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工图设计检查要点.docx
28页施工图设计审核要点一、目的确保施工图设计安全、经济、合理,符合项目产品定位,对施工图的设计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二、职责施工图设计的审查、设计评审由综合设计部归口管理,相关部门协助工作;施工图纸会审及技术交底由综合设计部组织,其它相关部门人员参与三、检查要点建筑专业1. 总则1.1 建筑设计是否符合《工程建设标准性条文》和其他有关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是否符合公司初设评审意见1.2 现行国家及地方有关本建筑设计的工程建设规范、规程是否齐全、正确,是否为有效版本1.3 施工图是否达到《施工图设计任务书》规定的设计深度和技术质量要求1.4 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用途及规模、室外出口等是否符合人防批件的规定1.5 建设、规划、消防、人防等主管部门对本工程的审批文件是否得到落实1.6 规划要求:建筑工程设计是否符合规划批准的建设用地位置,建筑面积及控制高度是否在规划的范围内2. 建筑设计基本规定2.1 建筑设施安全与卫生的主要技术要求2.1.1 楼梯安全性要求:楼梯是垂直交通的主要空间,具体要求如下:2.1.1.1 供日常主要交通用的楼梯的梯宽,应根据建筑物使用特征,一般按每股人流宽的0.55+(0~0.15)m的人流股数确定。
2.1.1.2 住宅楼梯梯段净宽度不应小于1.1m,六层及六层以下,一边设有栏杆时,不应小于1m2.1.1.3 楼梯平台上部及下部的净高(从最低处即平台梁底计算)不应小于2m梯段净高不应小需于2.2m当净高较小时为确保不碰头,梯段踏步的起步位置,应从平台梁边后退一梯步宽度或3002.1.1.4 楼梯平台扶手处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梯段宽度2.1.1.5 梯段长度按踏步数定,最长不应超过18级,最少不应小于3级踏步的高与宽,则随建筑的性质定如住宅:踏步宽不应小于0.26m,踏步高不应大于0.175m2.1.2 各类建筑的阳台、外廊、室内回廊、内天井、上人屋面及室外楼梯等临空处的栏杆应用坚固耐久的材料做,栏杆的高度不应小于1.05m,高层建筑应适应增加,但不宜超过1.2m中高层、高层住宅不应低于1.1m,栏杆离地面或屋面0.10高度内不应留空有儿童活动的场所,栏杆应采用不易攀登的构造作法住宅楼梯的栏杆扶手高度不应小于0.90m,水平段栏杆长度大于0.50m时,其高度不应小于1.05m,且栏杆垂直杆件间的净空不应大于0.11m栏杆高度计算,应从下部可踏部位起计算2.1.3 窗台低于0.80m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外窗窗台距楼、地面的净高低于0.90m时,应设防护措施2.1.4 建筑物内的公用厕所,盥洗室、浴室不应布置在餐厅、食品加工、食品贮存、变配电房等有严格卫生要求和防潮要求用房的直接上方;楼地面、楼地面沟槽、管道穿楼板及楼板接墙面处应严密防水、防渗漏2.1.5 存放食品、食料或药品的房间,其存放物有可能与地面直接接触者,严禁采用有毒性的塑料、涂料或水玻璃等面层材料2.1.6 排风和通风不得使用同一管道系统在安全、防火和卫生方面互有影响的管理,不应敷设在同一竖井内2.2 保障公众利益的主要技术要求除城市规划确定的永久性空地外,紧接基地边界的建筑不得向邻地方向设洞口、门窗、阳台、挑檐、废气排出以及排泄雨水3. 室内环境设计3.1 节能:采取节能措施,保温材料的类型及厚度和保温效果3.2 隔声和噪声限制:按《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对各类建筑的规定执行3.3 防水设计:防水设计包括地下工程、屋面工程、潮湿积水房间的防水、防潮作法三部分3.3.1 地下工程防水:按《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要求执行3.3.1.1 地下工程防水设计内容应包括:331.1.1 防水等级和设施要求。
