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广播电视艺术基础考试大纲解析.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7997463
  • 上传时间:2017-09-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79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广播电视艺术基础 考试大纲解析(一)广播电视艺术发展史1、中国广播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及各个阶段的特征和标志性作品参考《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第一章延伸: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 新互动形式:交通广播广播在汶川地震中发挥了其他媒体无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传播》中国广播发展历程当代中国广播文艺的发展变迁,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人文心态,审美价值取向的迁替嬗变、大致经历了 建国十七年、文革十年、新时期、转型期和发展期五个发展阶段一、建国十七年(1949-1965)被集体主义、 ;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激情点燃的广播文艺1 广播文艺的地位由边缘靠拢中心革命战争时期:广播以发布新闻和时事政策教育为中心,那时的文艺尚属于边缘地位,既没有专门制作文艺节目的从业队伍,又没有固定的文艺节目栏目新中国成立使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矛盾发生了根本行转向,即革命转向了建设,人们的心态逐渐从紧张中放松下来,在生产劳动和工作之余,开始需要适当的娱乐和休息,因此,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广播文艺节目,如《义勇军进行曲》 《东方红》 《歌唱祖国》等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激情,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来极大的推动作用。

      2 奠定了当代中国广播文艺的基本框架新中国的广播文艺事业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克服了广播设备技术上的困难,构建了当代广播文艺的基本框架首先、采录丰厚的节目资源,如《雷锋之歌》第二、开辟和完善了广播文艺节目的形态,如广播剧、文艺知识类节目第三、组建专业广播文艺演播团体,如广播文工团、广播民族乐团、和广播说唱“三大团”二、文革十年(1966-1976)被政治话语权灌注的文艺广播1 在文艺节目制作上“以阶级斗争为纲 ”割裂了文艺与社会的真实联系、违背了艺术规律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是艺术家体验生活的反映于是所有的文艺创作首先要结合政治需要体现政治标准文革的政治文艺把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文艺路线扭向极端,其实质是对这一在历史上有过正确指导作用的文艺路线的大反动2 在批判艺术的价值体系中,政治标准为首要必须标准的错误理念极大的影响了人们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三新时期(1977-1985):回归艺术本体属性的广播文艺1 和声的魅力——调频立体声广播立体声广播利用人的双耳特性,在节目中同时发出左右两个声道的信号,使收音者从收音机左右两个声道的喇叭中同时听到声音,从而得到全方位、层次分明的立体感和临场感。

      2 倾国倾城的魅力——评书、小说、广播剧连续广播声音所传达的审美内涵是广播文艺真正魅力四射的原因可以说,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人的正午时光是属于广播文艺的,如中央电视台和各地录制的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 《高山下的花环》评书《岳飞传》 《杨家将》连续广播剧《三国演义》等3 品牌的魅力——板块格局的广播文艺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商品的品牌意识日益深入人心,中央电视台和地方台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顺应受众的名牌心里,纷纷开始开辟新栏目,以中央台为例,广播文艺由以下板块构成:《空中大舞台》 《广播剧和小说连续广播》 《今晚八点半》 《音乐天地》和《海外乐坛》 四转型期(1986-1999)平等交流的广播文艺1986 年 12 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宣告成立,吹响了我国广播体制改革的号角从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广播行业走系列化发展道路的热潮,各省市电视纷纷组建了经济台,新闻台,音乐台,交通台,教育台,生活台等系列台,满足了广播节目分众化的需求1.节目播出样式:直播对录播的裨补革命时期采用直播是迫于录音技术条件的限制,而在新时期,广播文艺在录音技术上已经有了质的飞跃,磁带录音乃至高科技条件下的数字录音,为节目制作提供了完美的保障,录播节目早已为人们习以为常了。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直播方式让人们感受来自现实生活的真实声音就成了广播文艺吸引受众引起受众审美的卓越方式,而且发挥了广播更便捷传播特性的最佳方式,如汶川地震广播直播2 审美交流方式:单项交流向双向、多级交流嬗递直播热线的参与,使广播文艺的审美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现场直播和热线使艺术传播模式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生动活泼的双向和多极交流代替了毫无生气的单向交流所谓双向交流,就是通过热线的反馈,将受者当下的审美感受即时回传给传者,实现艺术传播与欣赏反馈的共时性所谓多极交流,指的是受众之间通过热线以主持人为中介实现的交流,如热线赛歌点评3 审美心态:仪式化聆听向附庸伴随的变迁以前的中国家庭都愿意围坐在收音机旁仔细聆听他们所喜爱的文艺节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昔日专情地收听广播文艺时间开始被物质生活侵占,仪式化的艺术欣赏被挤兑到夹缝中,人们以极其平等的心态对待广播文艺,倾听广播文艺,参与广播文艺,从而使得广播文艺不再高高凌驾于听众之上,而是真正走向了生活,实现了艺术向生活的转化4 接受主体的审美创造:艺术生产的终结实现接受美学认为艺术生产以接受主体的欣赏为终结点,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在受众与主持人、受众与受众连续不断的审美交流中,对作品的欣赏与认识达到了相对意义上的共识。

