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亲民学者第一人.doc
3页易中天:亲民学者第一人2006-06-01 19:55:48 来源 : 网易 网友评论 55 条编者按:电影演员有演技派和偶像派之说,作家也不乏频频抛头露面者,而学者以明星姿态被人论及的,却如凤毛麟角,除了余秋雨先生,最近又出了一位学者成明星,“易粉”横空出世他的讲座不但被追捧,粉丝们还自称 “易粉” ,更有女fans恨不得以身相许真所谓学者的身份,明星的范儿这人是谁?对了,他就是易中天易粉:易中天的铁杆支持者号称“易粉”、“乙醚”,其狂热程度直追“超级女声”中“玉米”、“凉粉”、“盒饭”易中天认为自己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就在于做到了“让读者喜闻乐见,让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也能够读懂”书未出便热, 180 万轻落袋中易中天的走红,和央视的《百家讲坛》有很大关系说起来 CCTV10的《百家讲坛》最先红的还是刘心武, 但刘先生红则红矣, 却没少挨批,其被批盛况可谓空前,到了易中天这儿,批评的声音明显变小了 这个可以借鉴一下韩白之战, 它充分证明了粉丝是多么强大的一股力量而易中天真正的大火,是他的著述开始出版,首先,是《品三国》的手稿的无底价拍卖,在出版界,这还是破天荒第一遭当然,市面上的反应也很快: 易中天《品三国》书稿要面向全国出版社进行无底价拍卖,这在中国出版史上史无前例。
消息一出,举座哗然之前,已有 35 家出版社通过各种途径对该书表示了意向,不少媒体还准备对 5 月 22 日在北京梅地亚中心进行的整个竞标过程全程跟踪 但是,当这些出版社收到央视国际电视总公司寄去的标书后, 却纷纷傻了眼——易中天《品三国》书稿无底价拍卖惹争议争议还没完,便有出版社拍板了: 180 万!上海文艺拿下易中天新作这不啻往出版界还有文化圈里扔了颗炸弹,一时间,各种声音都浮了上来业内人士纷纷摇头,认为一部带有学术味的书稿能够首印 55 万册,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出版社想不亏本都难,更不要说赢利了言下之意,是出版社在“炒作”笔者相信业内人士的判断, 同时对用市场运作的手法 “炒作” 学术传播的做法表示赞同—— 易中天教授暴富背后“炒作”的价值易中天走红,学术界吃醋同样,对于一个活跃在自己研究领域里的“外行人”,学界向来也是摇头不已的,尤其这个“外行”名利双收的时候刘心武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易中天也不例外所以下面的事情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在主讲《汉代风云人物》时,易中天讲到“灌夫因避席的原因在丞相田虫分的婚宴上闹酒”那么,“避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让观众理解得更透彻,易中天特意拿了张席子铺在讲台上,然后脱下鞋子示范汉朝“避席”的礼仪动作。
对此,一些学者和他的朋友认为他这样亲自示范有失学者身份 另外,对易中天大量引用现代词汇的“文评书”式的讲座方法,一些人则评论为“误人子弟”和“满嘴跑火车”当然,还有学者从学术上提出了自己的反驳: 历史学有其规律性,亦有其偶然性,而偶然性大于规律性此为历史学家所应该知道最起码之道理而一味的人为预设所谓的谜,然后牵强的去解读此更为龌龊—— 我对易中天的伪历史学之批判愚原本是去易中天教授的书的,不读一下,会白走路一趟于是就拿起那四本书,坐上书店的太师椅,随手开始翻了翻第一下就翻到《闲话中国人》第六章《家庭》,易中天教授讲述“家”字的原初本义,简直是“胡说八道”—— 易中天先生治学欠严谨“胡说”一例但是所有人可能都没有想到,那么多的教授学者,那么多的著述文章,为什么红的只有一个易中天呢?为何大众会对过去印象中枯燥无味的历史那么着迷?这充分说明了, 易中天这样的人在中国还属于稀缺资源,我们的文化普及还远远不够在观众和读者的心目中,这个自称外行的历史讲述者是好玩的深究起来,与其说易中天有多么晓畅明了, 不如说整体意义上的学者们笨重乏味; 与其说易中天有多么大的娱乐性,不如说整体意义上的学者们太严肃—— 为什么偏偏是易中天瞧瞧易中天这个人易中天讲三国:韩信是待业青年易中天“百家讲坛”妙语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