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学1杜新艳.ppt
69页中国近代文学史 杜新艳duxy@137110985121第一讲 绪论•一、是什么? •二、为什么?•三、怎么办? 2一、是什么:近代文学学科与研究内容•一)学科成一)学科成长与与现状状•20年代胡适年代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陈子展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迁》》•50年代毛年代毛泽东《《新民主主新民主主义》》高教部《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3•“近代文学近代文学” 三级学科?必修?三级学科?必修?•教学配置教学配置\研究队伍研究队伍\学术活动学术活动 •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目前状况目前状况\发展趋势发展趋势4二)二)发展展阶段(段(1840--1919))1、发轫期(、发轫期(1840--1870年代初)年代初)鸦片战争前后:鸦片战争前后:龚自珍龚自珍、魏源、林则徐、张维屏、朱琦、林昌彝、、魏源、林则徐、张维屏、朱琦、林昌彝、冯桂芬冯桂芬同治中兴:同治中兴:曾国藩、曾国藩、桐城古文桐城古文与与宋诗派宋诗派荡寇志、品花宝鉴荡寇志、品花宝鉴5•2、发展期(、发展期(1870年代初-年代初-1895))•王韬、郑观应,王韬、郑观应,报章文体报章文体•黄遵宪黄遵宪、康有为,旧瓶装新酒的诗、康有为,旧瓶装新酒的诗•三侠五义,海上花列传三侠五义,海上花列传6•3、繁荣期(、繁荣期(1895--1911))•梁启超梁启超:诗界革命与新学之诗、文界革:诗界革命与新学之诗、文界革命与报章文、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命与报章文、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四大遣责小说作家四大遣责小说作家、、•戏剧改良戏剧改良7•4、低潮期及新文学的发端(、低潮期及新文学的发端(1911--1919))•新旧之间的章回小说、新旧之间的章回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苏曼殊、苏曼殊、林纾林纾8教学计划•第一讲第一讲 绪论绪论•第二讲第二讲 近代社会与文化近代社会与文化•第三讲第三讲 近代诗词近代诗词•第四讲第四讲 近代散文近代散文•第五讲第五讲 近代小说近代小说•第六讲第六讲 近代戏曲近代戏曲•第七讲第七讲 近代翻译文学近代翻译文学9•三)研究范围三)研究范围30-50-60-80-100-400•1898-1928,陈子展,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1872-1922,胡适,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22•1851-1911,王德威,王德威“晚清文学晚清文学”•1840-1919,北大,北大《《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58 •(1840-1949)((1821--1922))•1522-1918,郑振铎,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0二、为什么:近代文学学科特征及原因11一)关键词(概念)分析•(一)(一)“中国中国”•1)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
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2)指皇帝所在的)指皇帝所在的都城3)指中原地区指中原地区•4)指国内、内地清朝就把内地叫)指国内、内地清朝就把内地叫“中国中国” •5)指诸夏族居住的地方指诸夏族居住的地方•6)指诸夏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指诸夏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12•A \1887黄遵宪黄遵宪《《日本国志日本国志》》:中国之云,本以:中国之云,本以对中国之荒服边徼言之对中国之荒服边徼言之……余考我国古来一余考我国古来一统,故无国名国名者,对邻国之言也然征统,故无国名国名者,对邻国之言也然征之经籍,凡对他族则曰华夏之经籍,凡对他族则曰华夏•B\1901梁启超梁启超《《中国史叙论中国史叙论》》首次使用首次使用“中国中国民族民族”的概念;的概念;1902年年《《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之大势》》“中华民族中华民族”13•C\1907年杨度年杨度《《金铁主义说金铁主义说》》:中国云者,: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即此以言,则中华之夷别文化之高下也即此以言,则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血血统之种名,乃为统之种名,乃为—文化之族名。
