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承转合.docx
10页起承转合之法一.近体诗起承转合的关系“起承转合”是一种典型的诗文写作构造章法的技巧理解这种章法技巧,有助于我们写诗作文,也有助于我们对诗文构造内容的理解古典诗歌中的近体诗,特别讲求格律章法,因此,要想更好地理解近体诗、鉴赏近体诗,不可不讲“起承转合”绝句四句、律诗四联,往往与“起承转合”依次一一相应,虽有例外,也不多见所谓“起承转合”,一般觉得是这样的:起:破题启动全篇,往往有统领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氛围、铺垫意境的作用起句往往以写景为主,也有写情或议论的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直接以“空山”“晚来秋”点题总起,概写秋天傍晚时山中雨后之景,同步也奠定全诗闲适清幽的基调承:紧承起句,是对起句的延续、深化、补充或具体阐释颔联对上一联作进一步的表述,使读者有听下回分解的感觉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承办首联,继续写傍晚山中雨后之景,也是对首联进行延续和具体补充明月”扣住首联“晚”字,“清泉石上流”则是“新雨后”的成果转:构造和内容的转换,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情及景、由事及理、由理及事等等思路上的转换,固然同步也是内容上的转换,规定开拓新意。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前两联写景,此联则转向写人物活动,与前两联形成一静一动的互相映衬,让山林不再死寂,为诗歌增添了一份气愤和活力诗境要开阔,意蕴要深厚,转句就必须合理、恰当特别是在绝句中,一首诗的优劣,往往与转得好不好直接有关例如传说唐伯虎写的这首诗:“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前两句极其平淡无味,然而第三句一转,写登高远眺之景,诗歌顿时境界开阔,诗味十足合:合句是全诗的结尾,往往具有收束全篇,点出主旨的作用在律诗中,合句一般是前三联诗意的最后合成,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大意是“任凭那些春天的花草凋落枯萎,我这隐居山中的人自可留居”潜台词是:此时的山中虽然不像春天那样芳草鲜美百花娇艳,却有着春天没有的独特秋景,正是这些动人的秋景让我留恋留居一二联写景,第三联写人:都是写秋天傍晚时山中的场景正是看着这样的景象,诗人才生发出留恋山中不肯拜别的想法:对隐居生活的爱慕和向往这就体现出了作者的情感,点明了诗歌的主旨在绝句中,结句是承办第三句,又或隐或露地照应前边一二句合句即第四句“结”,往往是诗的最精彩处,是作者画龙点睛之笔。
结句一好,全诗尽活,顿然生辉结句应如撞钟,馀音袅袅结句讲求“语绝而意不绝”,言有尽而意无穷在内容上,转和合往往是一承而下,紧紧相连例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后两句即为转合,以议论结尾,点明“悯农”主旨二、起的措施 1、明起:-所谓明起者,为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如 杜甫之【虢国夫人】开门见山,就是明起虢国夫人是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承主恩——开门见山说 得到皇帝的恩赐,平明骑马入宫门——承主恩的成果,就是可以骑马入宫,无上的荣耀却嫌脂粉污颜色——从骑马入宫的行为,转向对夫人容貌的描写淡扫娥眉朝至尊——合的很简洁,也是对上一句作交代,嫌脂粉污颜色,那怎么办呢?淡扫娥眉,不用脂粉朝至尊,接应首句的“承主恩”并且敢于“淡扫娥眉朝至尊”,更体现了她在皇帝面前的随意和任性,更体现出了她的受宠之深构造很明显``跟完美的跳水动作同样,一气呵成起句直接点题 就是明起 2、暗起-暗起者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焉,暗起比明起的难度在于表述的技巧要更高,要抓住事物的独特的特性,尽量少的使歧义产生 3、陪起-先借她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首句不言【寒食】,而言「春城飞花」由眼前之景况,而引出题目来,此谓之为陪起也寒食,是清明的前一天,也是春花灿烂的时候,因此用春城飞花这个眼前景来写出来,其实这个做法应当叫“比”阐明一下,这个春城不是昆明,而是长安哈,今天的西安 4、反起-反起之法,在于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背面引出本题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雨中黄叶树 一秋天的景色孤寂,沧桑感来烘托出作者白头人,阐明作者的败落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这个意思是 自己被贬官已经好久了亲人还屡屡来看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因此仍感辛酸羞愧为什么能感觉这里有喜?一种贬官的人,贫困潦倒,尚有亲人来屡屡看望,而不是一种个疏远她, 因此作者欢喜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霍家亲:也叫蔡家亲 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平生友谊可见是自有缘分,更何况自身就是姑表亲门。
题旨为「喜」,而作者却从静夜无邻,荒居寂寞之景况叙起,而点出外弟之肯来为「可喜」之事这个反起,作用在于欲扬先抑先悲,因此更能突出喜,与题目的结合还是有机的反其道来托出主题反起的突出情感作用更大些 5、引起-论及引起之法,即是不先说题目,而由眼中所见景物,以引出正意其实“此法与陪起相类似”,或者就归为一类,也未为不可 客至 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6、兴起-兴起乃是由心中所怀之感想,引出题目之本意与引起不同之处,在于一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出,一自心中所感怀之事物以引出以忽然想到的事情作起,即兴而吟,就是所谓的兴起渡汉江: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入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题目为【渡汉江】,却就心中所感于旅居岭南之外,年复一年而音讯断绝,以引出题旨,此之谓兴起 三、承承,在绝句中是第二句;在律诗中是第二联,颔联好的承句一般来说比较少,为什么呢 ?其中的因素就在于,写绝句,重心在结尾,写律诗,重心相对前移了律诗一般在两联诗学概要里说到:诗之承办之法,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
