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河南省鹤壁市淇滨中学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23页2021年河南省鹤壁市淇滨中学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读图11“某地等高线图”,回答26--28题 26.该图中心所在地区的地形主要为A.高原 B.山地 C.盆地 D.丘陵27.图示区域应重点防范的自然灾害是A.沙尘暴、地震 B.洪涝、泥石流 C.台风、滑坡 D.寒潮、风暴潮28.该地区最具发展前途的能源是A.风能 B.水能 C.地热能 D.太阳能参考答案:26.C 27.B 28.B2.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利用卫星不同波段探测数据组合而成的,能反映植物生长状况的指数,其随生物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大下图示意2000-2017年广西石漠化区秋季植被指数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 获取广西石漠化区秋季植被生长状况所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 RS B. GPSC. GIS D. 数字地球5. 2000年以来广西石漠化区A. 石漠化程度加重 B. 生物多样性减少C. 生态环境改善 D. 植被破坏严重6. 导致2000-2017年广西石漠化区秋季植被指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是A. 城镇化建设 B. 开采矿山C. 植树造林 D. 退耕还湖参考答案:4. A 5. C 6. C4. 获取广西石漠化区秋季植被生长状况属于数据的采集,需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即RS技术,选A。
5.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2017年广西石漠化区秋季植被指数线性变化呈上升趋势,说明植物生长变好,生物量增加,这从侧面反映2000年以来广西石漠化区的生态环境改善,选C6. 根据材料可知,“植被指数能反映植物生长状况的,其随生物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图中显示,2000-2017年广西石漠化区秋季植被线性指数变化呈上升趋势,说明植物生长变好,生物量增加,由于曲线主要反映植被生长状况,故推测该时段该地应该进行了造林即植树造林,选C城镇化建设、开采矿山会降低植物生长量,退耕还湖会增加湿地,不会增加林木植被量,A、B、D错3. 在海底地形中,海沟多分布在( )A、大陆架 B、大洋底部海盆与海岭交界处 C、大陆坡上 D、大陆坡与大洋底部的交界处参考答案:D4. 贝加尔湖湖面每年1-5月封冻,冰厚可达90厘米,图为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图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26.贝加尔湖A、结冰主要原因是海拔高 B、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C、位于山谷导致冰层深厚 D、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27.贝加尔湖对湖区环境的影响是A、结冰时使气温降低 B、融冰时使气温升高C、减小了气温年较差 D、冰层增加空气湿度参考答案:26.D 27.C试题分析:26.读图,根据纬度判断,贝加尔湖结冰主要原因是纬度较高,气温低,A错。
湖面中心水深,受陆地影响小,结冰晚于边缘,B错该湖是构造湖,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不在山谷中,C错北部的纬度较南部高,所以封冻期长于南部,D对27.贝加尔湖结冰时使湖区环境的气温升高或下降减慢,A错融冰时使湖区气温降低,B错湖泊调节气候,减小了气温年较差,C对冰层不能增加空气湿度,水面可以增加空气湿度,D错 5. 下列不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是( )A、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已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 B、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C、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问题日趋严重 D、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参考答案:C6. 下面四幅图中所表示的自转方向正确,且NM为晨线的是 ( )参考答案:C略7. 读我国四大地理分区示意图,回答27~28题27.下列关于自然景观的叙述,属于④区的是A. 地势坦荡,土壤肥沃 B. 降水稀少,沙漠众多C. 河网密布,水运发达 D.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28.有关图中①、②区域分界线地理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B.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C.内外流域的分界线 D.一月0℃等温线参考答案:27.D 28.A8. 关于南方地区的农业说法,正确的是① 南方地区的水热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利 ②紫色土和红壤均为有利于农业的肥沃土壤③ 本区是全国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④ 区内各省均为甘蔗的重要产地A. 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参考答案:B 9. 下表为我国甲、乙两城市某日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每空1分,共7分)城 市日出时间日落时间甲5:3019:30乙7:0020:00 (1)甲地的昼长为 ;乙地的昼长为 2)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南或北)半球3)甲地正午时是北京时间 ;乙地正午时是北京时间 4)甲地的经度是 5)甲地位于乙地的 方向参考答案:(1)14小时 13小时(2)北(3)12:30 13:30(4)112.5°E(5)东北 10. 下图为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 图中甲地的气候类型及此时的盛行风向分别为()A. 地中海气候 西北风 B. 地中海气候 西南风C. 温带海洋性气候 西北风 D. 温带海洋性气候 西南风4. 关于此时图中乙、丙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乙地处于冷锋过境前 ②乙地多连续性降水③丙地处于暖锋过境后 ④丙地多连续性降水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参考答案:3. A 4. D本题主要考查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规律以及风向的判断,气旋特点及天气状况,做题时要注意南半球,熟悉锋面气旋。