文化之族名文化族文化族名名”•D\章太炎章太炎《《中华民国解中华民国解》》::•中国之名,别于四裔而为言中国之名,别于四裔而为言•华本国名,非种族之号;华本国名,非种族之号;•正言种族,宜就夏称正言种族,宜就夏称14(二) “近代”(1840-1919)•1、在历史学范畴中,modern的普遍用法是指15世纪中期之后的西方历史这个过程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工业化 、资本主义的兴起 、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 、代议式民主的兴起 、科学技术重要性的增加、城市化、读写能力的大众化 、大众媒体的激增等等151617181920•它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集中体现为一系列现代精神: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科学、理性、进步、个人主义等等21•2、在西方思想史研究中,德国解释学家姚斯在《美学标准及对古代与现代之争的历史反思》认为它源于十世纪末期,用于指称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世界过渡的时期,目的在于把古代与现代区别22•“现代性”最权威的理论家哈贝马斯则说modern将其自身看作古往今来变化的结果,随着内容的更迭变化而反复再三地表达了一种与古代性的过去息息相关的时代意识。
23现代性:历史或世俗现代性,终极或审美现代性现代性:历史或世俗现代性,终极或审美现代性这两个不同的取向,却可能导致完全相反的精神前者这两个不同的取向,却可能导致完全相反的精神前者一般与直线的时间意识、进化论、理性、进步等相联系,一般与直线的时间意识、进化论、理性、进步等相联系,后者则强调冲破时间罗网、求新求变、反理性、对世俗后者则强调冲破时间罗网、求新求变、反理性、对世俗社会不断批判后一个层面的现代性其实是对前者进行社会不断批判后一个层面的现代性其实是对前者进行反拨或者可说是反现代的现代性或者可说是反现代的现代性它的古典定义:即求新求变、打破传承它的古典定义:即求新求变、打破传承24•modern或者或者“近代近代”这个词本身就是求这个词本身就是求新的,决裂的,时代意识的所以,近新的,决裂的,时代意识的所以,近代文学史注定是对现代性的探寻,而不代文学史注定是对现代性的探寻,而不等于近代文学的史实等于近代文学的史实25•(三)“文学”•1、文学活动四要素文学活动四要素•美国学者M美国学者M··HH··艾布拉姆斯艾布拉姆斯《《镜与灯镜与灯————浪漫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文学活动四要素理论,文文学活动四要素理论,文学活动由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四要素构成:学活动由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四要素构成: • 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四要素互相渗透、互 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四要素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相作用,构成了某种确定的三角关系,相依存、互相作用,构成了某种确定的三角关系,即即:: • 世界世界 ↑ 作品 作品 ↙ ↙ ↘ ↘ 作家 作家 读者 读者 26• 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产品本身。
由于 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产品本身由于作品是人为的产品,所以第二个共同要素便是作品是人为的产品,所以第二个共同要素便是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一般认为作品总得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一般认为作品总得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现实事物的主题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现实事物的主题————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者与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者与此有关的东西这第三个要素便可以认为是由此有关的东西这第三个要素便可以认为是由