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教案.doc
50页《史学概论》授课教案 第一章 导 论一、基本概念的理论解析 1. 历史:是客观事物发展演化的历程,是不依赖于我们今天主观意识的以往的客观存在站在人类的角度,客观事物有两大系统,一是自然,二是社会,一般所言的历史,主要指人类社会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客观历程在这个客观历程中,包涵着人类能动的主体活动以及与自然界相互作用 2. 历史学:可以简称史学,是系统叙述和研究人类以往的各种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即对于以往人类活动及社会状况的条理化、系统性认识 3.历史观与历史哲学:历史观是对人类客观历史的概括性、总体性认识历史哲学是将某种历史观予以理论的、系统的论证二者的区别是历史观可以不作理论论证性的表述,可以寓于其他历史撰述或散见于判断的表达历史哲学也可称之历史理论,解决诸如社会历史的根本性质、历史是否发展、如何发展,历史发展的动力如何,历史发展的方向及有无规律等重大问题 4.史学理论:所谓理论,是一种总体性、抽象性的系统化认识,并且以逻辑论证的形式表述出来的学说史学理论是将历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得出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
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的区别在于研讨的对象不同,二者不应混淆,但又存在密切的联系史学理论应解决诸如历史学的性质、任务、特点,历史学可否真实反映历史,史学的功能,历史认识如何检验,史家的应有基本素质,史学的研究方法等等问题 5.史学概论:产生于近代,它不是一个系统学科的名称,只作为一个传习知识的课程载体其主体内容应当是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但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有极密切联系,又离不开史学史内容的辅助,因此成为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史学方法论、史学技能修养、史学史内容的综合组装体而各家的此类著述、各学校的课程内容,构成均有较大差异史学概论的这种性质,正好适合向大学生传授关于历史学的综合性理论知识 二、历史学的渊源 历史学的产生,是由人类对于本身社会活动的记忆行为,经过外化而形成记忆是人类群体生活的需要,与其他高级动物不同,人类的记忆很早就具有了辅助性的转移至身体之外的外化储存方式结绳、刻木、图画等等都是辅助口耳相传的工具,其共同特点是记忆部分地从人的头脑外化出来待到文字发明并且逐渐成熟,大部分记忆信息则可以完整地成为外化储存 除文字之外,历法的出现可以为记事提供明确的时间因素,是连续性历史记载的又一必要条件。
从自觉的连续性史事记录而萌发,到对史事记录有所取舍、判断、评析、引伸及综合编纂,历史学即具备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周礼·天官冢宰》:“史掌官书以赞治 1.“历(歷)”与“史” 历(歷),下部字形是一只脚,表示空间的移动,上部两个“禾”字,庄稼一熟至又熟,表示时间的流动,总和一起是空间、时间的流动历程,又引伸为多种语意当“历”与“史”联接成词,于时甚晚,已无语源学意义 史,字形为右手持中,惟对中的解释,各家歧义甚多, 《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清人吴大瀓认为“中”,是“简”,即木、竹的写字片文字学家江永则认为:凡官府薄书谓之中,故诸官言“治中”、“受中”王国维《释史》(《观堂集林》卷六)考证,“中”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原始意义是盛放简策之器,后引申为薄书史的字形既是手持薄书之人,则“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徐复观认为“中”从口,是官员右手持笔在简册上写出祝词而以口上告于天,中间一竖应当直延长到手内可见多数解释最后都归结为书写文字的简册。
因此,“史”最初是指掌握简册的文官,即《周礼·天官冢宰》所言:“史掌官书以赞治后来具有掌存文告及记载史事的职能至战国时期,“史”具有了记载性文件的含义 2. “历史”的来历 今天“历史”一词引入自日本(歷史 れきし),而日本翻译自欧洲希腊用“Historia” 称历史,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的《历史》,书名是Historiai,即以此字为“史”之起源而这个字的含义有“探究”、“查询”之意,意指一门记叙往事的学问中国虽然也出现过“历史”的写法,但那只是“一个又一个史书”的意思据有的学者考证,“历史”名词,是日本学者福泽谕吉(1835-1901)于1860年创造的1860年1月,德川幕府派使团赴美交换《日美通商条约》,福泽谕吉为使团成员之一返国时,他带回一本《韦伯斯特大辞典》(Webster English Dictionary),这是日本引进的第一本英文字典回到日本,他写《西航记》,遂用“历史”对译英文history,于是这个词语得以广泛采用其实,如果准确地翻译希罗多德的著作,书名应当是“历史的叙述与探究” 黄遵宪在1889年,将“历史”一词用于中文史学著作中黄遵宪在《日本国志》(1889年出版)介绍日本兴办西学状况时说:“明治四年,设立文部省,寻颁学制于各大学区,分设诸校。
