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docx
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2022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测验方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导法》、《国务院关于根基教导改革与进展的抉择》和《根基教导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导要求的新的特殊教导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培智学校课程课程设置应表达先进的特殊教导思想,符合特殊教导的根本规律和特点,遵循智力残疾学生身心进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智力残疾学生的全面进展奠定根基 一、 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导方针,表达社会文明进步要求,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根本的文化科学学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进展的公民 二、课程设置的原那么 1.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方案中,崇敬智力残疾学生的教导需求,通过一般性课程来得志其生理、心理和社会进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通过选择性课程来得志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促进他们多方面的进展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力求既遵循学生身心进展的根本规律和熟悉理解事物的普遍特点,较全面得志学生的一般性需求;又促进学生对学识的整体理解和运用学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激励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学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中 3.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 在课程功能上,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提防对学生生活自理才能和社会适应才能的培养与训练,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 4.教导与康复相结合 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才能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留神力缺陷和心绪障碍,课程留神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接洽和、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学识,促进学生健康进展 1 5.传承借鉴与进展创新相结合 在课程开发上,继承我国特殊教导取得的告成阅历,借鉴国内外特殊教导和普遍教导的先进理论和告成实践,结合智力残疾学生教导教学实际,通过探索、总结、进展和创造,不断调整、修改和完善课程,使课程更适合智力残疾学生的需要和进展 6.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 在课程实施中,各地在使用国家课程方案时,可根据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社区生活环境以及学生在这些环境中的特殊需求,开发校本课程,表达课程的多样性 三、 课程设置 表1 培智学校课程筹划表(节) 课程 年级 低年级 中年级 高年级 生活 语文 3-4 3-4 4-5 生活 数学 2 2-3 4-5 生活适应 3-4 2-3 1 一般性课程 劳动技能 1 2 3-4 唱游与律动 3-4 3-4 2 绘画与手工 3-4 3-4 2 运动与保健 3-4 3-4 2-3 选择性课程 信息技术 康复训练 其次 语言 艺术休闲 校本课程 6-9 6-9 6-10 表2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及比例(%)表 课程 年级 低年级 中年级 高年级 生活 语文 10-12 10-12 13-15 生活 数学 6-7 8-9 13-15 生活适应 11-13 7-8 3-4 一般性课程 劳动技能 3-4 5-6 8-9 唱游与律动 10-12 10-12 6-7 绘画与手工 10-12 10-12 6-7 运动与保健 10-12 10-12 11-13 选择性课程 信息技术 康复训练 其次 语言 艺术休闲 校本课程 20-30 20-30 20-30 四、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1.本课程方案(简称“方案”下同)立足于智力残疾学生的进展需求,根据 2 课程设置的原那么,提防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
方案充分考虑了智力残疾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构建了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两片面组成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一般性课程表达对学生素质的最根本要求,着眼于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根本需求,约占课程比例的70%~80%;选择性课程着眼于学生个别化进展需要,提防学生潜能开发、缺陷补偿(身心康复),强调给学生供给高质量的相关服务,表达学生进展差异的弹性要求,约占课程比例的30%~20%两类课程的比例可根据实际处境举行适当调整 2.一般性课程 为必修课,设置以下六类科目: 生活语文——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管与其生活精细相关的语文根基学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才能;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才能的训练,把传授学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根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才能,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根基 生活数学——以扶助学生形成和掌管与生活相关的简朴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熟悉、以及数的运用,学习运用简朴的运算工具等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初步的思维才能和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朴问题的才能。
生活适应——以提高学生的生活才能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阅历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才能、简朴家务劳动才能、自我养护才能和社会适应才能,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 劳动技能——以培养学生简朴的劳动技能为主,对学生举行职前劳动的学识和技能教导通过劳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管确定的劳动学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确定的社会适应和职业适应才能 唱游与律动——课程将音乐律动与舞蹈、嬉戏相结合通过音乐教学、音乐嬉戏和律动训练培养和进展学生的听觉、节奏感和音乐感受才能,补偿学生的认知缺陷,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进展 绘画与手工——通过绘画和手工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培养和进展学生的视觉、查看、绘画、手工制作才能,进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才能 3 运动与保健——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才能,巩固学生身体素质为主通过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大肌肉群活动才能、回响才能和协调平衡才能,刺激大脑肌能的进展提高安好意识和运动中的自我养护才能学习根基的卫生保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学识和方法,培养积极磨练身体的习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选择性课程 是学校根据当地的区域环境、学校特点、学生的潜能开发需要而设计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有四类科目,课时可弹性安置 信息技术——以学习简朴的通讯工具运用、计算机操作、互联网络运用以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主扶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会进展,提高生活质量一般在高年级设置 康复训练——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进展需求,以及在运动、感知、言语、思维和天性等方面的主要缺陷,结合学生个别化教导筹划的制定,有针对性地举行各种康复训练、治疗、接洽和课程力求使学生的身心缺陷得到确定程度的康复,受损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得到确定程度的恢复,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其次语言——在学生已有语言的根基上,根据当地的特点和学生的概括处境可选择学习其次语言,如:地方语言、民族语言、普遍话以及简朴的外语等;对不能使用语言的学生也可以采用其它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或沟通辅具 艺术休闲——通过程度适合的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多种艺术活动,使学生尝试学会感受美和表现美,丰富、愉悦学生的精神生活;学习若干种简朴的休闲方式,陶冶学生的生活情趣和生活品评,提高智力残疾学生的生活质量。
校本课程——学校可根据地域特征、社会环境、经济文化进展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生活需要,设置和开发的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课程的开设应当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与地方的课程资源 4.每学年上课时间为35周,社会实践时间活动为2周,机动安置时间为2周(用于远足、参观、运动会、艺术节等)由学校视概括处境自行安置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为13周 4 1~6年级每周总课时量不超过30节,7~9年级每周总课时量不超过32节 5.每节课上课时间一般为35分钟,可根据学生的年龄、智力残疾程度和课程的性质举行适当调整 6.每天安置15分钟晨会,举行专题教导活动;每天安置30~40分钟眼保健操、播送操和体育磨练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有不少于一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每周安置2课时班队活动或综合实践活动(建议低年级安置综合实践活动,高年级安置班队活动),高年级可安置2课时课外兴趣活动 7.学校应全面推进个别化教导,为每个智力残疾学生制订和实施个别化教导筹划应将课堂教学与个别教导训练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个体需要安置确定时间的个别训练,为有需要的学生供给补救教学,得志不同学生的进展需求。
8.课程评价 ⑴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诊断、鼓舞、导向功能,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在不同层面的进展 ⑵ 评价应促进学生全面进展 评价的内容要有助于智力残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根据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实际处境,整体设计社会性与情感、认知、语言、自理和运动等多方面的评价内容,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长轨迹 ⑶ 评价应促进课程创办与进展 评价应促进学校高质量实施课程学校课程筹划及其可行性,课程安置的适切性,课程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个别化教导筹划的科学性,以及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针对性等都应成为学校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 ⑷ 建立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学校应积极收集各方面对课程实施的观法与建议,提高教师、家长参与课程实施与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要积极宣传培智学校课程改革,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5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