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感情,物质和事件或者超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感情,物质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用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用““自然自然””这个通这个通用词来表示,我们却不妨换用一个含义更广的用词来表示,我们却不妨换用一个含义更广的中性词中性词————世界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世界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会引起他们的关注27二)近代文学特点过渡性发展大于独立缺乏独立的价值评判系过渡性发展大于独立缺乏独立的价值评判系统变革性或现代性变革性或现代性新与新与变是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代性的基本特征近代文学及其观念的裂变造成了近代文学的进近代文学及其观念的裂变造成了近代文学的进退无据,被剥离的危险退无据,被剥离的危险合法性整体性、有序性、一致性整体性、有序性、一致性复杂性复杂性多样性多样性28过渡性:与古典文学及新文学相对的存在过渡性:与古典文学及新文学相对的存在梁启超洞悉近代趋势曰:梁启超洞悉近代趋势曰:““今日之中国,今日之中国,过渡时代之中国也过渡时代之中国也””过渡时代者,希望过渡时代者,希望之涌泉也,之涌泉也, 人间世所最难遇而可贵者也人间世所最难遇而可贵者也有进步则有过渡,无过渡亦无进步有进步则有过渡,无过渡亦无进步””29•过渡时代:过渡时代:“语其大者,则:人民既愤独语其大者,则:人民既愤独夫民贼愚民专制之政,而未能组织新政体夫民贼愚民专制之政,而未能组织新政体以代之,是政治上之过渡时代也;士子既以代之,是政治上之过渡时代也;士子既鄙考据词章庸恶陋劣之学,而未能开辟新鄙考据词章庸恶陋劣之学,而未能开辟新学界以代之,是学问上之过渡时代也;社学界以代之,是学问上之过渡时代也;社会既厌三纲压抑虚文缛节之俗,而未能研会既厌三纲压抑虚文缛节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是理想风俗上之过渡时究新道德以代之,是理想风俗上之过渡时代也。
代也•梁启超梁启超《《过渡时代论过渡时代论》》,,•《《清议报清议报》》第第82册,册,1901年年30•文学上之过渡时代:文人感到文言古文文学上之过渡时代:文人感到文言古文及旧体诗歌等表达方式及守旧重复的表及旧体诗歌等表达方式及守旧重复的表达内容不适合社会发展,不能表达心声,达内容不适合社会发展,不能表达心声,而又找不到一致认同且精美适用的文学而又找不到一致认同且精美适用的文学表达方式表达方式31王德威王德威 “ “被压抑的现代性被压抑的现代性” ”::“ “晚清以迄民初的数十年文艺动荡,则被视为传统逝晚清以迄民初的数十年文艺动荡,则被视为传统逝去的尾声,或西学东渐的先兆过渡意义,大于一切去的尾声,或西学东渐的先兆过渡意义,大于一切但在世纪末重审现代中国文学的来龙去脉,我们应重但在世纪末重审现代中国文学的来龙去脉,我们应重视晚清时期的重要,及其先于甚或超过五四的开创性视晚清时期的重要,及其先于甚或超过五四的开创性 ”(王德威(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没有晚清,何来“ “五四五四” ”》》,氏著,氏著《《想象中国的方法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历史· ·小说小说· ·叙叙事事》》第第3 3页,三联书店,页,三联书店,20032003年。
年32历史的产物近代文学是在中国近代文学的史实中探寻文学现代性的过程和结果警惕现代文学甚至新文学的立场\阶级立场\政治经济立场认识取决于观念与立场了解和把握中国近代文学需要沉潜的意志,需要发现的眼睛,需要对未知知识和历史的敬畏精神,需要对既有知识和体系的怀疑精神33三、怎么办:研究思路与方法•盲人摸象盲人摸象•筛子理论筛子理论34 2、中间媒介物中间媒介物1 1)、)、鲁迅鲁迅《《写在写在<坟坟>的后面的后面》》:一切事物,:一切事物,在转变中,是总有多少中间物的动植之间,在转变中,是总有多少中间物的动植之间,无脊椎和脊椎动物之间,都有中间物;或者无脊椎和脊椎动物之间,都有中间物;或者简直可以说,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简直可以说,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35•2)、近代思想家张东荪说:能所内外之)、近代思想家张东荪说:能所内外之交接、会合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所交接、会合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所要达于能;能要达于所,必须经过设准、要达于能;能要达于所,必须经过设准、概念、感相等中介概念、感相等中介36•3)加拿大麦克卢汉)加拿大麦克卢汉《《理解媒介理解媒介》》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广义的媒介。
