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多景楼:盛满诗与哀愁.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亦***
  • 文档编号:324286905
  • 上传时间:2022-07-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13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多景楼:盛满诗与哀愁在大大小小的江南城镇中,镇江算得上是别具风骨的一座仿佛水一汇到这里突然就波澜起来,江一流到这里突然就壮阔起 来,山一绵延到了这里突然就厚重坚峭起来就连文弱婉约的诗人们 一踏上这片土地,胸怀也立刻豪情万丈起来那些莺莺燕燕的诗词放 在这里便觉得是不大适宜了,而诗人们只消站在江边,深吸一口气, 直抒胸臆地一通呼喊,一出口 便成就了最好的诗句长江滚滚,万里而来,奔流到这里华丽地转身,把光彩闪出,把世人 的视线慷慨地留给了身旁的这一座“天下第一江山“ 一一北固山甘露寺就在北固山的半山腰,听到这个名字,喜好京剧的人恐怕已经 一摇三晃地把“劝千岁杀字休出口”挂在嘴边了吧?西皮流水之间, 把我们拉回到了 18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一段《龙凤呈祥》的好戏正在悄悄地上演,而拉开大幕之后的舞台,正是这座高不足六十米的 小山 赤壁大战之后,孙刘联盟开始松动,刘备占据着荆州不还,周瑜设下 一计,假称将孙权之妹孙尚香许配刘备,吴蜀两家联盟又联姻,实际 却是想返其过江作为人质,以换荆州此计被诸葛亮识破,借乔国老 之手取悦孙权之母吴氏,并在北固山顶甘露寺相亲,弄假成真刘备 婚后,缠绵于儿女情长,不思回转荆州,赵子龙便用诸葛亮所付锦囊 之计,诈称曹操突袭荆州,孙尚香决定离开故土亲人,随夫君同回荆 州,周瑜遣将追截,被孙尚香斥退。

      于是就有了这边厢诸葛亮锦囊生 妙计,刘备抱得美人归;于是就有了那边厢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 人又折兵多景楼就在甘露寺的背后,也被视为《龙凤呈祥》重要的发生地之一在北固山诸多的亭台楼阁中,这一汇聚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并承载着诸多的历史记忆的建筑最值得称道它甚至一度与“黄鹤 楼”“岳阳楼”齐名,同列古代“万里长江三大名楼”多景楼是一座画梁飞檐的楼阁,楼为两层建筑,回廊四通,面面皆景它位于北固山后峰顶上,也是北固山上的观景绝佳处登上多景楼, 极目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云飞翔之感脚下长江波澜 壮阔,向西能看见金山,向东能看见焦山,镇江著名的三山连成了一 线因为相传刘备来东吴招亲时,吴国太曾在此相亲,故此楼也称“相 婿楼”,孙尚香出嫁前曾在此梳妆,所以又名“梳妆楼”当然,这些故事都源自《三国演义》的演绎,未必当真多景楼,其 命名掌故较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镇江府甘露寺,在北固山上,江山之胜,烟云显晦,萃于目前旧 有多景楼,尤为登览之最,盖取李赞皇《题临江亭》诗,有'多景悬 窗牖之句,以是命名楼即临江故基也 这则宋代史料笔记,不仅记载了多景楼命名的由来,是在盛唐时期临 江亭的旧址基础上修建而起,楼名取自于唐朝宰相李德裕《临江亭》 中“多景悬窗牖”的诗句,而且透过诗意,使读者知道多景楼周围的 景致清秀壮丽。

      一个王朝的背影多景楼作为北固山的风景最佳之地,在宋朝经常成为文人雅士聚会赋 诗之所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苏轼,科学家沈括,书画家米芾,南 宋爱国诗人辛弃疾、陈亮、陆游、刘过等无数文人墨客,或感慨人生, 或忧愤国事,都在这里留下了著名的诗篇1074年冬天,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太守,途经镇江,在这里他 与好友孙巨源、王正仲相遇,于是他们同游北固山,并在风景奇胜的 多景楼里举行了一次聚会苏轼饶有兴趣地将这次聚会的前因后果记录了下来,并写了一首《采桑子》,上半阙有“多情多感仍多病,多 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之句苏轼“就地取材”,从“多景;中的“多”字获取灵感,写出了连用4个“多”的言情语句作为开篇这里的“多情多感”,其实就是 多愁善感其中隐含着词人对世事沧桑、仕途沉浮的感慨乐事回 头一笑空”,与开篇句“多情多感仍多病”遥相呼应,意思是说这次 与朋友相聚多景楼,饮酒听歌是人生一大快事可惜这样的快乐不能 长久,欢聚之后,又要各奔东西,而这种短暂的快乐也会随着聚会的 结束而结束,但有无尽的哀愁依然留在心头,读来耐人回味继苏轼之后,大书法家米芾的光临,更是为多景楼增添了 “诗书双璧 的文化意蕴。

