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笔记.docx
12页《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笔记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笔记 第一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和评论著述对它的阐释 一、导入论题——从“印象”说起 二、提出论点——什么是“复调” 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的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不发生融合 陀氏笔下的主要人物,在艺术家的创作构思之中,便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 主人公对自己、对世界的议论,同一般的作者议论,具有同样的价值和分量 三、巴赫金对前人成果的述评 第二章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主人公 和作者对主人公的立场 一、主人公——意识和自我意识 陀氏对主人公的兴趣,在于他是对世界及对自己的一种特殊看法,在于他是对自己和周围现实的在一种思想与评价的立场对陀氏来说,重要的不是主人公在世界上是什么,而首先是世界在主人公心目中是什么,他在自己心目中是什么。
陀氏揭示和刻画的,不是主人公特定的生活,不是他的确切的形象,而是他的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最终总结,归根到底是主人公对自己和对世界的最终看法 二、作者的立场——对话而非独白 在陀氏的复调小说里,作者对主人公所取的新的艺术立场,是认真实现了的和彻底贯彻了的一种对话立场;这一立场确认主人公的独立性、内在的自由、未完成性和未论定性 (一)大型对话 由整部小说构成 在艺术上是作为一个非封闭的整体构筑起来的,这整体是处于边沿上的生活本身 (二)微型对话 所有的词句都是双声的,每句话里都有两个声音在争辩 对话渗透到每个词句中,激起两种声音在斗争和交替这就是微型对话 第五章:内心的对话(即微型对话) 第三章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思想 复调的任务,同一般类型小说里的思想的单一性,是互不相容的…… 思想在作品中的艺术功能 陀氏擅长描绘他人的思想,但又能保持其作为思想的全部价值;同时自己也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肯定他人的思想,更不把他人已经表现出来的思想观点同自己的思想观点融为一体陀氏描绘思想的两个条件: 1、只有未完成的蕴含无尽的“人身上的人”,才能成为思想的人;这 个人的形象才能同有充分价值的思想的形象,结合到一起。
2、深刻理解人类思想的对话本质、思想观念的对话本质巴赫金反 对独白,在他看来,生活的本质是对话,思想、艺术和语言的本质也是对话,复调是对话的最高形式……只有对话才能带来思想活力和生机 陀氏具有一种天赋的才能,可以听到自己时代的对话,或者说得确切些,是听到作为一种伟大对话的自己的时代,并在这个时代里不仅把握住个别的声音,而首先要把握住声音之间的对话关系、他们之间通过对话的相互作用 陀氏善于在今天的现实中听到和猜出思想的形象因此论及陀氏小说中的思想的形象,如同论及他的主人公形象一样,可以发现并指出一定的原型但他打破了思想原型的封闭的独白的形态,然后把它们纳入自己小说中的大型对话之中,在那里它们才开始有了新的情节性的艺术生命 把每一思想当作一个完整的个人立场,用一个个声音进行思维……用对话形式,但不是干巴巴的逻辑的对话,而是把带有深刻个性的完整的声音拿来加以比较 第四章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体裁特点 和情节布局特点 一、巴赫金先指出陀氏小说和传记小说、社会心理小说,家庭小说和心理小说的不同,比较惊险小说的不同 二、巴赫金回顾古希腊罗马文化末期以来体裁的发展: 三、苏格拉底对话和梅尼普讽刺 (一)苏格拉底对话的5个特点: 1、形成基础:苏格拉底关于真理及人们对真理的思考具有对话本质的 见解。
2、基本手法:对照法和引发法 3、“苏格拉底对话”的主人公都是些思想家 4、除以话激话的引发法外,还利用对话中的情节场景 5、“苏格拉底对话”里的思想同所有者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二)梅尼普讽刺的14个特点: 1、增加了笑的比重 2、从“苏格拉底对话”写史实写回忆的限制里,完全解放了出来,具 有极大的自由进行的情节和哲理上的虚构 3、最大胆的最不着边际的幻想、惊险故事也可得到解释,引发哲思 4、幻想、象征、宗教因素同极端的、粗俗的贫民窟自然主义,有机地 结合 5、虚构幻想同哲理、对世界的锐敏观察结合在一起 6、三点式的结构:情节和对照法的对话,从人间转到奥林匹斯山,转 到地狱边沿上的对话”——“天堂入口的文学”或“死人的谈话” 7、实验性幻想,指从某种不寻常的角度进行观察 8、精神实验,指描写人们不寻常的、不正常的精神心理状态 9、典型的场面,指种种闹剧、古怪行径、不得体的演说讲话 10、充满鲜明的对照和矛盾的结合:善心的艺妓,哲人实际上的自由 和他的奴隶地位,沦为奴隶的帝王,道德的堕落和净化,奢侈和贫困,高尚的强盗等。
