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亭皋——萧萧——疏朗——窸窣PPT课件.ppt
36页林庚:福建福州人,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诗歌研究家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当唐诗上升到它的高潮,一切就都表现为开朗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它的骨干林庚说,“少年没有苦闷吗?春天没有悲伤吗?然而那到底是少年的,春天的 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袁行霈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 袅袅照浦褒扬灼灼亭皋寒砧涔阳万能锭言筌窸窣迢远niopbozhugozhncndngqunx stio给右边加红颜色的字注音袅袅灼灼寒砧亭皋萧萧疏朗窸窣冉冉缠绵绵密迢远相去无几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明亮鲜艳的样子秋后的捣衣声。
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此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拟人法柔和紧密的样子 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阅读第一自然段做题1、课文从什么来引出本文的话题的? -从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来引出本文所谈论的话题 2、作品以哪些诗人的作品的诗句为例来引出话题的? 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3、作者举出这些诗句为例,其用意是什么?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 在古代诗歌当中很少见到“树叶”,遇到树叶就简称为“叶” “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且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 作者从“木叶”谈到了“落木”,用意在哪里? “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句是在阐发了“落木”是从“木叶”发展而来之后得出的结论,作者用历史的真相告诉读者,中国诗歌的丰富多彩得益于继承和发展。
在第二段中,作者谈论了哪些文学现象?第三段 1、“木叶”、“落叶”在概念上没有大差别,为何作者要执著于此呢? 诗歌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很多;而诗歌语言的丰富多彩得益于继承和发展 2、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在此句子中,作者分别对“死心眼的人”和杜甫表达了怎样的态度? 对不懂艺术的人的一种微讽刺,对杜甫大胆艺术创作的一种崇敬 齐读4-6段,找出“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木 特征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微黄干燥单纯、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场合: 秋风叶落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答柳恽 吴均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野田黄雀行 曹植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艺术特征? “木”之所以不同于“树”或“叶”,起作用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暗示性”顾名思义是难以察觉的,需要留心留意进行悟读才可以发现在传统文学中,有一些意象传承着我们的民族心理,是华人共同的语言桃花溪张旭隐隐飞梯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人神往世外桃源,明知不可求而故问,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怅惘心情,清远含蓄,发人深省 问而不答,构设悬念,供人思索玩味,使诗具有含蓄不尽的韵致其二、“木”暗示了颜色(透着黄色)和触觉(干燥) 九歌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歌辞的第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可是事与愿违,直到黄昏时分仍不见湘夫人前来 美女篇曹植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写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这里明是写桑树,暗是写美女采桑的优美动作。
景物的描写对表现人物起了烘托作用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释】 见宿:留下住宿 分(fn):情谊蔡家亲:也做霍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木” 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 “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 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树” 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 木 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树 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注解】筌:捕鱼用的竹制的篓子,有口,内有 逆刺,鱼进入就出不来 【译文】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就会忘了竹笼;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掌握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就会忘了语言 所谓“得意忘言”、“言不尽意”,并不是说语言不能表达意思,而是说文学作品应该追求一种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 1、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 1、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垂柳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