331.1.2 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和其他技术指标,质量保证措施331.1.3 .3其它防水层选用的材料及其技术指标,质量保证措施331.1.4 .4工程细部构造的防水做法,选用的材料及其技术指标,质量保证措施331.1.5 .5工程的防排水系统,地面挡水、截水系统及工程各种洞口的防倒灌措施331.1.6 工程的防水设防要求,应根据使用功能、结构形式、环境条件、施工方法及材料性能等因素合理确定331.1.7 防水设计331.1.7.1 屋面防水等级和设防要求屋面防水等级IIIIIIIV建筑物类别特别重要的民用建筑和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高层建筑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非永久性的建筑防水使用年限(年)2515105注:防水层选用材料宜选用合成高分子卷材、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细石混凝土等材料331.1.7.2 屋面排水应优先采用有组织外排水;高层建筑、多跨及集水面积较大的屋面,应采用内排331.1.7.3 屋面排水设计要合理,如:排水是否顺畅,排水坡度是否合适(卷材、刚性防水最小坡度2%檐沟纵坡不小于1%沟底落差不超过200mm水口分布是否均匀,汇水面积与雨水管径是否配套等。
4 .无障碍设计4.1 建筑物无障碍设计主要包括入口、坡道、走道与地面、门、楼梯与台阶、扶手、电梯与升降平台、厕所浴室、无障碍客房、住房、停车位等4.1.1 出入口:公共建筑物与高层、中高层居住建筑入口设台阶时,必须设轮椅坡道和扶手建筑入口轮椅通行平台的最小宽度,一般建筑应》1.5m,对大、中型公共建筑,公寓建筑应》2m门扇开启的净宽:推拉门、折叠门、平开门、弹簧门(小力度)应》0.8m,自动门应》1.0m,建筑物内所有的门均不得小于这个净宽出入口内、外应留出供坐轮椅者回转的面积,否则无法改变行进方向4.1.2 公共建筑物中配备电梯时,必须设无障碍电梯电梯厅的深度应》1.8m,按钮高度0.90〜1.10m,电梯门应》0.90m4.2 坡道:坡道的坡度大小,关系到轮椅能否在坡道上安全行驶因此,在不同坡度的情况下,坡道高度和水平长度应符合下表中的规定坡度1:201:161:121:101:8最大高度m1.501.000.750.600.35水平长度m30.0016.009.006.002.804.3走道和道路:乘轮椅者通行的走道和道路最小宽度,应符合下表规定建筑类别最小宽度(m大型公共建筑走道>1.80中小型公共建筑走道>1.50检票口、结算口轮椅通道>0.90居住建筑走廊>1.20建筑基地人行通路>1.50注:这些宽度,是按人流的通行量和轮椅行驶的宽度定的,一辆轮椅通行的净宽一般为0.90m,一股人流通行净宽为0.55m.则1.20m宽的走道能满足一辆轮椅和一人侧身互通;1.80m宽走道能满足一辆轮椅和一人正面互通;1.80m宽走道则能满足两辆轮椅互通。
若走道净宽小于1.50m时,则应在走道末端设1.50m*1.50m的轮椅回旋面积,使之能掉头行驶5 .居住建筑设计5.1 住宅应按套型设计,每套住宅应设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和卫生间等基本空间5.2 无直接采光的餐厅、过厅等,其使用面积不宜大于10m205.3 卫生间不应直接布置在下层住户的卧室、起居室(厅)和厨房的上层并均应有防水、隔声和便于检修的措施5.4 卧室、起居室(厅)的高度要求5.4.1 净高不得小于2.4m,局部净高不得小于2.10m,且其面积不应大于室内使用面积的1/35.4.2 禾I」用坡屋顶内空间作卧室、起居室(厅)时,1/2面积室内净高不低于2.10m(局部净高是指吊柜、梁等底下的局部空间高度)5.5 阳台栏杆设计应防止儿童攀登,栏杆的垂直杆件间净距不应大于0.11m;放置花盆处必须采取防坠落措施5.6 低层多层住宅的阳台栏杆净高不应低于1.15m,中高层、高层住宅的阳台栏杆净高不应低于1.20m5.7 套内入口过道净宽不宜小于1.20m;通往卧室、起居室(厅)的过道净宽不应小于1m;通往厨房、卫生间、贮藏室的过道净宽不应小于0.9m,过道拐弯处的尺寸应便于搬运家具。