      一方面,标志着艺术生产在接受主体的审美创造过程中最终得以完成;另一方面在达成欣赏共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受众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能力五、发展期(2000-今)电视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收音机闲置起来,不过近年来,城市汽车数量的激增使可以解放眼球、便于移动收听的广播媒体进入时尚人群的主流生活,收听率下降的趋势得到了扭转如节目专业化、听众细分化,经营商业化,都是北京交通台的成功经验,对当代中国广播文艺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002 年 12 月 2 日,中国第一个国家级专业化流行音乐频道——“音乐之声”正式开播,它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频道专业化、管理频率化的立台理念为指导,在改革新阶段隆重推出的全新频道中国广播剧的发展历程一、广播剧的初期阶段即广播剧的直播时期(1949-1952)(名词解释)广播剧是以广播为媒介,运用戏剧技巧,将思想、文学与动作转化为听众头脑中的赏心悦目的图景,是一个富有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听觉艺术,想象艺术1 中国广播剧的诞生和最初发展概况中国广播剧产生于 20 世纪 30 年代,我国第一部广播剧是有苏祖圭编写的《恐怖的回忆》 ,已经具备了广播剧的基本特征:剧情凝练集中、没有完全受舞台时空的局限,发挥了音响的作用。

      这个时期的广播剧从直接广播舞台剧(主要是话剧)到模仿话剧再到自成一提的声音戏剧2 初期广播剧剧作成绩和艺术特点这时的广播剧较大的突破了舞台剧时空的限制,戏剧技巧较突出,广播剧塑造的声音形象,它的欣赏手段是用耳朵来神会,它额度审美流程是信息源(广播剧)—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广播剧唯一媒介——声音,是物化形态的非具象物质二、广播剧走向成熟阶段(1952-1966)1 本时期的作品成绩及艺术发展情况1952 年我国从国外引进了磁带录音技术,开始了我国广播剧生产的新方式题材以歌颂新时代新人新貌,歌颂革命斗争中的英雄人物为主;艺术特性更为鲜明 《红岩》是外国第一部广播连续剧,注重发挥广播剧的抒情特征,注重优美的诗情画意2 广播剧事业的发展我国广播剧从转入现代录制手段以后,到 20 世界 60 年代,艺术生渐趋成熟,显示了自己艺术上的独立性,理论研究也初步展开,广播剧编导更自觉地以比较鲜明的理论知识指导剧作实践,实践和理论探索都出现了可喜局面三,广播剧的繁荣兴旺阶段(1976-今)1 多侧面地、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2 传统形式的广播剧日趋完美3 风格上多姿多彩4 新样式广播剧在探索中佳作迭现5 广播连续剧迅速发展6 古典题材广播剧在数量和艺术质量上有明显提高7 立体声广播剧的出现和发展2 中国电视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及各个阶段的特征和标准性作品参考《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第三章延伸:品牌化、专业化、数字化 新旧媒体竞合与共赢2008 年北京奥运电视转播(名词解释)电视文艺以先进的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电视独特的声画造型为表现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对各类文艺作品进行加工、综合、创造、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目的的特殊屏幕艺术形态,具有视听艺术的综合性和广泛的群众性。

      电视文艺方面的定义:先进的电子技术、对各艺术门类的二度创作、娱乐审美目的一、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的起步阶段(1958—1965)1958 年 5 月 1 日 北京电视台成立 1958 年 6 月 15 日 北京电视台播出我过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第一部电视诗剧《火星人的故事》第一部电视小品《穿花布拉吉的姑娘》 第一部较长的电视剧《新的一代》1960 年播出了综合性春节文艺晚会1961 年 8 月 3 日首次举办笑的晚会1965 年播出了录播的戏曲这是我国第一次使用录播 电视文艺进入了第二阶段1965 年《一口菜饼子》到 1966 年 2 月 26 日《焦裕禄》直播电视剧走完其发展历程这一时期的电视文艺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1)在表现手段上,从演播室实况直播到剧场演出直播到初次尝试录像播出(2)在内容与形式上,以较为简单的原始转播电影、戏剧、歌舞、曲艺等既有的艺术形式到进行更富电视化特点的再创造和探索,对几乎后来的各种电视文艺形式都有涉足与尝试,为我国电视文艺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二、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的停滞与复苏阶段(1966—1978)“样板戏”是“文革”期间出现的极为复杂的文化现象,被当作压制其他文艺的工具。

