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赣闽粤边的民族源流及早期区域开发.pdf

25页
  • 卖家[上传人]:艾力
  • 文档编号:36565700
  • 上传时间:2018-03-3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420.91KB
  • / 2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贛閩粵邊的民族源流及早期區域開發 地理環境對語言(方言)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環境對人類活動的 促進或限制而實現的故而,環境因素可以用來解釋語言(方言)的 空間形態和地理分佈,但是卻無法揭示語言(方言)的發生學機緣 就我們的議題而言,贛閩粵邊的山形水勢固然可以解釋客家方言在這 一區域的地理格局,但是卻無法從發生學的角度來解釋客家方言一定 會産生於這一區域的種種緣由 那麽,就發生學的角度而言,到底是哪些因素決定或影響著客家 方言的生成呢? 衆所周知,人是語言(方言)這一文化事物的創造者因此,人 的歷史性活動——生産、生活、交往和遷移等,才是我們理解語言 (方 言)這一文化現象的關鍵因素客家方言作爲漢語的一個地域性變 體,其生成的內在機理,也應該從生活在贛閩粵邊的人的活動中求之 以羅香林爲代表的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客家研究傳統,正是在這種 內在理路的指導下而開展起有關客家源流研究的在 《客家研究導論》 一書中,羅氏寫道: “客家先民其南徙雖肇自東晉,然而形成特殊之系統,則在 趙宋以後宋、明人著作,頗言汀(即汀州,引者) 、虔(即今 贛南,原注) 、南(即南雄,引者) 、韶(即韶州,引者)居民語 言之近於漢音者,而與南方其他華族及土人不相符合⋯⋯可知是 時華南諸漢族,各自演化,而客家方言,亦已漸成獨立之系統。

      自元入主中國,華北漢語,變化尤巨,四聲之入,以及合口之韻, 即於是時消失,而閩北、閩東、贛北、贛西、粵南(指廣、肇諸 屬) 、粵東(指潮屬福佬居地)諸地漢族,亦以自唐、宋、元以 來與土著發生混化作用,既漸漸改變其語言,雖其韻部或聲紐與 唐音尚無絕大隔異,然其語句氣息,已不能與唐聲同日而語矣 客家一系,因僻處山地,外緣較少,雖其間亦曾稍受土著之影響, 然其語言變化,尚不若華北諸漢族劇烈故近日中外言隋唐古音 之研究者,多於潮語、廣語、福州語、浙東語外,而更注意於客 家語言"1這便是羅香林“就客家方言的形成與分佈以建立的客家界說"2根據這一界說,客家的源頭始於永嘉之亂以後的北方漢人南遷在這次 南遷過程中,“中原第二支逃難的漢族,向南播遷,遠者已達贛省中 部,其近者則仍淹迹穎、淮、汝三水之間"3,唐代後期,在黃巢農1 羅香林: 《客家研究導論》 ,南天書局(臺北)1992 年版,第 17-18 頁 2 羅香林: 《客家研究導論》 ,南天書局(臺北)1992 年版,第 19 頁 3 羅香林: 《客家研究導論》 ,南天書局(臺北)1992 年版,第 45 頁 1民戰爭的衝擊下,又形成“客家先民第二次的遷移運動",“這次遷 移其遠者已達循、惠、韶等地,其近者則達福建寧化、汀州上杭、永 定等地,其更近者,則在贛東、贛南各地。

      "4經過唐末五代的發展,客家“民系"正式形成 就學術史的角度而言,羅香林這一理論的最大貢獻就在於:它把 客家方言的生成與北方移民的南遷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突顯了人的歷 史性活動(遷移)與語言(方言)文化承傳、發展和變化之間的內在 關係,在一定的程度上揭示了客家方言的發生學原理 然而,不容否認的是,這一理論的局限性也是十分明顯的從學 術源流的角度來看,這一理論的形成顯然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傳統 漢語方言學的産物根據這種傳統的漢語方言學理論,所有的漢語南 方方言都是由北方漢人南遷而帶來的,南方方言的區域性差異及其文 化特質,可以從北方漢人南遷的時代性差異之中得到合理的解釋換 句話說,在同一部北方漢人南遷史的大背景下,之所以會産生衆多的 漢語南方方言分支,原因就在於這些北方移民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內 遷移到南方不同區域之內的由於北方移民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內遷 入到南方各地的,故而他們所帶來的是處在不同發展階段中的北方漢 語這些處在不同發展階段中的北方漢語,在傳入南方的不同區域之 後,便形成了千姿百態的漢語各南方方言分支在這種歷史主義的漢 語方言演化理論觀照下,南方各方言分支都被視作爲北方漢語的單向 移植,至於南方各地的區域文化傳統和文化底層,在其方言的形成與 發展過程中有沒有起過作用、起著何等作用等問題,則被完全漠視。