11、包含社会乌托邦的成分,通过梦游或远游未知国度表现出来 12、广泛采用各种文体 13、有了插入的体裁,梅尼普体增强了多体式、多情调的性质 14、现实的政论性 梅尼普体具有内在完整性的同时,还具有很大的外在的可塑性将相近体裁吸收进来:交谈时演说体,自我交谈,筵席交谈,这些体裁的特点:具有对话性 四、文学的狂欢式和狂欢化: (一)狂欢式:意指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礼、形式的总和,仪式性的混合的游艺形式 1、四个范畴:取消等级制、插科打诨、俯就、粗鄙 2、狂欢节的演出:仪式——笑谑地给狂欢国王加冕和脱冕 3、狂欢节的形象的两重性本质:火的形象和笑的两重意义 4、狂欢广场 (二)狂欢化:狂欢式转为文学的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 五、庄谐体范围内狂欢化体裁的问题 1、苏格拉底对话的基础是狂欢式 2、梅尼普体的狂欢本质表现得尤为突出 六、陀氏作品的狂欢化 第五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语言 一、小说语言的类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语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语言》一章研究活生生的具体的言语整体,而不是作为语言学专门研究对象的语言。
巴赫金的“超语言学”,研究对象是对话关系(其中包括说话人对自己语言所采取的对话态度)它是超出语言学领域的关系,同时绝不能脱离言语这个领域它不可归结为逻辑关系和指物述事的语义关系 艺术语言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仿格体、讽拟体、故事体和对话体,尽管它们之间存在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特点:这里的语言具有双重的指向——既针对言语的内容而发(这一点同一般的语言是一致的),又针对另一个语言(即他人的话语)而发 二、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篇小说中主人公的独白语和叙述语言 (一)书信体:折射的语言 书信体本身的一个特点,便是总锐敏地感到有交谈者、收信人的存在 以《穷人》为例,主人公们最为重要的一些自白式的自我表述,无处不贯穿着他们对与他人语言的紧张揣测,要考虑到他人对这种自我表达会说什么,对这自白会有何反应自我肯定和自我意识具有深刻的对话性和争辩性 “前两天在私人谈话中,叶夫斯塔菲·伊万诺维奇发表意见说,公民最重要的美德就是会赚钱他开玩笑说(我知道他是开玩笑),一个 人不应成为任何人的累赘——这就是道德我没有成为任何人的累赘! 我这口面包是我自己的,它虽然只是块普普通通的面包,有时候甚至又干又硬,但总还是有吃的,它是我劳动挣来的,是合法的,我吃它无可指摘。
巴赫金做以改写: 他人:应该会挣钱,不应成为任何人的累赘可是你成了别人的累赘 杰符什金:我没有成为任何人的累赘!我这口面包是我自己的 他人:这算什么有饭吃呀?!今天有面包,明天就会没有面包再说是块又干又硬的面包! 杰符什金:它虽然只是块普普通通的面包,有时候甚至又干又硬,但总还是有吃的,它是我劳动挣来的,是合法的,我吃它无可指摘二)模拟讽刺体 以《同貌人》为例,通篇都是主人公与自己的对话,戈利亚德金对待他人言语的三条主线: 1、竭力表现在完全不受他人语言的影响:“他自管自,他无所谓 2、企图躲开他人言语,不让它注意自己:“他也和别人一样,只不过 他没去干罢了,其实他与别人没什么不同 3、对他人言语的退让、服从、恭顺的接受:“如果真需要的话,那么 他也做得出来,为什么不做呢” (三)自白性的Icherzalung(第一人称叙述) 以《地下室手记》为例,“地下室人”的自白是高度紧张的内心对话 是一个对话恶性循环的例子,它既无法结束,也不能完成在意识和语言上留有后路地下室人”的两个特点:不仅他的语言,而且连他的面孔也是察言观色、预留后路的。
陀氏作品中的任何语言,都带有交际的成分,其中叙述的语言和主人公的语言,在同样程度上都是如此在陀氏的世界里,一般没有任何物的存在,没有对象、客体,只有主体因此没有单纯判断的语言,没有只讲客体的语言,没有背靠背单纯指物的语言;只有交际中的语 言,与他人语言接触对话的语言,谈论别人话语的语言,发向他人话语的语言 三、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中的主人公语言和叙述语言 巴赫金认为陀氏长篇小说语言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对话里,而主人公的独白语变得更复杂细腻 拉斯科尔尼科夫独白语的对话性,进入他内心的语言不是作为一种性格、典型或人物,而是某种生活目的和思想立场的象征,是在令他苦恼的那些思想上的问题中代表着某种解决办法的象征 梅思金语言和他人语言的相互关系同样紧张,他的内心语言都是以对话形式展开,对话中充满不安感,而主要是对自己语言的恐惧 斯塔夫罗金的自白,也同伊波利特及“地下室人”的自白一样,有着极度紧张的面向他人的针对性;主人公离不开他人而独处,但同时却又仇视他人,不接受他人的评议 叙述人的语言在两极中移动,从枯燥的通告式、记录式、完全不做绘神绘色描述的语言,到主人公的语言。
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对话 在陀氏的艺术世界中居于中心地位的,应该是对话;并且对话不是作为一种手段,而是作为目的的本身对话不是行动的前奏,它本身就是行动 陀氏在自己的宗教乌托邦的世界观方面,把对话看成为永恒,而永恒在他的思想里便是永恒的共欢、共赏、共话 对话的基本公式:表现为“我”与“他人”的对立的人与人的对立结语 陀氏继承欧洲小说发展中的“对话路线”,创建的复调小说,不仅是长篇小说的体裁获得长足发展,且是人类艺术思维的巨大进步 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的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