      转播“文革”节目也是停滞时期电视文艺的内容之一 《毛泽东诗词组歌》和《井冈山的道路》革命八大样板戏 《红灯记》 《奇袭白虎团》 《智取威虎山》 《海港》 《白毛女》 《沙家浜》电视文艺停滞时期,也出现了外国文艺节目韩国大型歌舞《党的好女儿》日本话剧《野火》1973 年 4 月 14 日北京电视台开始彩色试播 挽救著名艺术家的传统节目1978 年第一部国产彩色电视剧《三家亲》1978 年 5 月 1 日 北京电视台改名为 CCTV1977 年 5 月 23 日《文化生活》开始了电视文艺自创节目的起点三、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的发展与兴旺阶段(1979—今)1979-1983 发展阶段 1982 年 剧场转播为主变成以自办节目为主1983-今 繁荣阶段:1983-1996 综艺节目 1996-2003 娱乐节目 2003 以后 后综艺时代时代要求电视文艺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广大观众服务,坚持“自己走路”的方针,充分发挥电视媒体自身的特点, “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促使电视文艺真正站立起来、(一)进入 80 年代 开始试图以剧场转播为主变成自办节目为主1981 年电视文艺节目开始充满亲情于欢乐(1)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可以说是兴旺发达的中国电视文艺的标志1983 年 黄一鹤、邓在军执导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2)一系列大型文艺竞赛活动的举办,是这一时期电视文艺发展繁荣的有一标志(3)国际交流增多 走向世界的中国电视文艺在国际上多次获奖(4)这一时期的中国电视文艺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电视文艺形式,电视荧屏上充满了探索精神(5)电视译制片也呈现繁荣的局面 最令人关注的是电视剧的飞速发展,这一时期的电视剧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在题材,样式、风格等方面都极为丰富多彩,使电视剧成为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广泛的概念。

      单本剧的发展 《有一个青年》 《凡人小事》 《女友》1980 年中国第一个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 中国电视剧真正的发展是从 1982 年开始的总的来看,电视文艺在整个 80 年代迅速成长、繁荣、在各种已存在的艺术形式的基础上脱颖而出,终于取得了自己独立的形象和品格它从转播舞台演出实况为主转为自办节目为主,涌现了大量有电视特点的文艺节目,提高了电视文艺节目的可观赏行和审美价值从编排节目播出为主逐步转为精心开办文艺专栏为主从中央台栏目到地方电视台各自设置了供有特色的文艺栏目,名牌栏目二)进入 90 年代(1)。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猜您喜欢
      高校开设跆拳道课程对大学生健康影响研究.doc 【最新word论文】马克•波斯特:用历史阐述媒介【历史学专业论文】.doc 【最新word论文】儿童生存质量量表PedsQLTM 3.0哮喘模块中文版父母报告的信度效度分析【临床医学专业论文】.doc 【最新word论文】论我国减刑、假释审理程序的正当化【刑法专业论文】.doc 甲米维京乡村度假村(Viking Village Resort).docx 【最新word论文】关于企业文化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企业文化专业论文】.doc 【最新word论文】儿童甲状腺肿物64 例外科治疗【临床医学专业论文】.doc 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试行).doc 通过案例解析《条例》【法学理论论文】.doc 广播电视编导概论.doc 2016高考全国二卷作文范文.doc 【最新word论文】关于企业文化的外延、内涵及作用【企业文化专业论文】.doc 通过检验自动化提高临床检验质量的探讨【临床医学论文】.doc 甲米维帕热带度假酒店(Vipa Tropical Resort).docx 2017年农经站年度工作计划.doc MAPGIS土地利用规划辅助编制信息系统.doc 【最新word论文】儿童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临床医学专业论文】.doc 2013高考语文 (冬季第一辑) 李微漪养狼姑娘的“格林”童话素材.doc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考试题目.doc 【最新word论文】马克思主义环境史学论纲 【历史学专业论文】.doc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