      這種漢語方言的單線演化理論,投射在羅香林的具體研究過程中,就 是把以“並司豫流人"爲主體的北方移民,視作爲客家方言生成的唯 一因素,相應地,所謂“並司豫流人"也就當然地變成了客家人的直 接源頭 《客家研究導論》問世以後,羅氏這種“就客家方言的形成與分 佈以建立的客家界說",遂成爲經典性的結論久而久之,一談到客 家的源流,便是所謂的“並司豫流人";一談到客家方言,便是所謂 的盛唐音韻於是,就像我們一再看到的那樣,一部客家方言群的形 成與發展史,便成了“並司豫流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北而南作波 浪式推進的歷史在這一理論的觀照下,作爲客家人主要活動舞臺的 贛閩粵邊,一直只是個“配景",充其量也就是一個抽象的地理空 間,一個接納“並司豫流人"南遷的“容器",一個承接中原文化事 物、文化觀念和文化意識的“集裝箱"儘管在這一地理空間內,曾 生活著衆多的非漢族居民,他們在長期的歷史歲月裏積累了悠久而獨 具區域特色的文化傳統和深厚的文化底層,但是,在客家方言和客家4 羅香林: 《客家研究導論》 ,南天書局(臺北)1992 年版,第 50 頁 2文化的形成過程中,都可以一概忽略不計 當代的漢語方言研究成果告訴我們,漢語方言的形成與發展, 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歷史文化現象,北方人口的南遷只能解釋南方方言 形成的部分原因。

      除此之外,南方各地的土著民族成份、區域開發次 第、交通網絡、行政建置、區域文化傳統和文化底層等,都是形成各 南方方言文化特質的不可忽視的因素5客家方言的形成,當然也不會例外 正因爲如此,我們繼前一講討論了作爲地理場景的贛閩邊之後, 從現在開始將重點討論作爲歷史場景的贛閩粵邊我們相信,只有真 正進入贛閩粵邊這個“現場",通過梳理贛閩粵邊的民族源流,研究 贛閩粵邊的區域開發過程,才有可能全面地揭示客家方言的形成之 由,進而真切地、更真切地把握客家方言群的來龍去脈 一、 贛閩粵邊的早期居民蠡測 這裏所說的“贛閩粵邊的早期居民",是指在北方華夏——漢民 族人口大規模遷入之前就已經生活在贛南、閩西和粵東北這一毗鄰區 域內的居民根據有關文獻的記載,早在商、周時期,就有被稱之 “越"的古民族,生活在中國的東南及南部地區考古學界認爲,廣 泛分佈於中國南方各地的以幾何印紋陶爲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便是 由古越族人所創造的最近數十年來的考古發掘表明:這種以幾何印 紋陶爲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在時間上從 4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 開始,一直延續到商周秦漢時期,在空間上則遍佈于中國東南地區及 嶺南一帶6。

      有學者在比較了南方各地的幾何印紋陶文化遺存之後,認爲這一文化可分成 7 個小區:即甯鎮區(以南京、鎮江爲中心,包 括皖南地區) 、太湖區(包括杭州灣地區) 、贛鄱區(以贛江、鄱陽湖 爲中心) 、湖南區(洞庭湖周圍及以南地區) 、嶺南區(包括廣東以及 廣西的東部) 、閩台區(包括福建、臺灣以及浙江的南部)和粵東閩 南區(包括福建九龍江以南和廣東東江流域以東的濱海地區)7從以上的地理格局來看,如果考古學上的幾何印紋陶文化果真是古越族 的文化遺存,那麽,贛閩粵邊的最早居民應該是古越族人 古越族在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之後,到了戰國時代,已分化成衆 多的支系故而,從這個時候開始,文獻中便出現了“百越"這一新 的稱謂 《呂氏春秋·恃君覽》雲:“揚漢之南,百越之際"漢人高 誘在注釋《呂代春秋》的這段話時,將“揚漢之南"釋爲“揚州漢水5 詳請參閱周振鶴、遊汝傑: 《方言與中國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5-89 頁 6 吳綿吉: 《江南幾何印紋陶文化應是古越族人的文化》 ,“百越民族史研究會"編: 《百越民族史論集》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2 年版,第 47-63 頁 7 李伯謙: 《我國南方幾何印紋陶遺存的分區、分期及其有關問題》 , 《北京大學學報》1981 年第1 期。

