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纸核实微博信源研究-以《青年报》为例.docx
7页报纸核实微博信源研究以《青年报》为例 [摘 要]“微博”是一种新型的交流平台,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在国内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标志着国内大众传播进入一个“即时信息共享传播”的微博时代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报纸,也投入了微博的洪流中,积极寻找新闻信源本文通过对上海《青年报》的研究发现,采编人员乐于从微博中寻找信源,但较少“拿来就用”,对于微博信源的取舍有着严格的标准,现阶段,微博仍旧只是报纸内容的补充与延伸[关键词]报纸 微博 信源 核实一、报纸核实微博信源分析基于微博拥有海量的信息以及碎片化等特点,不少研究者对于主流媒体对微博信息的应用与把关,流露出了悲观的情绪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微博的新闻应用存在侵权,]把关机制混乱等如胡瑶迪提出,微博隐藏着网络时代最大的弊端——虚构,无法满足人们对信息背后的追问,海量的信息淹没了有价值的信息,最终可能致使公众生活陷入无序的信息泛滥之中①侯金亮则通过对于一系列微博的分析,指出微博带来信息的丰富多元,也使信息泛滥失控,容易成为谣言的温床微博的“直播性”方便了个人,也易威胁个人隐私,同时,微博表达的自由性与监管过滤的艰难性并存。
又如李林坚的观点是,微博传递的仅是信息,非事实或者新闻微博上大量产假的信息给原本已经失序的媒介市场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然而通过上海《青年报》采编人员对于微博把关的研究,有以下几点发现:1、大多数的采编人员都会主动核实微博信源有75%接受问卷调查的采编人员表示,会主动核实微博信源,有25%的受访者表示,不会见图1)2、作为微博信源的第一道关口,记者的把关意识要超过编辑作为微博信源的第一道关口,78.95%的记者表示会主动核实微博信源而作为上一级把关人的编辑,虽然56.33%的比例也占到了大多数,但是百分比小于记者这是因为编辑毕竟在后方操作,难以前往一线对信源进行核实,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对记者下达“核实信源”的指令见图2)3、对微博信源把关严格,实际被采纳的并不多之前的图表已充分显示,有80.33%的采编人员表示会经常从微博中寻找信源,而微博信源也已名列了《青年报》各类信源的第二位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实际成稿,见版的微博信源数量则相对有限有接近一半(47,92%)的受访者表示,采写/编辑的新闻稿件中,小于10%与微博信源有关,这和他们从微博中寻找信源的热情以及微博信源在各信源中的排序似乎有所矛盾,而这恰恰说明了《青年报》各级把关人对于微博信源的取舍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
见图3)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工作之“魂”《青年报》对于微博信源的把关,将真实性放在首要位置,这是因为哪怕再新奇有趣的新闻,一旦是虚假的,将毫无价值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建立在对于海量微博信息的“去芜存真”之上二、报纸核实微博信源准则根据《青年报》的日常业务要求,无论官方微博青年报,还是报社记者、编辑的个人微博,在对待来自于微博的信源时必须十分小心,主要体现在:1、对于微博信源的真实性需经过层层核实与把关,才能确定能否成为报纸的内容对于微博信源,一般不允许直接见报,必须进行求证求证的方式包括,通过微博私信等方式联系微博主、事件当事人,现场采访,采访等,如果囿于时间等因素联系不上,则会试图联系和事件相关的人士,实在没有适当的线下采访对象,则会适当推迟制作该稿件的时间一般来说,同一事件的信源越多,风险则会越小如当一个突发事件有不止一条微博的指向,或同时出现了微博、读者热线、记者现场目击证人等多个信源,且其关于事件的描述彼此之间都能契合,这样的信源成为真实信源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越有可能成为最终被报纸采用的信源反之,当一个事件只有孤立的微博信源时,把关人则需要花更多的成本来核实事件的真伪,哪怕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好的新闻线索,一旦无法核实,就有可能面临被舍弃。
