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人格心理学复习总结(仅供参考).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446354327
  • 上传时间:2023-05-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7.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章 绪论一、什么是人格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郭永玉 2007)二、人格的特性 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三、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一) 人格结构:是人格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个别差异的假设性概念 (二) 人格动力:是个体特征性行为的内在原因 (三) 人格发展:指个体自出生至老年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与行为表现随年龄和习得经验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 (四) 人格适应:个体与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五) 人格评鉴四、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个案法、相关研究法、实验法 第二章 特质理论一、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1、奥尔波特其人:特质流派的创始人,人格心理学的开山鼻祖2、特质:人格的基本单位;是一种宽泛的、聚焦的神经生理系统,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能够激发和引导形式一致的适应性和表现性行为特质的种类:特质 共同特质 个人特质:首要特质 核心特质 次要特质思考:为什么人的特质表现不一样,在不同的情景下?a、个别特质与共同特质 个别特质(unique traits):某个人具有的特质; 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社区或群体成员所共同具有的特质。

      注意: 虽然一个群体的每个成员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质,但是这些特质在个别人身上的强度和情况并不相同,而且这些特质的强度在同一个人身上也随时间不同而各异b、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s):处于人格结构的表层,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的一个人的外部行为特点 根源特质(source traits):处于人格结构内部,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根源特质制约着表面特质,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源于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且一种根源特质能够影响多种表面特质 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常常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行为 根源特质隐藏在表面特质的后面,深藏于人格结构的内层,它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和人格的基本因素,是建造人格大厦的砖石3、人格动力:机能自主机能自主是其动机理论的核心概念指一个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换言之,过去的动机与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过去的已经过去,一个人今天的动机是机能自主的4、 健康成熟的人格1.自我广延的能力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3.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4.具有现实性知觉5.具有自我客观化的表现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2、人格动力:能、外能和辅助能(erg) :能是指先天的心理生理倾向,使个体对某些事物做强烈的反应,并产生特殊情感,从而引发一系列行为来更好地实现某个目标。

      是本体性特质,稳定的动机单元,会增减变化但永远不会消失外能:也是一种动力性根源特质,来自环境及外界因素,属于环境铸模性特质外能又可以分为情操和态度辅助:动力特质是层层从属的,它们之间有附属补助的作用,这种关系即所谓辅助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主要是属于层次性质的,它包括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称为人格层次模型 类型(type level)处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由特质构成,它对个体所有的行为系统有弥散性的影响,使个体的思想、兴趣、生活方式、社交行为、情绪反应乃至价值观都表现出特有的风格特质(trait level)对行为系统也有广泛影响,但往往只局限于某些方面习惯反应(habitual response,简称HR)是在相同环境中导致再次发生的特定反应 特殊反应(specific response,简称SR)是个体对一次实验中的反应或是日常生活经验的反应,这种反应见到过一次,可能是个体的特征,也可能不是个体的特征 艾森克的人格维度:内外倾:内倾者大脑皮层的唤醒水平天生比外倾者的高神经质:高神经质者边缘系统的激活阈限值低,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性较强,因此他们对微弱的刺激做出典型的过度反应。

      精神质:至今尚未发现大脑中有关精神质的解剖结构艾森克认为精神质可能与男 性雄性激素分泌有关 第四章 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1、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2、人格结构:本我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完美原则3、焦虑: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和道德焦虑,三种焦虑的根源分别是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现实焦虑是人觉察到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现实危险所产生的内心紧张、不安和恐惧客体焦虑)神经质焦虑是由自我害怕不能控制本我冲动导致不良结果而产生的焦虑道德焦虑是由本我与超我的冲突导致的羞耻感和内疚感4、心理防御机制:压抑、投射、退行、转化、补偿、合理化、升华、反向作用5、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五阶段口唇期(oral stage,0—1岁)肛门期(anal stage,1—3岁)性器期(phallic stage,3—6岁)潜伏期(latent stage,7岁至青春期) 两性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以后)人格前三个阶段的发展状况对以后一生的人格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贡献:1、弗洛伊德发现了潜意识2、弗洛伊德发现了性机能在人格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3、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是有科学道理的 4、弗洛伊德在研究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局限 1.在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无意识过程,而贬低意识过程。

