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务学习材料07.doc
26页教师应学会编制学科课程纲要 (1)编制导学案的若干建议 (3)先学,是一条教学规律 (5)师道尊严,重在“师道” (7)城乡集体备课共享精彩课堂 (9)集体备课备什么 (11)“二级跳”备出导学案 (16),,全面,,与,,个性,,在课堂中均衡 (19)教学模式实践研究要去模式化 (24)教师应学会编制学科课程纲要美国大学的教授,在上课的第一天都要分发给学生一个课程要点简单的只有一页纸,仅仅 列有课程名称、教师姓名、阅读材料和功课要求;复杂的则从教师的基本信息到课程目的和学习 目标的细节,应有尽有这个课程要点就是课程纲要美国的大学都要求教师和他们的学生共享 课程纲要所谓“学科课程纲要”,就是指学科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科学材(教材)编制的某学 期、某门课程、体现课程元素、指导学生“学”与教师“教”的计划纲要学科课程纲要与教案、 教学进度表的主要区别在于,课程纲要完整地体现了课程元素一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 施与课程评价教案往往着重关注内容与方法,教学进度表主要包括教学时间与内容安排,都没 有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基本元素0因此,我认为,中小学教师也必须高质量地编制所任学科的《学科课程纲要》。
这是一个学 科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基本功第一,编制《学科课程纲要》是学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经之路教师编制《学科课程纲 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本学期学科教学实施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厘清 本学期的课程在本学科课程中的地位与价值,明确本学期的课程内容与本学科课程整体的逻辑关 系,明确知识点与课程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实施的目标与内容学科教师编制《学科课程纲要》的过程,也是对实施教学所需要的各种条件的审视过程教 师个人编制《学科课程纲要》只是教师个体对教学条件的审视,教研组对《学科课程纲要》的集 体审议则是对《学科课程纲要》实施的可行性、合理性的集体评估这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不 可或缺的过程《学科课程纲要》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同样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蓝本它有利于学 生明确本学期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安排,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把握学习内容的逻辑 框架,进而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这是国家课程生本化实施的必然要求总之,学科教师编制《学科课程纲要》,既有利于学科教师整体把握课程目标与内容,又有 利于学科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需条件,也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 架,更有利于学校提升课程管理水平,是学科教师变经验型教学为专业化教学、变非理性教学为 理性教学的必然要求。
第二,编制《学科课程纲要》必须具备四项基本的教学素养学科教师要编制高质量的《学 科课程纲要》,一是必须回答好3个问题: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你 如何确信你己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二是必须具备3种基本教学能力:设计教学的能力、实施教 学的能力、评价教学的能力回答不好这3个问题、不具备这3种基本教学能力的教师,一定不 是一位合格教师,也一定不是一位好教师三是必须把握3个前提: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 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把握不好这三个前提,《学科课程纲要》的编制设计就无从谈起 四是必须做到3个读憧:读懂课标和学材(教材)、读懂学生、读憧课堂这是学科教师高质量 地编制设计《学科课程纲要》基础的基础,前提的前提第三,编制《学科课程纲要》必须把握基本的构成要素《学科课程纲要》的构成要素应该 包括:一是一般项目一一学校名称;科目名称;设计教师;课程类型;适用年级;课时;日期 二是课程元素一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是所需条件一一为顺利实施该 课程所需要学校提供的条件编制《学科课程纲要》关键是处理好4个课程元素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 制定目标的依据是对学生的研究、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对学材及其它资源的分析把握;总体把握 学材内容难点、重点等;明确表述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安排;确认评价的内容与方式。
第四,编制和完善《学科课程纲要》要发挥学生的作用课程纲要是分发给学生的,应该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来编制设计,最好使用第二人称,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责任的承担 者课程纲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学期结束时,教师都要在一个学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 修订和完善教师要发挥学生在课程纲设计与完善过程中的作用一份编制质量高并被有效使用的课程纲要,能够规范教师的教,指导学生的学,并有助于师 生关系的和谐,因而是一种低碳高效、规范教学行为、减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提高教与学质量 的重要保证中国教师报 2011年6月1日 第5版)学习感悟:局长专栏•田保华编制导学案的若干建议关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我表达过自己的一些观点我认为,要扎实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应 该从解读课程标准开始做起学科教师通过细化解读课程标准和学材(教材),一定要生成一个 《学科课程纲要》和一个《作业建设规划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编制每一节课的“导学案” 这是任何一位学科教师必须认真修好的“功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是教师“会”教学还 是,,不会,,教学、是“新教师”还是“传统教师”的本质区别这也正是推进“道德课堂”建设,要求教 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教学素养之一。