5.8 住宅的公共出入口,位于阳台、外廊及开敞楼梯平台的下部时,应设置雨罩等设施,防止物体堕落伤人5.9 对设置有电梯的住宅公共出入口,有高差时,要考虑无障碍设计5.10 住宅与附建公共用房的出入口应分开布置5.11 住宅不应布置在地下室内当布置在半地下室时,必须对采光、通风、日照防潮、排水及安全防护采取措施5.12 住宅建筑内不宜布置餐饮店,当受条件限制需要布置时,其厨房的烟囱及排气道应高出住宅屋面,其空调、冷藏设备及加工机械应作减振、消声处理,并应达到环境保护规定的有关要求5.13 卧室、起居室(厅)应与室外空气直接流通的自然通风单朝向住宅应采取通风措施5.14 采用自然通风的房间,其通风开口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5.14.1 卧室、起居室(厅)、明卫生间的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的1/205.14.2 厨房的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1/10并不得小于0.6m205.15 电梯不应与卧室、起居室(厅)紧邻布置凡受条件限制需要紧邻布置时,必须采取隔声、减振措施0结构专业1. 总则1.1 建筑物的稳定性、安全性审查,包括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是否安全可靠01.2 检查工程设计是否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技术标准、规范、规程、规定01.3 检查地震设防是否明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基本烈度、设防烈度、近远震、场地土类型、结构抗震等级01.4 施工中可操作性如何,有无设计上的功能隐患,设计是否经济02. 地基、基础及地下室2.1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在需做地基处理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特点,参考周边同类建筑的地基处理模式,参考专家意见选择经济可靠的地基处理方案,对于软土地基需作地基沉降、变形计算及提出变形控制措施、建议。
2.2 桩基选型2.2.1 可根据详勘报告并结合各类桩基的工程特性、经济性,确定可选用的桩基类型,提出意见2.2.2 组织技术讨论会或研讨会,对各类可以使用的桩基类型进行技术交流,充分吸收专家和其他技术单位的意见(公司各有关部门均可参加)2.2.3 根据建筑物四周环境条件、建筑物层高、基坑支护等条件综合考虑,最终审核桩基形式2.2.4 桩基的承载力取值是否合理,对预制桩可通过提前试桩来确定,对人工挖孔桩、冲砖孔桩可通过现场施工取样和地质报告相互对应来确定,持力层的确定应经济合理,施工参数的取值应合理,且施工时可操作性强2.3 地下室部分'2.3.1 地下室的留洞2.3.1.1 管道穿越地下室的外墙必须预留防水套管2.3.1.2 管道穿越地下室的顶板,如位置在室外时必须预留防水套管2.3.1.3 地下室防排烟洞口、柴油发电机排烟洞口应特别注意,这些洞口较大且在结构图上容易遗漏2.3.1.4 地下室的留洞在施工前,各专业应汇总校对,检查是否有会签,以防遗漏2.2.1.5干管穿越地下室梁的留洞在水平方向应考虑留有较大的富裕,以避免施工误差,使管道安装困难管道穿梁的位置是否对梁的受力不利,是否有加强处理措施。
2.3.2地下室设备房2.3.2.1 变配电房、水泵房、柴油发电机房不宜放在较低的位置,以免被水淹2.3.2.2 变配电房如在地下室应考虑局部的抬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