《青年报》总编辑指出,越是“很跳,很炫”的信源,作为报人就越是要有怀疑的精神,增强核实信源的把关意识,绝不能轻易盲从,被微博牵着鼻子走综合与《青年报》总编辑及其他相关把关人深度访谈的结果,并结合《青年报》对于微博把关的日常经验,笔者发现,在核实信源真实性的过程中,会出现以下几种“模式”:经过核查,证实通过各种途径核实微博信源,信源为真,刊发以微博为信源的稿件经过核查,证实,然而通过对于微博信源的核实,发现事件的新闻价值并不是很大],抑或在核实微博信源的过程中,事件本身也发生了一些动态性的变化,把关之后,认为并不适宜刊发经过核实,证伪这样的情况每天在传统媒体的把关过程中发生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经过核实,证伪,但因对该事件的证伪也有一定的价值,可以将稿件做成对于某事件的辟谣,可刊发如刊发于《青年报》2011年6月14日A07版的稿件《微博瞎传倒输密码能自动报警》,说的是近日微博疯传“如果被匪徒挟持要求输入取款密码,可以用倒转输入密码的方式间接通知警方”,《青年报》经过核实,发现此说完全是无稽之谈,因而针对该微博信源做了一条“辟谣稿”,以正视听这种辟谣正是对微博虚假信源的一种把关,体现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经过核实,暂无法核实真伪,不刊发经过核实,暂无法核实真伪,然而“存疑”也不失为呈现某事件的一种角度,经过反复斟酌,遂刊发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但也偶有发生如“7-23”动车事件系列报道中,7月27日的《青年报》刊发了这样一条稿件《“D3115次司机”开微博了》,文中称新浪微博上,有一个神秘的微博自称表达了D3115司机的声音,描述事故发生前后的一些细节之后,博文的内容又以类似对话体的方式呈现在当时情况下,确无法核实该信源真伪,该博主的真实身份亦无从考证,然而由于这个线索对于动车事故而言相当可贵,因而经过再三的权衡,还是刊发了这条稿件自媒体时代虽然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记者,然而并非人人都是具有专业素养的媒体人即便是那些粉丝数量以数百万计的明星,意见领袖,因为缺乏对于微博真实性的甄别能力,也有可能传播虚假的消息,甚至因为他们所拥有的粉丝量之巨,影响力之大,而将错误的信息以更快的速度传播出去作为具有专业素养,职业操守的媒体人,需要为传播正确信息贡献更多正面的力量,具体说来,就是不信谣,不传谣,能辟谣上海《青年报》对其同名微博@青年报和记者、编辑的私人微博提出了以下要求:不仅对微博信源是否成为报纸内容进行反复核实,哪怕是转发、评论微博,也需要有同样严格的把关意识。
有不少传统纸媒的官方微博利用微博言论自由的特点,在转发微博时不经甄别,或者有意识挑些逾越报纸把关尺度的内容,报纸与微博完全是“两张皮”,越是报纸上不敢做的,越是在微博上转得欢,尽挑些惊悚的、反应社会阴暗面的微博进行转发,认为“‘只转不评’并不带有报社立场”或者记者编辑放松了自身的把关职能,以讹传讹,成了虚假消息的“中转站”与“加速器”而普通公众把传统媒体发布的微博信息等同于现实中媒体机构所发布的信息,以为其具有权威性与公信力,致使假新闻被广泛传播,这在《青年报》都是不被允许的《青年报》的官方微博青年报和青年报的报纸是合为一体的,是一个品牌的两种介质,不经核实的信源绝不能轻易转发报纸宁愿放弃些粉丝量,也不愿意通过假消息来博眼球,去冒失去公信力的风险,力求官方微博上发布的内容,都是报纸可以做的《青年报》总编辑表示参考文献①胡瑶迪,《微博传播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新闻世界》,2010(2)②侯金亮,《微博传播的“双刃剑效应”》,《青年记者》,2010( 33)③李林坚,《微博带来谣言时代?》,《青年记者》,2010( 28)(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责编:姚少宝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