢时,怨没有个好家庭,怨过去学习基本没有打好,等等。
这样的想法对吗?让我们看看伟大的物理学家富兰克林的成才通过吧 富兰克林出生于一种手工业者的家庭,爸爸做肥皂和蜡烛,妈妈生了十七个子女,她是最小的一种家庭人口众多,经济承当沉重,富兰克林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被爸爸拖回来做工了,剪灯芯,做蜡烛,干着苦活后来,爸爸看到她爱慕看书,就把她送到富兰克林的哥哥办的一家印刷厂当了一名印刷工在这样的厄运面前,她并没有屈服,而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语)例如,她为了有书看,她和离印刷所不远的一种小书店的伙计交上了朋友,同她商妥,在书店关门前把书悄悄借走,第二天开门前把书还来,为的是绝不让老板懂得就这样,富兰克林白天上工,每天夜晚读书到深夜富兰克林的成才通过告诉我们:生活中给我们的启示是诸多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请记住,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定毅力和信心,并且懈怠的害处也就愈大”(托尔斯泰语)不必慨叹,更不应颓唐,而应象遭受种种打击的贝多芬那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用积极的精神向前奋斗4 “列宁的照片” —— 学习应“用心致志”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在学习时对于外来干扰的排除有着惊人的体现。
有一次,一位照相师走进列宁的办公室,列宁正在聚精会神地看报纸这位照相师不慌不忙地安装好很笨重的照相机,又咔嚓咔嚓拍了好几张照片,然后拆掉机器出门列宁却一点也不懂得后来报纸上登了照片,列宁才惊奇地说:“她们是从哪儿弄来的照片?”列宁是日理万机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她善于摒弃一切来自外界或内心的干扰,从而可以用心致志地学习与工作用心致志,学有所成成功者的奥秘正在于对学习的痴迷和用心致志地攻读用心致志,是收到良好学习效果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古人云:“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大学生必须培养起抗衡干扰、用心读书的本领如何具有这种本领呢?核心是要用高度的责任心来约束注意力一种人对学习的意义越清晰,求知的愿望越强烈,意志越坚定,她的注意力就越集中和稳定5 孔夫子学弹琴 —— 学习一定要精益求精一次,孔子向师襄子学弹琴师襄子教了一首乐曲,孔子便认真练习十天过去,师襄子说:“你学得差不多了,另学一曲吧!”孔子说: “我只学会了乐曲,但弹奏的技巧还没有掌握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弹奏技巧啦,可以另学乐曲了孔子却说:“这首乐曲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还没有体会出来!”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这首乐曲所体现的思想感情你已经弹奏出来了,该学新的乐曲了。
孔子又说;“我还没有弄清这首乐曲体现的是如何一种人呢?”师襄子在孔子旁边坐下,仔细地听了一会快乐地说:“我从你弹奏的琴声中,仿佛看见一种人严肃地思考,她胸怀宽敞,安然地遥望着北方孔子兴奋地说:“我想除了文王,别无她人师襄子惊喜道:“我的教师讲过,这首乐曲叫做《文王操》这则故事生动地体现了孔子勤于思考、肯于动脑的学习态度和严谨求精的治学精神文中一问一答,层层递进,进一步浅出,言简意赅我们不得不叹:孔子真不愧为一代圣人!现今大力履行的素质教育,正是从“开发潜能”切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孔子学琴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动典型的正面素材我们的学生若能像孔子那样,看待学业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怎会不熟能生巧、举一反三、融会贯穿呢?6 李政道的“从画地图说起······” —— 学习的重点是培养能力出名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专家曾于1984年5月2日访问了中国科技大学,在其与少年班的同窗座谈时说过:“考试,只是考一种人的记忆力,考的是运算技巧这不是学习的重点,学习的重点是培养能力当时李专家问:“你们谁是上海来的学生?”“我是一种少年大学生答你对上海的马路熟悉吗?”“差不多都熟悉。