      北宋四大家之一的米芾,把镇江当作他的第二故乡,尤 其对多景楼情有独钟,他曾为该楼写过两首诗作,且诗稿墨迹均流传 至今,这实在是书法史上罕见的特例多景楼上那个引人瞩目的“天 下江山第一楼"七字大匾,就出自于米芾手笔靖康之变,犹如一道分水岭,把大宋江山拦腰斩断,也把长江两岸变 成宋金两国的前线坐落在北固山上的多景楼,骤然间变成一个举国 聚焦的“家国符号”如果说,北宋的文豪们登楼观景,吟诗作赋, 写的是太平盛世的歌舞升平之象;而今,国祚遭危,江山半壁,北方 的大片故土已沦丧异邦,此刻登楼,目中所见,虽美景如故,然心中 之景已不可彳复识1164年冬天,大诗人陆游从南宋朝廷枢密院编修调任镇江府通判, 登上北固山凭栏北望,俯仰天地,写下了一阙壮词《水调歌头・多 景楼》:“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 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貌器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 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楼台依旧,家国动荡一生主张北上抗金、收复失地的陆游,在这多 景楼上北望故国,悲怆慷慨之余平添了几多无奈几多叹息,似乎眼前这片江山都涂抹上了一层悲怀愁绪。

      14年后的夏秋之交,一代词雄辛弃疾也登上多景楼o他当时调任湖北转运副使,溯江西行,停船在扬州,与友人杨炎正、周显先同游多 景楼,诗词唱和,作了《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辛弃疾少年时在沦陷区内组织武装,抗击金兵,以五十骑劫袭金营, 活捉叛徒张安国,交到朝廷伏法洪迈的《稼轩记》里记载:“壮声 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辛弃疾投奔了 “一见三 叹息”的南宋天子,并奉上了自己呕心沥血写就的抗金纲略《美芹十 论》,然而无论是忍辱求和的宋高宗还是锐意进取的宋孝宗似乎都对 他的建议并不“感冒”,只授给他一些远离前线的地方官职,或者甚 至只是太府寺少卿这种管理皇宫祭祀和香火钱的闲官即便如此,也 是隔上一年半载就把他调离他处或者贬职,甚至长达二十年不曾启用! 以至于年仅39岁的辛弃疾在多景楼上,感叹自己“今老矣,搔白首, 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话虽如此,27年后,65岁的辛弃疾在被朝廷启用为镇江知府,委任 到抗金一线时没有任何推脱再一次登上北固山,年迈的诗人老骥伏 杨,壮心不已,然而精力和身体都已大不如前他俯瞰长江天堑,北 望故土,这应该是他最后一次为国效命了回首四十年戎马诗书的时 光,时过境迁,不由唏嘘起“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 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或许还不知道,过不了多 久,他将又一次被排挤出朝廷而就在两年后,这位“道男儿到死心 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将军词人便在郁郁中黯然去世了一代名楼,就这样幻化为一个王朝的背影,湮没在历史的烟尘深处幸赖青史存诗文,使我们得以在千年以后,婵去厚厚的尘埃,依然能 够感受到诗人们的爱与哀愁尽管数百年来多次毁于山火和战乱,但多景楼屡毁屡建今天的多景 楼复建于1959年,修缮于1984年,最近一次重建为2022年虽为 现代新建,但建筑形制完全是宋代风格,依照宋代《营造法式》之规 制,以歇山式、砖木混合并巧用古法,形成“明二层暗一层”的楼体 格局所用木料均为柚木、楠木,典重沉着而不张扬楼之外檐,一 面高悬宋代大书家米芾的题匾“天下江山第一楼”,另一面则高悬宋 代大文豪苏轼的“江天斜照”四个大字一代名楼,依然风华绝代责编:杨思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