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田水土保持规划手册.doc
16页三农田水土保持规划手册第1章 引言 41.1 三农问题与水土保持 41.2 水土保持规划的重要性 4第2章 三农田水土保持现状分析 42.1 三农田水土流失现状 42.2 影响因素分析 52.3 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 5第3章 水土保持规划目标与原则 53.1 规划目标 53.1.1 保障农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利用率,保证农田生产力稳定,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63.1.2 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水土流失强度,减缓土壤侵蚀速度,保护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维护生态平衡 63.1.3 提高农田抗灾能力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提高农田抵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农业风险 63.1.4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水土保持规划,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适应性强、效益高的农业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63.1.5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63.2 规划原则 63.2.1 综合治理原则充分考虑农田水土保持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动态性,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发挥各项措施的整体效益 63.2.2 结构与非结构相结合原则。
结合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资源条件等,合理配置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形成结构与非结构相结合的水土保持体系 63.2.3 科学实施原则根据水土流失规律和农田生态系统特点,科学确定水土保持措施的种类、布局和规模,保证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63.2.4 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根据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和程度,制定针对性的水土保持措施,提高措施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63.2.5 社会参与原则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土保持工作,建立健全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机制,形成共同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的良好格局 63.2.6 持续改进原则在水土保持规划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措施,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6第4章 水土保持措施与技术 64.1 农业水土保持措施 64.1.1 等高耕作 64.1.2 梯田建设 74.1.3 墒情保水 74.1.4 轮作休耕 74.1.5 沟垄耕作 74.2 林业水土保持措施 74.2.1 植树造林 74.2.2 封禁沙漠化地区 74.2.3 河道绿化 74.2.4 退耕还林 74.2.5 林地抚育 74.3 工程水土保持措施 74.3.1 土地整理 74.3.2 沟道整治 74.3.3 建设水土保持林网 74.3.4 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84.3.5 建立监测预警体系 8第5章 三农田水土保持分区 85.1 分区依据与原则 85.1.1 科学性原则:根据水土保持的客观规律,合理划分水土保持区域,保证分区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85.1.2 综合性原则: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保证分区方案的全面性 85.1.3 可行性原则:分区方案应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保证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可行 85.1.4 动态调整原则:根据水土保持工作实际效果,对分区方案进行动态调整,以实现最佳的水土保持效果 85.2 分区方案 85.2.1 低山丘陵区:该区域地形起伏较大,土壤质地以壤土和沙壤土为主,植被覆盖较好,主要采取梯田、梯地、水土保持林等措施 85.2.2 平原区:该区域地形平坦,土壤质地以壤土和黏土为主,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主要采取深松、保护性耕作、农田水利等措施 85.2.3 河谷区:该区域地势较低,土壤质地以沙土和壤土为主,水资源丰富,主要采取河岸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沟道治理等措施 85.3 分区水土保持措施配置 85.3.1 低山丘陵区: 85.3.2 平原区: 95.3.3 河谷区: 9第6章 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规划 96.1 土地整理工程 96.1.1 土地整理目标 96.1.2 土地整理内容 96.1.3 土地整理措施 96.2 坡耕地治理工程 106.2.1 坡耕地治理目标 106.2.2 坡耕地治理内容 106.2.3 坡耕地治理措施 106.3 沟道治理工程 106.3.1 沟道治理目标 106.3.2 沟道治理内容 106.3.3 沟道治理措施 10第7章 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 117.1 监测体系构建 117.1.1 监测网络布局 117.1.2 监测设备与设施 117.1.3 数据传输与处理 117.2 监测内容与方法 117.2.1 监测内容 117.2.2 监测方法 117.3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117.3.1 评价指标体系 127.3.2 评价方法 12第8章 水土保持管理体系与政策建议 128.1 管理体系构建 128.1.1 组织机构设置 128.1.2 法规政策体系 128.1.3 技术支撑体系 128.1.4 监测与评估体系 138.2 政策建议 138.2.1 财政支持政策 138.2.2 税收优惠政策 138.2.3 科技创新政策 138.2.4 社会参与政策 13第9章 水土保持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139.1 实施步骤与要求 139.1.1 前期准备工作 139.1.2 实施步骤 149.1.3 实施要求 149.2 资金筹措与管理 149.2.1 资金筹措 149.2.2 资金管理 149.3 保障措施 159.3.1 政策保障 159.3.2 技术保障 159.3.3 监管保障 159.3.4 社会参与 15第10章 水土保持规划案例与启示 1510.1 国内典型案例分析 1510.1.1 案例一:黄土高原某流域水土保持规划 1510.1.2 案例二:长江流域某山地水土保持规划 1510.2 国外经验与启示 1510.2.1 美国水土保持政策与启示 1510.2.2 欧洲水土保持技术与启示 1610.3 前景展望 16第1章 引言1.1 三农问题与水土保持“三农问题”即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水土资源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农田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导致土地资源退化,还影响到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1.2 