37语言表达:作家施作用于作品要借助特定的语言表达作家施作用于作品要借助特定的语言表达而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反过来也会影响甚至塑而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反过来也会影响甚至塑造一个作家的思维方式及其作品的写作特色造一个作家的思维方式及其作品的写作特色38•文化精神:•在客观世界影响于作品,或者作品反映在客观世界影响于作品,或者作品反映所谓的所谓的“客观状态客观状态”之间,存在一种文之间,存在一种文化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作家的认识和情感,化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作家的认识和情感,并流贯在作品中并流贯在作品中39•传播载体:•作品到达读者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作品到达读者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种传播媒介而特定的传播载体也要一种传播媒介而特定的传播载体也会明显地影响读者的阅读情趣、作家的会明显地影响读者的阅读情趣、作家的写作诉求以及作品的文化特质写作诉求以及作品的文化特质40作品世界作家读者语言表达文化精神传播载体41中国近代文学史著作•1. 复旦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1956级学生集体编著级学生集体编著《《中国近代文学中国近代文学史稿史稿》》,中华书局,,中华书局,1960•2. 任访秋主编任访秋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国近代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3. 郭延礼著郭延礼著《《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三卷),(三卷),山东教山东教育出版社,育出版社,1990—199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中华文学通史中华文学通史··第五卷第五卷··近现代文学编近现代文学编》》之近代文学部分,华艺出版社,之近代文学部分,华艺出版社,1997•5. 黄霖著黄霖著《《近代文学批评史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6.管林等编管林等编《《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4243444546•近代文学作家作品资料近代文学作家作品资料•增补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增补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中国近代戏曲编年中国近代戏曲编年•近代上海散文系年初编近代上海散文系年初编•近代上海诗歌系年初编近代上海诗歌系年初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中国近代文学丛书(上海古籍)中国近代文学丛书(上海古籍)•国朝文汇国朝文汇•清诗纪事清诗纪事•近代文学丛钞近代文学丛钞•中国近代小说大系中国近代小说大系80•清末民初小说书系清末民初小说书系47第二讲 近代社会、文化与文学•1、近代社会及其转型、近代社会及其转型 •2、近代文化精神、近代文化精神•3、近代新读者群、近代新读者群•4、近代传播、近代传播•5、近代作家的裂变、近代作家的裂变•6、近代语体革命与文体变迁、近代语体革命与文体变迁•启蒙年代的歌声••1、近代社会及其转型、近代社会及其转型•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49• 马克思谈鸦片战争:•半野蛮人维护道德原则,而文半野蛮人维护道德原则,而文明社会却以发财原则来对抗明社会却以发财原则来对抗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在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斥在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50•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的决斗中死去,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51•双半(半殖民地半封建双半(半殖民地半封建/侵略与反侵略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压迫与反压迫 •中西(碰撞与交流)中西(碰撞与交流)•转型(社会结构调整)转型(社会结构调整)52•1)、经济民生:)、经济民生:•康乾盛世到嘉道之际的转折与败象。