承句的重要作用在于连贯气脉,使诗读来应当流畅、酣畅承句的成功与否,就是要看它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也相应了上面的“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上面我们说了起句有多种起法,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其体现力不同样,体现出来的东西也不同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把过度的任务所有交给下句或下联了,这就规定承句对上句的体现做出修正或者做出补充如果起句是暗起,承句就肩负阐明的作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他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他乡为异客” 这个起句就是暗起,只是阐明了作者的处境在看承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则进一步阐明了心境,与上句的关联很紧密为什么说紧密了一种人在他乡,总是会想念自己的家乡,一碰上节日这种相思更加迫切 因此说承句承的相称紧密,上句可以联想到下句承句要承的贴切,自然这个理解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这句话阐明了承句的写法初到黄州 苏轼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自笑平生为口忙”,是苏轼的牢骚语,被贬黄州,也是因言论惹祸,她归咎为口,这里的口可以理解为吃,也可以深解为言论和思想,双关。
很故意思的一句她的承 “老来事业转荒唐”,秉性如此,到老来更加吃亏在嘴上前面说吃亏在嘴巴,背面还是这样说这个就是承,很流畅的 ,没有一点点脱节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紧承上联的为口忙,但又巧妙的体现了黄州的风景,是所谓的“引事列证”结句还是说到了吃为什么呢 ?作者在这里 我这一张口 就喜欢乱吃,胡说,你们能怎么着我吧 不就是烂命一条吗?多形象、豪放因此 写绝句承一定要紧,要巧律诗第二联要放的开一气贯注是承句的最后目的诗的气脉与否流畅,描写与否生动,很大限度上取决于一气贯注与否巧妙也就是承句用的好不好古人说过:“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又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方称佳妙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骊龙非常有趣,借日月精髓炼成一种大宝珠,每天把玩,其她没有宝珠的水族就憋着抢,骊龙只得抱紧,但又常常想要炫耀,有时候还故意抛向天空,因此是“抱而不脱”我们要这样理解 ,承句太紧则体现不出诗的精练,太松则又有脱节,草蛇灰线的作用在于要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诗学概要里还说:次联大体承起联缓急而来,法贵和平匀称,急者宜纡缓之,缓者宜坚挺赴之扬州 郑板桥画舫乘春破晓烟,满城丝管拂榆钱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
首句明起,写扬州的春景次句承首句缓缓说来,首句是个大体的景色, 次句写具体了我们要看缓急两个字先来个大景色,在来小景色慢慢陈诉这个就是缓急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这里转句很有趣哦,前面写扬州风景美丽,这里呢一转转到人文上扬州女子过去多是学艺,然后去讨生活,学不会唱曲的就做卖花姑娘因此自唐以来,扬州就给人以奢华、温柔的感觉有例子为证:十年一觉扬州梦---出自杜牧因此扬州梦我们后来写诗也可以借用,形容奢靡因此这个诗的主题也出来了,扬州奢靡之地承句其中或景生情,或情生景或抒情,或写景,或叙事,均须以虚实经纬之诗学概要里还说了;景为实,情为虚,前实者后虚,前虚者后实俱实者板滞,俱虚者浮滑若专写情或专写景,则难收生动空灵之致,与渊永超迈之妙重要的就是俱实者板滞,俱虚者浮滑什么意思呢 ?若专写情或专写景,则没有生动空灵的感觉 就是要虚实结合因此这里就不是技法的问题这就规定诗人的眼界和手法都要宽,要多样,想象力要丰富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首句的重要意思就一种怨字起字却不写怨,而从不知愁叙起,用凝妆上楼以衬映出不知愁之意态这个就用到了想象凝妆,很庄严的打扮。
一种年轻的留守女子,把自己打扮的漂美丽亮的登上高高的翠楼,旨在突出“不知愁”,语调流畅连贯,情景自然真切这个承句就很完美`承句就这样多了 四、转句律诗之转折在第三联,又称颈联为什么以「颈联」名之?盖欲俯仰上下,照顾前后也在绝诗则为第三句这个是原文.颈,也就是脖子,有承上启下之作用,有首尾相连之功用,因此,转句也就具有这样的功能1、要把前面诗句的意境进一步拓宽,要为背面的诗句做铺垫作用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古来许多名句、名联,其实都是第三句或第三联,也就是诗的转句往往一首诗的“诗眼”,就在转句中2、转句的重要性很明显,“须转得有精神,有变化”,是指必须转出新意,必须使读者眼前一亮,有读完全诗的强烈欲望3、不能与起句、承句相并列,必须与前面有区别同步,还必须势均力敌,不能笔力转弱4、要规定出新,眼界要宽,不能局限于前面的句子但凡事均有度,也不能忽然天上一句、地上一句的不知所云,因此还必须照应,还应当为结句——合,作铺垫,又不能直接抢了结句的风头以上是对“转句”的阐明和规定转句有好多种技巧和措施 一)进一层转法——就题目本意,推动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病 刘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