      2.把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当成是人的行为与人格发展的根本动力,过分夸大了本能的作用,而忽略了人特有的各种社会需要3. 弗洛伊德的概念、理论与假设往往是不精确的和缺乏操作性的,因而难以通过实证性的研究来加以验证4. 过分依赖有关非常态的或变态心理现象的材料,而忽视了对正常人,特别是健康人的人格心理资料的收集与研究正因为如此,后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批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是“残缺的心理学”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1、人格结构: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自我(Ego)是意识的中心个人潜意识中对自己生活至关重要的特性为情结集体潜意识:是人格中最重要、最有力量的部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集体潜意识主要内容是原型(Archetype or Prototype),深埋在心灵之中,不能在意识中直接表现荣格认为,这些原型是以特定方式对外界进行反应的可能性,所有原型的集合就构成了集体潜意识主要的原型有: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自性等1)人格面具:人在公共场合中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认可,使人在社会中获益。

      2)阿妮玛指男性心灵中女性成分或意象、阿妮姆斯是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3)阴影:是人性的阴暗面,是恶的源头4)自性:在集体无意识中是一个核心的原型自性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它把所有别的原型,以及这些原型在意识和情绪中的显现,都吸引到它的周围,使它们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它把人格统一起来,给它以一种稳定感和“一体”(oneness)感2、人格动力:心灵能量,心灵能量的运行遵循守恒律和熵律3、人格发展:在《心理的结构与动力》中,荣格把人生划分为4阶段: 童年时期(从出生到青春期) 青年期(从青春期到35或40岁) 中年期(从35岁或40岁到老年期)中年危机原因:如日中天,事业有成,社会地位和家庭都比较满意的时期,但也容易出问题,如中年期心理危机解决:心灵的真空→必须寻找新的价值来填补,拓展人的精神视野和文化视野要顺利度过关键要把心理能量从外部转向内部,体验内心,从而懂得个体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老年期 4、弗洛伊德与荣格的比较(一)心理动力上的分歧 1、弗洛伊德在其本能论中把性本能称为里比多,认为里比多是人最基本的驱动力,促使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满足 2、荣格认为里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后来他用心理能量取代了里比多。

      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1、弗洛伊德重视前半生和早期经验的作用,重视行为的历史原因,强调行为发展的重要性 2、荣格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童年时期、 青年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他重视后半生对人的影响中年期是他最关注的时期三)概念体系上的差异 1、弗洛伊德以无意识现象和内容为研究对象,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系统如果三个系统保持平衡,人格则正常发展,反之个体往往产生焦虑,导致神经症和人格异常 2、荣格除了研究无意识外,还研究人格差异他将人格结构分为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层次它们在“自性”原型的统一指挥下,把人格的所有成分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四)研究倾向的不同 1、弗洛伊德把性本能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属于生物本能的取向 2、荣格的集体潜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学研究,社会文化研究取向 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1、主要概念:器官缺陷与补偿、克服自卑与追求优越、社会兴趣、生活风格等2、生活风格:指一个人早期的生活道路所形成和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模式3、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自卑情结、优越情结 优越情结:完全追求个人优越而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需要。

      自卑情结:由于过分自卑而感到万念俱灰,甚至陷入神经症之中4、正常人自卑感、补偿与追求优越的关系 人的自卑感使人希望通过补偿加以克服而若没有自卑感,人就不会确立追求优越的目标,自卑感驱使人产生对优越的渴望人一旦体会到自卑感,就会力求补偿此不足而获得优越感,并力求完善; 自卑感和追求优越都是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自卑感作为动力是从后面推动人,追求优越是从前面引导人; 人一方面感到自卑,一方面又有优越目标的引导,在这种一推一拉的过程中,人格得以发展当一种补偿得以完成时,个体会发现新的自卑,受到新的优越目标的牵引,从而向更高的优越努力5、社会兴趣:全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天生的需要阿德勒根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的程度,划分出四种生活风格类型:控制型;索取型;回避型;社会型四、埃里克森与自我心理学1、艾里克森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这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在个人方面,有个人同一性,是指认识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好、理想,这是一个要确定自己做什么的人的时期在社会方面,有集体同一性,是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2、人格的终生发展(8阶段)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0—1):获得希望 2.自主对羞怯和怀疑(1—3):获得意志 3.主动对内疚(3—5):获得目的 4.勤奋对自卑(5—12):获得能力 5.同一性(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12—20):获得忠诚的品质 6.亲密对孤独(20—24):获得爱的品质 7.繁殖对停滞(25—65):获得关心的品质 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以后:获得智慧的品质 第五章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