3. 根据图中的纬度及海陆位置判断,甲地位于南纬 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根据甲地的等压线分布画出风向,首先垂直与等压线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南半球向左偏,为西北风 A 对4. 南半球气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根据气流运动方向可判断,图中乙地附近为冷锋,丙地附近为暖锋乙地处于冷锋过境前,天气晴朗;丙地处于暖锋过境后,天气晴朗11. 酸雨被称作“空中的死神”或者“天堂的眼泪”,酸雨严重危害着人类生存环境酸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据此回答16--17题16.我国下列地区中酸雨危害最严重的是A.黄土高原 B.四川盆地 C.东北平原 D.华北平原17.防止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A.大力植树造林 B.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C.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量 D.大力发展水电参考答案:B C解析:第16题,四川盆地地区工业用煤较多,地形较封闭,降水较多,故酸雨危害较严重第17题,防止酸雨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减少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的排放量 12. 图7为“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16-17题16.关于①②③④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为动力上升 B.②为高空西风C.③为热力下沉 D.④为东南信风17.当③形成的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中海沿岸温和湿润B.亚洲高压最强盛C.理论上大陆等温线向北凸D.西北太平洋温带大陆架海域上升流增加参考答案:16.B 17.C13. 热带风暴“凤凰”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后加强为强台风,在福建登陆,沿海有14省市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据此回答题四幅图中,能反映热带风暴“凤凰”气流运动特征的是( ) 参考答案:C14. 下列城市在区域发展中产生作用最大的是( )A.北京 B.济南 C.沧州 D.曲阜参考答案:A15. 下列关于俄罗斯工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俄罗斯的工业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B.以轻工业为主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俄罗斯的工业建设向东发展D.乌拉尔工业区以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为主参考答案:B16. 下图是1965 ~2005 日本首都东京夜间人口占白天人口的比重变化图回答下面小题16. 从图中可知,1965 开始东京出现了A. 郊区城市化现象 B. 逆城市化现象C. 虚假城市化现象 D. 滞后城市化现象17. 影响 1995 ~2005 图中比重数据明显上升的主导因素是A. 产业结构 B. 交通状况 C. 人口政策 D. 自然环境参考答案:16. B 17. A16. 读“日本首都东京夜间人口占白天人口的比重变化图”可知,东京夜间人口比重低于白天,说明部分人口白天到城市工作,夜晚回到乡村居住,即工作在城市,居住在乡村,这符合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是人口从大城市向小城镇甚至乡村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故选B17.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等1995 ~2005 图中夜间人口占白天人口的比重数据明显上升,说明有许多人口又由乡村回流到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现象,主要原因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使污染减轻,城市环境质量改善,使人们重新回到城市,A正确;城市交通状况一直都较优越,B错误;人口政策对再城市化影响较小,且这段时间人口政策没发生变化,C错误;城市是人文环境,受自然环境影响小,D错误17. 水土流失是导致黑土肥力下降的原因之一,为治理水土流失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 治理坡面 B. 秸秆还田 C. 植树造林 D. 沟壑治理参考答案:B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肥力的举措,在水土流失方面没有实效,选B18. 近年来,北极地区成为各国争夺的“新战场”,北极问题的焦点是北极航道权益的竞争北极航道是连接太平洋北部和大西洋北部的重要通道,包括绕过西伯利亚北部的东北航道和绕过加拿大北部的西北部航道据此完成19~20题19.近年来,北极地区逐渐成为各国争夺的“新战场”的原因是:A.北极地区是连接太平洋北部和大西洋北部航道的必经之地B.全球变暖,冰川消融,使北极航道成为现实C.北极航道的开通能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D.北极航道能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20.经过北极地区的航空运输线早已开通,从摩尔曼斯克(69°00′ N,33°03′ E)沿最短飞行航线飞往季克西(72°N ,129°E),其飞行方向为:A.先正北再正南 B.先向西北再向西南 C.一直向东 D.先向东北再向东南参考答案:B D19. 某地年平均气温为27.2℃,年降水量为2413mm,且各月分配均匀,形成该气候的最主要原因是( )A.该地纬度位置较低 B.该地四周全是海洋 C.终年受赤道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