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三课《枣核》.doc
14页第二十三课:枣核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词语的读音、词义 2、熟练掌握“留意、等于”词语的意思与用法3、掌握句型“双音节动词的肯定-否定重叠”的用法 4、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话题交际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词语的意思,并能熟练的写出词语教学重点: 能够用词语进行简单的造句教学方法: 讲解法教具: 字典、课本、黑板教学过程: 一、掌握词语的读音与词义,并用词语造句坳:山间平地国籍:①指个人具有的属于某个国家的身份②指飞机、船只等只属于某个国家的关系同窗:①同在一个学校学习②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嫣红:鲜艳的红色潜艇:主要在水下面进行战斗活动的军舰以鱼雷或导弹等袭击敌人舰船和岸上目标,并担任战役侦查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二、词语例释 1、留意(动) 注意,小心 留意价格、留意行踪、特别留意、留意一下 (1)你说过以后,我一直留意孩子写字的姿势 (2)我没留意上面写了些什么 2、等于(动) 某数量跟另一数量相等;表示前后两个事物或两种情况差不多一样,没有区别。
表示后一个意思时,后面一般接动词或小句 等于没说、等于不回答、等于同意、等于默认(1)十五加十五等于三十2)说了不做,等于没说 三、句子学习提示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的味道?双音节动词的肯定——否定重叠,有两种形式表示提问,可以是双音节动词重叠,也可以是动词的第一音节重叠例如:看没看见——看见没看见 提不提高——提高不提高理没理解——理解没理解 思不思考——思考不思考 四、话题交际提示话题:祖国情怀祖国是每个人的精神支柱,情感源泉无论是海外游子还是科学家,他们心中始终眷恋着祖国在品味他们对祖国的浓浓深情之时,我们应该怎样感恩祖国?作业: 抄写词语板书设计:第二十三课:枣核坳:山间平地国籍:①指个人具有的属于某个国家的身份②指飞机、船只等只属于某个国家的关系同窗:①同在一个学校学习②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嫣红:鲜艳的红色潜艇:主要在水下面进行战斗活动的军舰以鱼雷或导弹等袭击敌人舰船和岸上目标,并担任战役侦查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课后反思:第二十三课:枣核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熟练流利的朗读课文 2、准确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3、总结全文内容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熟练的朗读课文,准确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教学重点: 能够总结全文内容教学方法: 讲解法教具: 字典、课本、黑板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坳、国籍、同窗、嫣红、潜艇、不约而同、分量、蹊跷、掐、风烛残年、故弄玄虚、倘若、托付、安顿、留意、等于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音 三、学生自读课文并分段 四、指导分段 第一段:(1——4)朋友来信让我给她带几个枣核,但用途却很蹊跷 第二段:(5——10)在朋友家,朋友向我介绍自己的家和她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段:(11)改了国籍并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依恋故土的感情 五、总结全文作业: 练习册板书设计:枣核第一段:(1——4)朋友来信让我给她带几个枣核,但用途却很蹊跷第二段:(5——10)在朋友家,朋友向我介绍自己的家和她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第三段:(11)改了国籍并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依恋故土的感情课后反思:第二十三课:枣核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1、利用相关情景用指定的成语造句 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相应的句子 4、完成真是交际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利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回答相关问题教学方法: 讲解法教具: 字典、课本、黑板教学过程: 一、选择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恰当解释 1、C、A 2、A 3、B 4、D 5、A 二、用指定的词语完成句子 1、大家不约而同的说了声“好” 2、把我托付给了邻居王阿姨 3、留意是否有认识的熟人 4、不等于你就没有错误 5、等我把弟弟安顿好以后 三、模仿造句 今天老师讲的这篇课文大家理解没理解? 四、选择恰当的答案完成句子 1、A 2、B 3、C 4、D 5、A 五、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答案 1、D 2、D 3、B 4、A 5、C六、根据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1、朋友为什么托“我”带枣核?她是怎样珍惜那颗枣核的?2、朋友的家怎么样?家里人呢?3、朋友为什么说“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朋友是怎样修建她的后花园的?4、朋友对家乡、祖国的思念体现在哪些方面?5、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 七、真是交际情景1:生活在异国“美丽的山城”,“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可是为什么“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读了课文,你能体会出这样的“游子的心境吗?”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她同老伴儿”月夜并肩坐在“北海”长凳上,追忆当年北海划船情景时的复杂心情吗?情景2: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种枣人已经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你对这样的说法是怎样看的?作业:练习题二、三板书设计 二、用指定的词语完成句子。