水土保持规划的重要性水土保持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的水土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的重要手段,具有以下重要性:(1)保障农业生产水土保持规划能够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生态环境2)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通过水土保持规划,有利于恢复和改善植被,调节地表径流,减少自然灾害,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3)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水土保持规划有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水土保持规划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5)实现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规划有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为后代子孙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水土保持规划在我国农村地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地位加强水土保持规划,是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第2章 三农田水土保持现状分析2.1 三农田水土流失现状三农田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其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当前,三农田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1)水土流失面积广泛三农田水土流失面积呈上升趋势,部分农田土壤肥力下降,地力减退2)水土流失强度大受地形、降水等因素影响,三农田水土流失强度较大,导致大量肥沃土壤丧失,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3)水土流失类型多样三农田水土流失类型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等,不同类型的水土流失对农田造成的危害程度不同2.2 影响因素分析三农田水土流失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1)自然因素地形、降水、土壤类型等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产生直接影响如坡度较大的农田,水土流失风险较高;降水集中、强度大的地区,水土流失加剧2)人为因素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施肥方式、灌溉措施等均可能导致水土流失过度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破坏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3)政策和管理因素水土保持政策、法规的实施和监管力度对三农田水土流失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政策不到位、管理不善的地区,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2.3 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在三农田水土保持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水土保持意识不足部分农民对水土保持的认识不够,缺乏主动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2)水土保持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水土保持投入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开展3)科技支撑不足水土保持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不够,缺乏针对三农田特点的先进适用技术4)政策执行力度不够部分地方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政策法规执行力度不足,导致水土流失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5)监管体系不完善水土保持监管体系尚不健全,监管力度不足,影响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效果第3章 水土保持规划目标与原则3.1 规划目标3.1.1 保障农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利用率,保证农田生产力稳定,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撑3.1.2 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水土流失强度,减缓土壤侵蚀速度,保护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维护生态平衡3.1.3 提高农田抗灾能力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提高农田抵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农业风险3.1.4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水土保持规划,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适应性强、效益高的农业产业,提高农民收入3.1.5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3.2 规划原则3.2.1 综合治理原则充分考虑农田水土保持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动态性,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发挥各项措施的整体效益。
3.2.2 结构与非结构相结合原则结合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资源条件等,合理配置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形成结构与非结构相结合的水土保持体系3.2.3 科学实施原则根据水土流失规律和农田生态系统特点,科学确定水土保持措施的种类、布局和规模,保证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3.2.4 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根据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和程度,制定针对性的水土保持措施,提高措施的适应性和实用性3.2.5 社会参与原则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土保持工作,建立健全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机制,形成共同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的良好格局3.2.6 持续改进原则在水土保持规划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措施,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第4章 水土保持措施与技术4.1 农业水土保持措施4.1.1 等高耕作在坡耕地上采用等高耕作法,沿等高线方向进行耕作,减少土壤侵蚀,提高水分保持能力4.1.2 梯田建设在坡度较大的地区,修建梯田,降低坡度,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作物产量4.1.3 墒情保水采用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等措施,增加土壤水分,提高作物抗旱能力,减少水土流失4.1.4 轮作休耕合理安排作物种植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