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治理视域下大学分类和高等教育评估嬗变.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09709707
  • 上传时间:2021-11-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26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治理视域下大学分类和高等教育评估嬗变 摘要:高等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治理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引导大学分类发展分类评价是高等教育评估的难点和重点大学分类逻辑反映大学治理逻辑,在治理视域下研究我国大学分类和高等教育评估嬗变,对推动高等教育评价实践科学发展有重要意义新时代要建立并完善主体多元、对象多维、标准多向、模式多样的高质量评估体系,厘清评估目的澄清评估价值,协同系统开展评估工作,提升评估效能关键词:评估,高等教育,治理,大学分类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法律制度及运行机制研究”(BGA170047)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高等教育领域,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是高等教育治理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是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途径。

      如何推进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如何改进评价工作,统筹推进各项评估,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是高等教育评估的难点和重点在深化高等教育评价改革中,从治理的视域研究大学分类和高等教育评估嬗变,有助于建设和完善高质量评估体系,更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途径方法一、高等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治理的突破口治理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出现并在21世纪广泛使用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对治理概念的定义虽然各有不同,但这一概念强调在公共场域中多元主体的互动,利益相关方进行多中心的协商合作是普遍共识一)治理的核心词:多元、多中心、协同1.多元多元是新公共治理理论的核心词汇,它同时也揭示了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管理逻辑强调政府自上而下的一元控制;治理逻辑强调政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通过互动建立平等伙伴关系,共同应对公共事务,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过程从管理走向治理不但是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型,也是高等教育政策的根本转变[1]2.多中心多中心理论产生较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英国博兰尼(Michael Polanyi)的《自由的逻辑》博兰尼提出,社会自发秩序是由社会体系内多中心要素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后来,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等人将多中心概念正式引入公共管理,强调公共事务治理中自组织的作用多中心依赖多个社会治理主体而非仅仅依赖单一的政府或市场治理主体,形成多层权威中心和服务中心,使公共事务得到充分合理和有效的利用并使其保持可持续性,同时也使相关各方的利益能够得到满足3.协同对于如何处理多中心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治理理论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协同治理协同概念始于20世纪7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创立的协同学,相对于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协同学、突变论和耗散结构论并称为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新三论”协同最显著的特点是子系统间的相互合作,可以使系统产生出微观层次所无法实现的新的系统结构和功能[2](二)高等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治理的集中体现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以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历时30多年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发展史是一部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践史,而且始终在我国政治体制框架下与高等教育评估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管理部门要对高校的办学水平开展评估此后,高校评估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政策文件中的高频词。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部分全面论述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相关内容,指出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提出,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高等教育领域的管办评分离是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和难点,也是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途径评估是管办评分离中的关键节点,也是突破口管办评分离不是政府和办学单位不能参评,而是与高等教育利益相关并且有评价能力的人或组织都可以成为评估的主体原来是政府自上而下、自外而内开展评估,第三方评估、学校内部评估的作用没有发展和利用起来分离是要形成政府、高校、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相互制约与平衡的评估共治格局随着分离,“管”的主体要评,“办”的主体要评,这是各主体履行责任的主要方式,同时要强化学校自我评估,还要培育和发展第三方评估高等教育治理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个主要构成要素治理体系包括管办评的所有组织及其结构关系管办评多元主体多中心开展评估的过程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形成的过程。

      管办评多元主体多中心合作协同评估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治理能力二、大学分类逻辑反映大学治理逻辑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大学”和“高等教育”这两个词的使用总是不分彼此,将“大学”“高等学校”等同于“高等教育”这主要是因为“高等教育”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实际上,“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载体,“大学”除了开展“高等教育”之外,还承担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功能本文中,高等教育评估侧重评估的“活动”视角,大学评估侧重“机构”视角西方大学从以博洛尼亚大学为代表的中世纪大学开始,经历了千年的发展,大学从知识传授到学术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职能不断拓展变化,大学的数量和类型也越来越丰富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截至2020年,我国有普通高校2738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1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3]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制订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

      大学分类发展分类治理是世界共识,大学分类和大学治理相伴相生,大学分类逻辑反映大学治理逻辑大学变化日新月异,大学分类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目前,大学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逻辑一)大学分类的学术逻辑在知识进步和职能扩展的过程中,大学发展的逻辑由单一的学术逻辑演变为学术逻辑、社会逻辑与市场逻辑并存的多维逻辑体系,[4]学术逻辑一直在大学发展逻辑中居于最基础的地位学术逻辑下的大学分类在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是把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四类国际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从推出至今历经7个版本,但其分类的结构框架大体一致,主要分为博士学位授予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学院和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学院、副学士学位授予学院、专门领域机构和部落学院等类型[5]学术逻辑下的大学分类特点是分类结构比较稳定,但是容易异化为大学分层,出现重学轻术、层层攀高、规模求大、学科求全的现象[6](二)大学分类的管理逻辑我国高等教育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随着大学数量的增长,我国在实践中很多情况下按照大学的行政管理需要进行分类代表性的分类有以下几种:按照学科门类,分为综合性、理工、农林、财经、医药、师范高校等;按照行政体制,分为部委高校和地方高校;按照办学体制,分为民办和公办高校;按照国家建设投入,分为“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双一流”高校等。

      上述分类的共同特点是标准单一,同类高校在发展定位、办学条件、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差异巨大,同类大学之间既难以互相借鉴,管理上也难以有效整合三)大学分类的社会逻辑随着大学功能的不断扩展,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大学与业界的联系日趋紧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提出更高要求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部分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的地方较早提出了通过设立一些职业大学来培养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能够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实用人才的基本设想在此背景下,一批职业大学应运而生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提出,“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社会逻辑下的大学分类特点是以人才需求分类为基础,以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程度对大学进行分类此种分类对大学而言边界并不清晰,人才培养类型与大学也不是僵化对应的比如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样,都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研究型大学也可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大学类型带有历史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背景的烙印,大学分类总是会面临着大学功能发展性和分类的时效性与滞后性矛盾对大学而言,“类型划分,仅仅是一般定位及确定发展方向的前提,具体到一所高校,如何定位、如何确定发展方向,还必须根据其所处环境、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充分论证”[7]同时大学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包括教师、学生等“属人”的存在,包括学科、专业、课程等“属物”的存在,还包括教学工作、就业工作等“活动”的存在大学分类也总会面临类型的整体性与个体的多样性、事物的复杂性矛盾大学无论如何分类,分类都不是目的,而是要解决大学自身发展方向、人才培养任务和经济社会服务面向的问题大学类型总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服务人的发展需要的交织融合中不断丰富我国大学分类总是在大学治理的研究与实践交替前行中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主体多元、协商共治、政策导向的分类发展机制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