1、大家不约而同的说了声“好” 2、把我托付给了邻居王阿姨 3、留意是否有认识的熟人 4、不等于你就没有错误 5、等我把弟弟安顿好以后 三、模仿造句 今天老师讲的这篇课文大家理解没理解?课后反思:第二十三课:枣核第四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词语的读音、词义 2、要求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学生自己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4、自主总结全文内容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词语的意思,并能熟练的写出词语教学重点: 能够准确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教学方法: 讲解法教具: 字典、课本、黑板教学过程: 一、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与词义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得意: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慎重:谨慎认真推荐: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组织介绍,希望任用或接受待遇:①对待 ②对待人的情感、态度、方式 ③指权利、社会地位等 ④物质报酬,工资福利宁肯:宁可判刑:判处刑罚罚款:①行政机关强制违法者缴纳一定数额的钱,是一种行政处罚。
②订合同的一方处罚违反合同的另一方以一定数量的钱恐吓: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抗议:对某人、某团体、某国家的言论、行为、措施等表示强烈的反对监视:从旁严密注视、观察签订:订立条约或合同并签字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音 三、学生自己读课文并自主分段 四、指导学生分段学习课文 第一段:(1——2)钱学森在军事领域的贡献和他取得的成就 第二段:(3——11)想回国的钱学森同美国当局艰苦斗争的经历 第三段:(12——15)向祖国求救,在祖国的帮助下,钱学森一家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轮船 五、总结全文作业: 抄写词语板书设计:始终眷恋着祖国第一段:(1——2)钱学森在军事领域的贡献和他取得的成就第二段:(3——11)想回国的钱学森同美国当局艰苦斗争的经历第三段:(12——15)向祖国求救,在祖国的帮助下,钱学森一家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轮船课后反思:第二十三课:枣核第五课时教学目标: 1、熟练的朗读课文,并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场拓展阅读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利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回答相关问题教学方法: 讲解法教具: 字典、课本、黑板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坳、国籍、同窗、嫣红、潜艇、不约而同、分量、蹊跷、掐、风烛残年、故弄玄虚、倘若、托付、安顿、留意、等于、眷恋、得意、慎重、推荐、待遇、宁肯、判刑、罚款、恐吓、抗议、监视、签订 二、读读句子,讨论问题1、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游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2、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宁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着什么作用?如果把引用的话改成客观叙述,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3、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祖国母亲发出了求救的呼声从钱学森向祖国求救这一举动,你能揣摩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吗?请说说看 三、课文说:“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呆了20年这20年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富的待遇。
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下面提供的诗文中,哪几句最能概括钱学森的爱国思想和行动?说说理由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2、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 3、他在海外曾经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余玮《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4、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黄露《我的中国心》) 四、了解钱学森回国后为祖国科学事业作出的主要贡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你对钱学森的崇敬之情 五、完成拓展阅读 1、教师范读,学生注音 2、学生自读作业: 练习册板书设计:学生上黑板听写词语 坳、国籍、同窗、嫣红、潜艇、不约而同、分量、蹊跷、掐、风烛残年、故弄玄虚、倘若、托付、安顿、留意、等于、眷恋、得意、慎重、推荐、待遇、宁肯、判刑、罚款、恐吓、抗议、监视、签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