康乾盛世到嘉道之际的转折与败象•封建经济濒临崩溃:土地兼并严重封建经济濒临崩溃:土地兼并严重近日田之归于富户者,大约十之近日田之归于富户者,大约十之五六五六”,财富集中到少数富人手中财富集中到少数富人手中•和珅,从和珅,从1775--1799聚集了难以想聚集了难以想象的财富查抄家产象的财富查抄家产8亿多两•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矛盾激化:•白莲教起义(白莲教起义(1796--1804)、)、•天理教起义(天理教起义(1813))53•2)、社会结构:)、社会结构:•上层官僚体系:上层官僚体系:•士农工商的社会功能性区分士农工商的社会功能性区分•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取士制度•商人阶层的发展:商人阶层的发展:•1834年伍浩官约有资产年伍浩官约有资产2600万洋银50/1000•军人阶层的发展军人阶层的发展542、近代文化精神、近代文化精神 开放开放致用致用科学科学变通变通民主民主启蒙启蒙救国救国 55•思想学术:思想学术:• 汉学(经学)、宋学(理学)、心学、朴汉学(经学)、宋学(理学)、心学、朴学(清学)学(清学)•宋代理学家朱熹(理:生物之本,气:生宋代理学家朱熹(理:生物之本,气:生物之用。
格物,致知,穷理)物之用格物,致知,穷理)•王阳明的心学,心即宇宙,发明本心以致王阳明的心学,心即宇宙,发明本心以致良知,知行合一良知,知行合一56•晚明世风日下、道德沦落,社会和个人行为晚明世风日下、道德沦落,社会和个人行为涣散,东林书院回归公共事务(知识分子的涣散,东林书院回归公共事务(知识分子的公共性)公共性)•清初在批判明代与政府高压下选择了端正学清初在批判明代与政府高压下选择了端正学风及经世致用宗旨风及经世致用宗旨57从从顾炎武到戴震,建立新的研究方法:炎武到戴震,建立新的研究方法:朴学:考朴学:考证学,考学,考证其其实1、原、原创性;性;2、致用性;、致用性;3、、详征博引同同时也使社会也使社会丧失了有失了有实践践经验的的领袖再次引再次引发思想上不思想上不负责任的危机任的危机清代后期清代后期对经世思潮的反世思潮的反归58•道光年间,现实危机和学术反思重新凝聚成一道光年间,现实危机和学术反思重新凝聚成一股经世思潮清初顾炎武那样主张通经致用,股经世思潮清初顾炎武那样主张通经致用,也就是经世致用的原则,再度成为一部分士大也就是经世致用的原则,再度成为一部分士大夫的学术方向他们注重社会现实,揭露时政夫的学术方向。
他们注重社会现实,揭露时政痼癖,研究边疆、沿海的战略地理,探讨漕、痼癖,研究边疆、沿海的战略地理,探讨漕、盐、河盐、河“三大政三大政”的改革方案,检讨吏治、科的改革方案,检讨吏治、科举弊端等等,形成一股经世致用思潮举弊端等等,形成一股经世致用思潮59•同时,在鸦片战争前后,随着中西交流同时,在鸦片战争前后,随着中西交流的加剧,这股思潮又进一步指向以开放的加剧,这股思潮又进一步指向以开放的姿态去了解世界知识,学习西方技术的姿态去了解世界知识,学习西方技术这种经世思潮也正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这种经世思潮也正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一线主脉一线主脉60•标致性的著作如:林则徐的标致性的著作如:林则徐的《《四洲志四洲志》》、魏源、魏源的的《《海国图志海国图志》》,徐继畲的,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瀛环志略》》,冯,冯桂芬的桂芬的《《校邠庐抗议校邠庐抗议》》等•经世巨子中较为核心的,是龚自珍和魏源还经世巨子中较为核心的,是龚自珍和魏源还有林则徐、包世臣、蒋湘南、沈垚、汤鹏、鲁有林则徐、包世臣、蒋湘南、沈垚、汤鹏、鲁一同、朱琦、张穆、徐松、张际亮、姚燮、陶一同、朱琦、张穆、徐松、张际亮、姚燮、陶澍、黄爵滋、贺长龄、陈庆镛等等。
澍、黄爵滋、贺长龄、陈庆镛等等•经世经世-变法变法-维新维新-革命革命61•3、近代新读者群、近代新读者群 •启蒙教育扩大了读者群,士、农、工、商、学、启蒙教育扩大了读者群,士、农、工、商、学、兵、杂兵、杂 •也改变了社会阅读的阅读口味也改变了社会阅读的阅读口味 624 4、现代传播、现代传播新式印刷机器,新式印刷机器,洋装、铅印、石印洋装、铅印、石印报刊报刊演讲演讲6364655 5、近代作家的裂变、近代作家的裂变 作家敏锐的感知与应变能力作家敏锐的感知与应变能力 知识结构变化知识结构变化 社会身份位移社会身份位移 文学观念的改变:进化思想文学观念的改变:进化思想666768•6、近代语体革命与文体变迁、近代语体革命与文体变迁 •晚清白话文运动晚清白话文运动 •文体革新与错位文体革新与错位 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