那好我再找一种历来没去过上海的同窗 “那好我再找一种历来没去过上海的同窗李专家一边说,一边指着此外一种少年大学生;‘“好.例如你,没去过上海目前我给你一张上海地图,告诉你,明天考试的内容是画上海地图,规定标出所有重要街道的名称然后,李专家又回头对那位上海同窗说;“但是,并不告诉你第二天,叫你们俩来画地图你们人们说,她们俩,哪一种地图画得好某些?”同窗们不约而同地指着那位没去过上海的同窗,齐声说;“固然是她画得好某些人们说得对!”李专家很兴奋接着说;“她虽然没去过上海,但是她可以连街道名称都标得精确无误但是,再过一天,如果把她们俩都带到上海市中心,并且假定上海市所有的路牌都拿掉了你们说,她们俩哪一种能从上海市中心走出来?”同窗们都笑了,答案是显然的李专家说:“我们搞科学研究,就是在没有路牌的地方走路只有多走,才干熟悉你地图虽然画得好,考试可得100分.但是你走不出去啊因此,真正的学习是培养自己在没有‘路牌’的地方也可以走路的能力,最后能走出来这才是学习的最本质的东西真正的学习是培养自己在没有路牌的地方也能走路的能力这句话说得是多么精辟而又深刻啊!李专家是一位出名的物理学家,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
她的话告诉我们,考试成绩并不是衡量学习好坏的标志,而学习好坏的主线区别在于有无能力因此,我们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到培养学习的多种能力上来,以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创新能力型人才的需求8 伽利略的吊灯 —— 学习应善于“思考”与“探究”古人云:“不深思则不能造(成就)其学”爱因斯坦也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措施成为科学家的 在学习过程中,在教材、参照书里,常有许许多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问题,它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也会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原理就是一例有一天,伽利略去比萨教堂作礼拜在教堂祈祷时,伽利略却被教堂顶部垂吊的油灯深深地吸引住了本来,吊灯也许由于有风而在来回不断地摆动她注视良久,发现灯的摆动很有节奏,尽管摆动的幅度不同,可来回的时间却大体同样这个现象激发了她的思考,从而探究下去 如何证明她的观测是对的的呢?她想到人的脉搏跳动是均匀的,于是她一面摸脉,一面注视灯的摆动,果然她测试到吊灯的每次摆动的时间完全相似回到家里她又继续作实验她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子,各坠上一块同样重的铅块,并请来教父协助作实验。
测试成果,虽然两条绳子摆动的起点不同,但每次摆动的时间却完全同样,并在同一时间内各自回到垂直线上就这样,伽利略从—个偶尔的生活现象中,通过思考与摸索,揭示了自然界的节奏规律它告诉我们,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有诸多现象是值得我们去摸索其奥秘如果我们缺少对周边事物的好奇,如果我们对所观测到的周边事物现象不去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就象我们也看过类似吊灯摆动的现象而无动于衷,那么创导致功的幸福也许就会从我们身边一次又一次地悄悄溜走9 郑板桥的“疑”和“问” —— 学习要“敢于疑,肯于问”国内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种有趣的故事据说,郑板桥十岁在扬州兴化镇私塾读书时,聪颖敏捷,善于思考,勤学好问,教师很喜欢她一年暮春时节,随教师到野外游玩,不久来到一种石桥上面郑板桥眼尖,忽然发现桥下有一具小女尸体,随喊:“教师,你看,桥下有一种死人”教师俯身一看,果然有一具青春少女的尸体在水中漂浮,恰被一块大石挡拦,未被冲走再一详看,那女子上穿粉红衣,下系绿色裙,头上青丝随波动,面容未变,像刚落水不久看到此,教师痛惜万分,随赋诗一首诗句是:“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板桥听教师吟完,十分恭敬地说道:“教师的诗不对吧?”教师不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