……有小学校,其学科曰读书、曰习字、曰算术、曰地理、曰历史十年后,与日本学术界有密切关系的学者罗振玉、王国维开始频繁使用“历史”一词,这样历史一词就渐为中国学界通用 “历史”这个词语从翻译和外来语中产生之际,就带上客观历史与史学模糊不分的缺陷,应当予以重新厘定和改造而中外主张历史学应当求真的史家,如刘知幾、修昔底德、兰克等等,实际是将历史与史学区别看待的 3.部分中外史家对“历史”的定义 克罗齐(Benedetto Croce, 1866-1952):“历史存在于我们自己的胸中,才能找到那种熔炉,使确凿的东西变成为真实的东西,使语文学与哲学携手去产生历史 爱德华·霍列特·卡尔( Edward Hallett Carr, 1892-1963):“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 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梁启超:“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李大钊说:“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他不是陈编,不是些故纸,不是僵尸,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不是印成呆板的东西我们所研究的,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 三、历史学的学科结构 1.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a.按研究的空间范围划分:中国史、国别史和地区史 b.按研究的时间跨度划分:通史、断代史 c.按社会历史中的某一纵向内容进行专门研究产生的学科,如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 、政治制度史、思想史等专门史 2. 以特定对象或特定方法为轴心的综合研究科目:历史文献学、历史器物学、历史考据学、历史地理学、历史年代学等 3.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史学史、史学理论、历史编纂学、史学评论等 这构成历史学分支学科的基本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还会不断产生新的分支与组合 四、历史学的学科特点 1、综合性:历史学研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举凡以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具体事件、人物等等,均在探讨范围。
史学不仅研究各个组成部分,而且注意到不同内容间的相互联系,予以综合,力图得出统一的概括性、规律性的认识, 2、写实性:历史学不仅对研究对象予以总结和概括,还必须记述客观史事的真情实况 3、动态回顾性:历史学将既往的人类活动,视为前后相承、连续发展的过程,因此研究已经消逝的史实,是一种动态的回顾这有助于找出事件的前因后果动态的回顾,是通古今之變,是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与方向站在当今时代的思想高度上回顾历史,这种回顾是向前展望结合一起的 五、学习史学概论的必要性与学习方法 1、史学概论的内容,包含着史学理论、历史观念、史学方法治史技能等等内容,这是整个历史学的理论基础学习本课程,可以提高分析能力、思维水平,使学习和研究历史较快地进入系统化境界 2、历史学科的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目标是建立系统化的历史知识结构,把握历史发展的大势,而记忆具体史实实际是有限度的这样,教学中缺乏理论思维而偏重具体知识的记忆,是不可取的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3、史学概论的学习,要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要将史学理论结合具体历史知识赖对照思考,要学与思相结合。
4、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墨守既定的历史结论 5、认真学习基本理论,特别要掌握辩证法这一思想方法 第二章 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一、古希腊、罗马的历史观念 1、荷马与《荷马史诗》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因荷马史诗而得名《荷马史诗》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写成,实际上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伊利亚特》叙述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耶的故事,以希腊联军统帅阿加米农和勇将阿溪里的争吵为中心,集中地描写了战争结束前几十天发生的事件《奥德赛》叙述伊大卡国王奥德赛在攻陷特洛耶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 这种传说和史诗虽然不是真正的史学著作,但它们保留了许多古代社会的历史事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此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史学的某些功能和性质它们直接孕育了古代希腊史学更重要的是在《荷马史诗》中,已经出现了古希腊人关于“历史”的最初概念,而且一些篇章中还出现了表示“历史”概念的词语尽管这个词语在史诗中使用时的含义并不确定,但是它至少已经包括了这样的意思,即:通过对目击者提供的证词进行调查、从而获得事实真相。
后来希腊语中的“历史”一词,就是直接从这个含义上演变而来 2、纪事家与赫卡泰厄斯《大地巡游记 散文记事家的作品标志抒情史诗向史事记述的初步过渡,他们所写的题材范围很广他们的原则是有闻必录,并且事实成分逐渐增多,神话成分逐步减少,特别是对亲身经历事件的描写尽管他们还没有严格的史学方法,但是这种偏重历史事件的记叙后来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后来发展成了古希腊宝贵的史学传统 成就最大的是赫卡泰厄斯(Hecataeus,约公元前550年~478年)他出身于米利都城邦的名门贵族,曾经游历过地中海沿岸各地,还曾经代表爱奥尼亚人向波斯帝国统治者请愿,要求废除苛政他留下两部著作:一为《大地巡游记》(Travels Around the World),记录了他游历各地时的亲身见闻;一为《谱系志》(Genealogies),采择传说,记述米利都城邦的史事,以连续的时间顺序排列希腊传说中神与英雄出现的先后 赫卡泰厄斯对古希腊历史学的形成作出了两方面的贡献:第一,他主张对目击者的证词要进行检验,只有这样才能确定事实的真相;第二,他主张在探索希腊社会的起源时,要排除一些他认为不可靠的传说。
他在其《谱系志》书中开宗明义地写道:“米利都人赫卡泰厄斯谨此申言:只有我认为是真实的东西,我才把它记载下来有关希腊人 的传说是纷纭复杂、各异其趣的,但许多故事据我看来是荒唐可笑的”这里多少表达了追求叙述真实性的主观意愿 3、希罗多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