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路教学与小班教学.doc
5页網路教學與小班教學在一波波教改的聲浪中,不僅教師深深的自省,各級教育單位也紛紛檢討,用心思考計畫為追求精緻卓越的教育,提昇教學效能,教育部適時的推廣「實施小班教學精神」,目的是希望學校及教師能掌握小班教學的精神,尊重學生的個性及尊嚴,增進師生問的互動,加強個別化教學,真正做到帶好每位學生,提昇教學的效能隨著時代社會的急遽變遷,教育也因應社會的需求而不斷的改進然而教育改革要落實,要成功,重要的關鍵完全繫於「老師」身上提昇教育的品質,唯有老師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教法,教育才能不斷的改進,品質才能不斷的提昇芬蘭教授瑞佛拉博士(Dr.Revola)歸納了「未來教師」的十三項標準,其中如: 老師是學習技巧和學習障礙的診斷者; 老師必須是課程設計專家; 老師必須是媒體資源的諮詢顧問; 老師必須是資訊學習資源的提供者; 老師必須是團隊合作的專家; 老師必須是公共關係的專家; 老師必須是…….這樣就足夠支持「未來教師」專業提昇的必然性,換句話說:教師是必得要前進的,而劃時代的教育遠景仍是須無數的小螺絲釘永續的推動!我們就是那千萬分之一的小螺絲釘彼得聖吉(P.Senge)在其「第五項修鍊」一書中揭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結合團隊學習,達成組織目標。
這樣的思維是令人振奮的教育為立國之根本;教育為百年之大計,站在世紀更迭的交集點上,迎面而來的是資訊科技波濤洶湧的汩動,以及道德價值觀暗潮逆流所帶來的忐忑而教育的革新政策是鼓浪的筏,載著新世代的台灣人乘風破浪--民國87年教育部推動小班教學精神計劃,在此理念中追求「多元化、個別化、適性化的學習,強調師生互動,營造優質的教學情境」這些一一地勾勒了精緻化、卓越化的美教育岸景計劃中所有的原則、目標與期望,那活潑快樂的學習願景令人砰然心動,但一些增刪教科書內容、調整課程結構、課程彈性化,以及教師自編多元化的教材、電腦化編序教學,甚至舉辦講座、社區集會……等條目,可更令人汗顏、怵目驚心了!為求落實小班教學精神的多元化、適性化並彈性調整課程所需,運用資訊科技結合教學是小班教學的精髓,這點在實施上也擁有最高的挑戰,幸好,隨著電腦課程的加廣,即使教室中無法滿足擁有電腦的渴望,但許多家庭作業在親子的默契下從網路抓下了許多訊息,1980年學者Luehrmann將電腦(Computer)與學習的基本能力-讀(Read)、算(Arithmatic)、寫(Write)並列為4R;新加坡亦提出IT2000邁向科技島宏大計劃;我國於民國83年公佈國民中學新課程標準(教育部,民84),明定電腦為必修課程之一「並於86年度起全面實施。
這些宣示與作為說明了國民使用科技的能力普遍受到世界各國教育的重視,尤其強烈的希望電腦與通訊科技教育植根於國民教育階段在未來的世界裡,電腦必定會迅速的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且是一場遽變的的革命針對資訊科技,教育工作者應就現有的軟硬體設施以實際的需要規劃有效的方向與經營策略,逐步進行並修正、充實其教學內容,畢竟『電腦』這個難逢的工具可以刺激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教」與「學」這個有人類以來的古老議題從學校行政的觀點而言,國家以擴大內需計劃充實學校資訊設備,對於電腦教學活動的進行及行政電腦化的完成都是一項贏的策略然而,電腦及其周邊設備是一種「用進廢退」的工具,不僅經費的因素佔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課程、師資、軟硬體設備、教學的過程也要充分配合,否則就會像青少年對運動的認知一樣:「技術不怎麼樣,裝備卻要名牌來襯托,以顯示出自己是個中好手」 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為使較「舊」的電腦設備升級重新賦予生命,學校購置優質電腦設備、安裝合適軟體、安裝網路插孔將電腦連線、組裝P.C. toT.V.這些努力希望達到的預期效益有: 1.老師能於一般教室裡利用教學光碟透過電腦及昔日的電視在教學中充分顯示科技產品的多元功能。
2.將老師的教學由被動轉化為主動,運用聲、光效杲以符合青少年的生活實際並達成部分的教學目標 3.學生可利用時間自由操作電腦,我們發現學生頗能愛護公器並做有秩序的安排使用 4.學生能隨班利用電腦完成相關作業及作品美國電腦教育學家柏克(Bork)曾明白指出公元兩千年時,各級學校及各類學科的主要學習方式,將透過電腦的互動來進行,因此電腦輔助教學在教學上所扮演的角色將益發顯得重要吳鐵雄、歐陽閭,民87)而在二十世紀的最後一年,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知識的累積更是驚人,人類學習的方式也逐漸多元化,不再是單純的在學校或教室裡進行知識的學習,知識的來源也不再侷限於課本裡的內容,或是老師口述相傳的大道理昔日教師的工作是「傳道、授業、解惑」,這種幾千年來一成不變的工作方式,如今也必須因應科技時代的來臨而不得不變學校教育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必須教給孩子學習知識的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知識暴增、汰舊換新迅速的時代,送給孩子一把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開闊他們學習的空間,勝過強要把知認灌輸給他們在科技資訊發達的現在,電腦的使用日漸普遍,學校裡、家庭中無處不存在,就連生活中的許多事項也都需要應用電腦來協助處理。
