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诗歌入境教学的基本策略.doc
6页古典诗歌入境教学的基本策略古典诗歌怎么鉴赏?应该遵守哪些基本规律? 朱光潜先生主张: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 一种诗的境界诗的境界是用直觉“现”出来的一一 他强调的是经由“直觉”进入诗的境界(即“意境”) 袁行需教授指出:鉴赏中国古典诗歌,不仅要着眼于 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 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个方面融合 的程度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 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 才能真正鉴赏中国古典诗歌一一他强调的实质是要透 过意象来把握意境二位大家都把进入诗的意境作为古典诗歌鉴赏活 动的核心与目标,强调读者鉴赏古典诗歌必须进入诗 的意境,足见其重要性因此,拟就古典诗歌的入境 教学,从三个方面谈一些具体策略,供同行们参考一、感知内容赏读诗歌,首先要过语言文字关,能读懂才能感 知内容,而感知内容的入境策略又有下列几种1. 直接讲解直接讲解要求教师对诗歌烂熟于心,把握好语速、 节奏,豪迈处挥斥方遒,凄婉处如泣如诉,有发自内 心的喜欢,有情不自禁的表达学生便可借助教师的 语言表达,产生感悟文本的直觉2. 心理示范教师要将欣赏诗歌时内隐的心理活动过程明确呈 现给学生。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诗句时可指出: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惊涛拍岸” 一句为什么要用 “惊”字来形容浪涛呢?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惊” 字的本意乃“马受惊吓”之意惊马”具有猛烈迅疾 和势不可当之势,因此,用“惊”来形容江涛,就比 较容易使人感受到强烈的震撼,由此可以想见迅猛的 急浪拍打江岸的气势3. 以文解诗“以文解诗”是联系熟悉的现代文来解读陌生的 诗句例如,学习《钱塘湖春行》一诗时,学牛因为 生活环境的原因,普遍对“水面初平云脚底,乱花渐 欲迷人眼”二句没有真切的感知为此,教师启发他 们到刚刚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春》里,寻找可以照 应的句子学生很快发现“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 了”,是能够印证“水面初平”的,“野花遍地是:杂 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则牛动阐释了“乱花渐欲迷人 眼”的含义4•抓关键词抓关键词要达到“不破坏诗词的整体美感,同时 又切中要害、加深理解”的目的第一种关键词是诗 眼或句眼,比如《江城子》的诗眼“狂”字教师引 导学生经历了三层体味:词人写了他哪些方面的“狂” ?你怎么看待苏轼的“狂” ?教师最后点评苏 轼的“狂”。
第二种关键词是那些最有表现力、最有视 觉冲击力的词比如“为报倾城随太守”,教师就要抓 住“倾城”问学生:看到“倾城”这个词,你们会想 到什么?学生一般会想到漂亮的女子这时,笔者拍 案叫绝:苏轼的魅力不亚于漂亮的女子啊,全城的老 百姓都出来了5•问题引领比如教学温庭筠的《望江南》,笔者只抛出了两个 问题:这首词写的是怎么一回事,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哪些词或句子能够给你带来联想?然后教师随机点 拨、评说、提升,引领学生不仅弄明白词的含义,还 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味词中人物的思想情绪二、感受意象感受意象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自己的语言,重在让学生具体领会1. 想象一感悟一内化例如,赏析范仲淹的《渔家傲》中“羌管悠悠霜 满地” 一句,教师设计了 “想象一感悟一内化”三个 简洁明快的步骤,帮助学生由感受意象进入诗的意境羌管悠悠霜满地”是一种怎样的情景?能把你 看到的情景描述出来吗?这是第一步一一通过引导学 生想象,还原诗中的意象,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吹羌管的人是怎样的人?他心中在想谁?他想对 那个人说些什么?这是第二步一一引导学生设身处地 介入诗中情境,作一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牛的个体感 悟。
读了这样意蕴丰富的诗句,你有何感想?这是第 三步——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学生对诗歌意象隋志的 领悟也就水到渠成了2. 换词对比法将诗歌中用得精妙的某一个词,换成另外一个词, 学生通过反复比较,品味诗词语言的精妙,感悟诗词 创设的意境如“北风卷地白草折”中将“折”换成 “断”;“几处早莺争暖树”中将“几处”换成“处处”, 等等让学牛通过对比去感悟其中的意境3. 品读关键句子如品读“千骑卷平冈”,你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又 如品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的心情如何? 学生在品读过程中,读出诗人的忧伤;读出诗人的矛 盾;读出诗人的理想;读岀诗人的形象三、感悟情感语文是隋感的舞蹈,若未能体悟作者的情感,古 典诗歌教学的“入境”就没能真正达到1. 别出心裁的朗读设计诗歌语言凝练,情感丰富,非反复朗读无法品味 其中韵味当然这个“读”更需要别出心裁的朗读设 计它可以是教师的精心设计,让学生渐入佳境,此 时的课堂有可能成了竞赛场、朗诵会;也可以是学生 自主的体味和演读,对语气、语调、节奏、重音的把 握,不求统一,但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如此处理的理由, 以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即入境2. 还原情感如教学《天净沙?秋思》,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词人为什么不选择菊花,不选择螃蟹,而选择文中的 几物组成一景。
由文中“物”到构成“景”再到抒发 的“情”,最后让学生回头看,这些物和景的背后一定 承载着诗人的思想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领会便 水到渠成3. 由画面生发联想例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让学生 以第一人称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当时的情景画 面;读懂《赤壁》后可设计杜牧与周瑜见面的场景画 面;教学《石壕吏》时,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 些教学策略,都能使学牛身临其境,体验诗人的情感 变化和生命活力,从而更好地入境总之,入境诗歌教学,需要教师对诗歌发自内心 地喜爱,并且师生要在课堂上共同呈现岀美感洋溢、 韵味丰足的精神状态在读懂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教 师要找一个好的入境切入点,在适当的时机,恰当运 用与诗歌意境协调统一的媒介,渲染、营造有利于激 发学生思维的氛围,才能渐入佳境编辑刘泽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