所谓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材(教材)以及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能力, 为学生设计编写的指导学生“先学”和课堂自主学习的方案,也称学案、学习卷、学习指导书导 学案,是课堂学习的抓手,一•开始是学生学习的“学步车”,然后慢慢过渡到成为学习的路线图和 “导航仪"编制导学案的实质,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生本化实施;核心是“教材”变“学材”, 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先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兖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能力明确导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教师编写导学案,一是要坚持课时性原则:按课时编写导学案二是要坚持主体性原则:要 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做”中学三是要坚持导学性原则:导学案要突出学法指导; 其指导性内容和要素,要构成一条明晰的学习线路四是要坚持问题性原则:知识以问题的形式 呈现,问题设计要精心,形式要多样五是要坚持层次性原则: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学习内容, 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要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螺旋式上升,同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 求六是要坚持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 “留白"处,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导学案的编写,要切实落实构建道德课堂生态的理念,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倡导 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设计编写导学案,除了要注意“学校、学段、科目、学材(教材)版本、章节或者单元、篇 目、编写者、审核者、激励话语(名言、警句)”这些一般格式外,还要把握其基本环节一是 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目标一定要具体、明确、可操作、可评价二 是学习的重点难点:重点难点的把握要准确;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出现 的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材(教材),确定重点三是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学习环节组合要 合理、恰当、灵活,符合学材(教材)内容;学习步骤要自然、流畅,不僵化学生活动设计要 有针对性,每一个环节、步骤学生应做些什么,如何做,设计要具体,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明确的 目标和方向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也是解决了下一个问 题的前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活动 设计要体现对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根据课堂学习的生成情况选择精讲内容,精讲时 间安排适时、适当学法和教法的设计,要体现出优化和融合。
四是学习反思:及时进行学习反 思,总结得失,更好的为学习服务五是作业布置:作业设计要分出层次,是基础练习,是一般 应用,还是综合、灵活应用,是独立完成,还是合作完成,以及完成时限都要有规定性要求六 是归纳总结:课堂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完成对本课所学知识、方 法、规律的归纳和总结当然,不同的课型,比如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会有不同的环节设 计加强对导学案的管理和使用一是要加强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首先,根据《学科课程纲要》和《作业建设规划设计》, 教师个人初备,形成个案;其次,教师同伴集体研讨,形成初案;再其次,主备教师对初案进一 步完善、整理,形成规范的教学设计,完成对定案的编制;最后,学校有关领导以及教师同伴跟 踪听课,形成复案;第五、课后交流反思,进一步修订完善,形成补案,以备后续使用我极力 主张学生能够参与课后交流反思,更有利于导学案补充完善二是要指导学生有效使用导学案, 切实起到“导学”的作用不管课前还是课中学生都要主动依据导学案进行自学探究,自行解决“导 学案”中基础题部分,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有待于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提 问;课堂上注意做好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便于后续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 处写上“学后记”(学后心得);定时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后续复习资料。
三是教师要 以学定教,灵活使用导学案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 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练习时间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先 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性导学案的质量,体现的是教师对课程的把握程度和教学设计的水平,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 的记录和记载,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对导学案的积累、完善和后续使用的传递, 更是导学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教师报 2011年6月8日 第5版)学习感悟:先学,是一条教学规律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 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这种教学关系甚至被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教学规律我并不 是否认“先教后学这种教学关系的规律性,而是否认它的“天经地义”和“不可改变”,因为它留下 了一系列自身无法根治的痼疾:“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 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 学道德课堂”认为,“先学后教”这种教学关系更是教学规律道德课堂”重视先学,主张先学 后教,以学论教,少教多学。
先学”不仅仅是为了“教师顺利地上课”,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新内容, 而是为了“不需要教"、为了独立学习、为了自主发展而学,与传统的预习有本质的区别先学”是一条教学规律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学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 己去阅读和思考,这应该作为一条规则,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用的方式,具有独立性 “先学后教”,已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既能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教改之路第一,“先学后教”符合新课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新课程倡导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 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把“教”转化为“学”,是先学后教的关 键,其实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此谓学习方式重建和课堂 教学重建的“支点其核心是学习观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正是这种变革,引发了课堂教学的革命 性变化和实质性进步,教师也找到了自己最准确的定位:促进学,即提示学、指导学、组织学、 提高学、欣赏学,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七“先学后教”是 教学领域的一场具有实质性的变革,是我国具有草根性质的教育创新,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教育学第二,“先学后教”符合新课程的实施规律。
新课程的实施,首要的是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也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生本化实施道德课堂”认为,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