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曾被拟提名“诺奖”鲁迅和胡适双双称自己不配.doc

2页
  • 卖家[上传人]:自***
  • 文档编号:80574150
  • 上传时间:2019-02-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2.30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曾被拟提名“诺奖” 鲁迅和胡适双双称自己不配.txt你不能让所有人满意,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人成功人士是—在牛B的路上,一路勃起你以为我会眼睁睁看着你去送死吗?我会闭上眼睛的 鲁迅先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他是中国文化的主将,在文化战线上代表了全民族的大多数,是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的民族英雄他的作品,震撼了中国文坛、世界文坛,他的思想和人格,他的精神在现在、将来仍然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中新社发 黄冬 摄  1949年后,陆续相传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有沈从文、巴金、艾青等数人在此之前,比较明确知道被拟提名该奖候选人的作家,是鲁迅先生那是在1927年,瑞典科学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考察时,曾经与刘半农先生相商,拟提名作家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73年出版的《鲁迅书信选》注释里,将这说成是:“请鲁迅接受‘诺贝尔奖金’”)刘半农感到是件好事,便托鲁迅的弟子台静农,写信探询鲁迅意见当年9月25日,鲁迅回复了台静农那封后来颇为有名的函件其中相关的内容有: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

      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那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这‘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好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鲁迅话的意思很清楚他认为自己“不配”获“诺奖”中国的其他人当时也还不配另一层虽没说出,但表达得很明白,那就是,他认为“诺贝尔文学奖”还是很体现文学价值的,获奖者当为“别国大作家”新文化运动到当时,不过十数年,要让文学极快达到一个高度,还不现实所以鲁迅先生以为“要拿这钱,还欠努力”这不仅说他个人,还包括当时所有中国作家这事后来被常常翻出晾晒,现在大家当然知道,被提名和最终获奖,那是很不同的事情  前数天翻读《胡适日记全编》,竟然看到了与鲁迅之事近似的情形胡适也曾被拟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过凑巧的是,准备提名的,也是那位瑞典科学探险家斯文?赫定那是晚鲁迅那封信一年多后的1929年2月26到28日胡适当时乘火车从外地返回上海,在火车上就发生了这档子事。

      当时胡适日记中这样记载:  “火车上熟人最多,有美国公使,有瑞典探险家SvenHedin (即斯文?赫定),有陈万里、杨宪武等Hedin同我谈:他是瑞典国家学会十八会员之一,可以推举诺贝尔文学奖金候选人他希望提出我的名字,但希望我把我的著作译成英文  这话似乎含有这样的意思,当时诺贝尔奖的提名,还须具备相当的身份例如斯文?赫定,是“瑞典国家学会十八会员之一”;其次,中国文艺的对外传播还不够尽管有了具备一定条件的作家,但翻译不行这大约与翻译的少(也许几乎没有翻译),再是翻译质量不行(这个问题数十年后的今天仍一再被反复提出),所以斯文?赫定提出要胡适把自己的著作译成英文  胡适的回答也很有意思当然,他也许没有当面说出可日记里却表达了出来:  “此事我有我的意见:如果他们因为我提倡文学革命有功而选举我,我不推辞;如果他们希望我因希冀奖金而翻译我的著作,我可没有那厚脸皮我是不配称文学家的  这段话表达了几层意思首先他认为自己在提倡文学革命方面是“有功”之臣,甚至因此而提名选举也“不推辞”;再,为了获个什么奖,而自己来翻译自己的东西,不干那实在不符合当时中国文人的自尊和体面所以胡适用了“没那厚脸皮”这样俗而重的字眼。

      三,胡适自认“不配称文学家”在他看来,“文学奖”主要是授给那些文学创作者,而他自己,主要功绩是在“提倡文学革命”方面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情形,胡适还是很清楚的  从先后准备提名的两人看,这位瑞典人斯文?赫定还不能算是随意论文学功劳、实绩及影响,当时国内恐怕莫过于鲁迅、胡适二人了所以虽然前有鲁迅的婉拒,一年多后,斯文?赫定仍向胡适提出了这一提名希望应该说,斯文?赫定还是认真、慎重的而两位中国作家的态度,却是相对一致的他们分别用了“不配”,“不配称”这样的字眼,说明在他们的心理天平上,“诺贝尔文学奖”分量还是很重的,并不如今天一些人说得那么不堪先辈的努力和谦抑,使他们获得了丰厚的成果,面对世界性荣誉的诱惑,他们的态度实在令人起敬这一点,记述出来也许还有些现实意味杨建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