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就是讓學生學會應用電腦、上網搜尋資料及整理資料的能力知識存在於各網站,只要坐在電腦前,手中操控著滑鼠,所需的知識或資訊,馬上呈現在眼前在二十一世紀科技時代,資訊的發展會更加迅速,唯有培養孩子學會應用網際網路的能力,才能開啟知識的寶庫,海闊天空的學習、吸收及轉化成能力隨著科技發展及時代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及教學內容也應隨著改變我們不再僵化於課本知識上的學習,或強調教給孩子多少知識,反而重視培躉孩子學會應用電腦網路的各種資訊,進行終身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使教學更有效果,教師必須具備使用電腦及網路的能力,在課程設計及教學活動上,均能結合電腦網路或網路CAl進行教學與評量電腦網路教學成功的要途徑有二:一為配合教學活動設計,讓孩子操作電腦上網搜尋資料,再將資料加以分析、整理,達成完整的學習二為以專題教學活動的方式進行,以某一專題讓孩子以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透過網路尋找相關的資料,下載後再重新分析、整理,完成一份完整的專題研究報告孫春在(民86)曾強調:「一個新的教學科技必須要配合新的教學方法,才能彰顯其特性,達到傳統教學所不及之處」雲海國小在實施小班教學精神時,相當重視將電腦網路融入到教學中,我們以主題活動的方式,不僅統整各科課程進行協同教學,也透過學習活動單的引導,讓中高年級學生以分組合作學習方式,上網尋查資料,再將各項資料加以分析、整理,達到主題學習的目的。
我們都明白透過科技與資訊的教學,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及教學品質,可是在實際推展資訊教學時卻常遭遇許多挫折,原因不外乎是教師尚未能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或拒絕資訊方面的進修不願成長,或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應同樣的教學設備擺在教室中,旬心或有經驗的老師可能充分應用在教學活動上,讓學生達到學習的目的而無心或沒經驗者,卻可能任由電腦及教學設備空置一旁,或任學生當成電動玩具般的吏用前教育部長吳京先生曾說過一句話:「臺灣的教育改革要成功,必須先換掉老師的腦袋」的確,唯有拋棄固著僵化的教育思考模式,不斷的充實、學習新知,才能接受新觀念因應時代變化而改進教學我們真心期盼資訊教育能夠落實於教學活動中,培養出能應用科技及電腦網路進行主動學習的學生,成為新世紀的優質國民 近年的教改運動具體而微地展現了臺灣民間社會蓄積已久的生命力與對整體教育環境機制改革的要求,本市推動「小班教學精神討劃」即是一種務實又帶有濃厚理想性的策略,如要這個計劃因我們努力而獲致成果,非但本市學子得以享受優質的國教環境,對整體教育環境而言,也可以藉此對即將實施之「九年一貫制」預作準備發展小班教學精神是現在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個別化教學是教師實現因材施教教、適性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教師如何在教學理論與具體教學策略上加強充實新知與技能,圓滿達成春風化雨的使命,是今日教師建立專業形象所需努力的課題。
設計步驟感、生動、彈性等原則之外,更需合乎下列八項旨標: l、是否合乎課程發展邏輯 2、是否合乎孩子的學習心理 3、是否合乎教學目標 4、是否合乎教學內容 5、是否合乎教學原理 6、是否合乎教學原則 7、是否有教學回饋或建議8、是否有測驗成果設計 當電腦就如同電視、錄放影機、投影機般進入教室之後,身為班級的導師,有必要認清電腦不但具有其他教學媒體所擁有的優點,同時還可以更好它不但可以包容聲、光、動畫、影像,而且是打破時空藩籬,即時傳播,無遠弗屆,它還有互動的功能,是其他教學媒體無法達成的老師應善用以上的優點,利用電腦科技改善教學,吸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然而,教師在實施個別化教學時也會遭遇許多困難,諸如:班級工作負荷量太重、專業能力不足、參考資料缺乏或不足、教學資源不足、評量困難與費時費力、設計執行難以配合、與缺乏專家可供諮詢等,因此,政府在提倡個別化教學的同時,也應配合協助解決上述之相關難題,其可行方法有:提供豐富的參考資料、減輕教師工作負荷、建立教學目標資料庫、充實相關教學設備、提供適用的電腦軟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