      3南"今人蒙文通在高誘注釋的基礎上,再作這樣的發揮:“稱揚州 漢水者,蓋以別于荊州漢水也此揚州之漢水,當即《漢書·地理志》 豫章郡之湖漢水豫章古屬揚州,故湖漢又得名揚漢湖漢水上源頗 多,故有湖漢九水之稱,即今江西省贛江水系諸水也則`揚漢之南' 即今贛江水系之南贛江水系東以武夷山與福建分水,南以南嶺與廣 東分水,是今福建、廣東即《呂氏春秋》所謂`揚漢之南,百越之際 也'"8根據蒙文通的這一解釋,百越民族的地理分佈便僅僅局限在今福建和廣東一帶然而,據《漢書·地理志》顔師古注引臣贊曰: “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粵雜處,各有種姓"臣贊所謂的“百 粵",也就是“百越"顯而易見,“自交趾至於會稽"比“贛江水 系之南"這一範圍要大得多換句話說,以上兩種解釋是相互歧義的 那麽,如何來化解兩說之間的歧義之處呢?我們認爲,關鍵還在 於如何理解《呂氏春秋》中“揚漢"一詞所代表的地理範圍高誘把 “揚漢"解讀爲“揚州漢水",而蒙文通則進一步把“揚州漢水"等 同于湖漢水,這便是問題所在其實,“揚漢"之“揚"並不是揚州 之揚,而應作揚水之揚解據新近的古地理研究,“揚水在江漢平原 中部,連接漢水與長江"9因此,所謂“揚漢",實指揚水和漢水,“揚漢之南"實即揚水和漢水以南這一區域。

      換句話說, 《呂氏春秋》 所謂的“揚漢之南",是就百越民族地理分佈的西部界線而論,而臣 贊的“自交趾至於會稽",則是就百越民族地理分佈的東南部界線而 論兩者合起來,便構成一幅完整的百越民族地理分佈圖 如果以上的推論大致不誤的話,那麽,戰國以降的百越民族,其 地理分佈的北界應該在西起揚水、漢水流域、東至會稽一線,其南界 則直達交趾我們所要討論的贛閩粵邊,顯然也被包括在這一區域之 內 如前所述,高誘在注釋《呂氏春秋》的“百越"一詞時,還有“越 有百種"之說所謂“越有百種",也就是說越人的支系十分複雜, 種姓繁多,因此才被稱爲“百越" 《史記·高帝紀下》顔師古注引服 虔曰:“非一種,若今言百蠻也"《文選·過秦論》李善注引《音 義》亦謂:“百越非一種,若今言百蠻也"由此可見,戰國以降的 “百越",並不是對某一個單一民族的專稱,而是對生活在南方和東 南地區的衆多土著民族的泛稱 既然“百越"一詞是泛稱而非專稱,那麽,對我們而言,在討論 贛閩粵邊早期居民的族源族屬時,就不能簡單地以“百越"一詞來統 而概之,而應該盡可能地厘清其族屬源流,梳理其相關活動和文化脈 絡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準確地把握贛閩粵邊的早期文化面貌和8 蒙文通: 《越史叢考》 ,人民出版社(北京)1983 年版,第 2 頁。

      9 張正明: 《楚文化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24 頁 4文化特徵 先來看看贛南境內的情況據古代地理志書記載,贛南在春秋時 期屬於吳國,越滅吳後,屬越國,楚滅越以後,再屬楚國 《太平禦 覽》卷 170 引《十道志》雲:“虔州南康郡,春秋時吳地,秦屬九江 郡,漢爲贛縣地,屬豫章郡"《太平寰宇記》卷 108《江南西道六· 虔州》雲:“虔州,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爲吳、越地,戰國時 屬楚,秦屬九江郡"《輿地紀勝》卷 32《江南東路·贛州》雲:“贛 州,春秋時屬吳、越,戰國時期楚南平百越,於是屬楚"嘉靖《贛 州府志》卷 1《地理》亦雲:“贛,古揚州域,春秋屬吳、越(原注: 始隸吳,吳滅隸越) ,戰國屬楚,秦隸九江郡"不過,古代地理志 書中關於贛南早期隸屬關係的上述記載,並不能視爲信史據歷史地 理學家譚其驤考證,“史籍記載裏先秦地名在今江西境內的,只有見 於《史記·吳世家》闔閭十一年的番,和見於《左傳》哀公十二年的 艾番在今鄱陽縣東艾一說在今永修縣境,一說在今修水縣西此 外見於《左傳》哀公十九年的冥,前人也推定在今省境的東北部以 一省之大,見於數百年記載的地名只有三個,可見這一地區在先秦是 如何地遠遠落後於其西鄰的湖南和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