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纸微博的关系传播探析-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为例.docx
8页报纸微博的关系传播探析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为例 刘博文,姜云峰【摘要】报纸微博是报纸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延伸,是新旧媒介融合的代表微博对话的展开来源于“传—受”双方的互动,微博发布内容与时间的特征基于理想的传播预设,但读者基于多种原因的误读、错读使得这种理想关系破裂,因此媒体需要搭建新的对话形式,即通过把读者评论主动纳入自身文本的行为,建构起平和、理性的网络对话空间关键词】媒介融合;微博;互动;对话【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微’时代下新媒体的文化传播和话语表达研究——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客户端为例”(项目编号:201510320006);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510320006Z);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PPZY2015A008)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具有更为突出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对话性,这种双向的信息流动使新闻传播模式也发生改变传统媒体与微博客的媒介融合的趋势不可阻挡,传统媒体已在寻求与之融合的发展之道”[1]在横向上,“人们在微博对话中拉近距离,建立亲切关系,在建立了关系的对话中分享对话的意义,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2],加强了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交互对话,形成新的对话机制;在纵向上,其又打通文本前后语境,展现了文本丰富、多元的意蕴。
一、报纸微博的对话行为从2012 年7 月22 日发布第一条微博,截至2016 年4 月30 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粉丝数已达4574 万之多在“两微一端”媒体融合传播排行榜、“传媒集团下属报纸融合传播排行榜”等榜单中,人民日报官微均名列前茅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在2015 年10 月1 日至2015 年11 月30 日期间发布的微博作为分析样本,分析其对话行为的先行基础一)内容上的“可写性文本”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在《S/Z》中提出两种文本的观点,“可读性文本”是固定的文本,读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或拒绝它与之相对的“可写性文本”是“具有动态变化功能的文本,它可以被重写、被再生产、再创造,其意义和内容可以在无限的差异中被扩散”[3]在这两个月发布的微博主题中,社会类占41%、生活类占25%、政教类占12%人民日报新浪微博内容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对社会新闻有所侧重同时,生活类主题微博能抓住新媒体受众的特点,贴近生活,突出了其人文关怀和民生意识这些社会民生主题正是类“可写性文本”,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文本消费者,因为家长里短的社会伦理纠纷的意义本就不是先验、确定的,它允许旁观者以多种方式进入文本解读这类新闻微博可供读者评论、重新书写。
网友可以选择从自身经验出发来评价此类社会类新闻,多种观点可以并存,并互相讨论二)时间上的人性化“在场与否”不再是交流形成的先决条件,新技术的更新换代使人们的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从发布时间上看,在2015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这61天里,人民日报新浪微博共发布微博2359条,10月日均38.5条,11月日均38.8条采样阶段中的日发布数峰值在11月14日,对#巴黎枪击爆炸事件#突发事件的连续报道使其当日发博数量达到50 条平均每小时更新2~3条,发微博最多的时间段为18:00~19:59人民日报微博信息更新及时,根据网民的媒介使用习惯和规律,在内容发布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上午8 点到下午2 点,下午6点到晚上12 点都是微博用户活跃的黄金时段,在这些时段,人民日报微博发布比较密集当遇到突发事件,还会调整不同时段的发布频率,尽量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二、读者对话反馈特点传统的信息传播是单向的传递,读者对信息的解码处于被遮蔽的状态,除非面对面地交流,否则他人无从得知个体的理解情况网络的出现,赋予每个能够上网个体以话语权读者评论与微博文本得以在同一界面同时出现,“两种并列的文本、陈述发生了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我们称之为对话关系”[4]。
通过读者的评论,展现出的是读者理解与作者意图的不对等现象,即产生了意义缝隙,于是误读逐渐成为网络舆论中的一种常见状态一)身份的匿名性互联网创造了一个线上空间,读者能够以各种临时身份进入其中网友身份的匿名性使得人们带着面具上网,各种身份的选择都基于自由意志这种自我选择的身份同时也遮盖住主体性,因而其必须依靠各种话语来构筑自我形象,即在交流互动中重新确定某个特定身份这一方面消弭了现实生活中的等级之分,无论高低贵贱,只要有表达的愿望,都可以通过微博来发布、交流信息但是这同时又是话语权重新分配的地带,越是夸张、极端的言论越是博得眼球经济,无序的语言暴力也可能在此野蛮生长二)文化的多元性媒体微博受关注度高、其角色意识强烈,其模式化的行为方式有碍于互动的创新力量,因此“在微博互动中,占有现实社会主导话语权的媒体、‘名人’,或将部分地失去他们作为‘意见领袖’的地位,微博空间也将因此成为一个更加平等的互动空间”[5]报纸媒体代表着社会主流文化,而读者却可以来自各行各业各地,其可能深受某个亚文化的影响,且因自身的性别、年龄和文化水平的不同而形成各自的价值诉求和审美喜好这种文化主流与支流上的交汇往往表现在微博对话的交锋中。
三)立场的抗拒性抗拒式的解读是对报纸微博中各种潜在意味进行关注,网友聚焦于某些突出的符号,如对医患关系和婆媳关系等进行想当然的揣测与解读其出于对现实生活的猜测、不满与愤怒,割裂了微博原文语境,把它纳入到自身视野进行考量这些脱离原文语境、挑拨发泄情绪,激发言语冲突的“二元对立”话语,容易造成读者群体意识上的混乱与仇恨情绪,其链式反应不容小觑四)解读的群体性越是开放的系统,越是无法提供现成的答案地球村”的实现是以媒介技术手段的发达来完成的,但是媒介通讯并没有使人彻底摆脱对于信息的混沌状态个体并非“原子化”,与群体相反的意见会把个体从各种社群关系中剥离,造成个体的无助感大多数网友为了避免这种压力,或者本身也缺乏独立的思考,于是就采用社会提供的现成规则,接受事先安排好的解释读者接受的意义也是别人所提供的阐释,个体就这样被裹挟进群体,使得解码结果趋于一致三、双边互动的重建“网络只是为更加自由和平等的交流对话提供了技术可能性,它并不能保证交往对话的质量,也不能保证交往的理性特征”[6],读者或主动、或被动地错位理解导致了原对话关系的破裂,这就使得报纸媒体急需建构一种新的对话互动模式这里的对话不仅是字面意思上的交流与沟通,更是双方社会身份之间的互动。
借助这些读者评论,报纸媒体一方面可以倾听民声,了解受众兴趣爱好和心理活动,以便适应读者需要,多推出大家喜闻乐见的新闻类型;另一方面也具有沟通民意,形成网络理性的讨论空间,从而引领读者关心社会发展,凝聚社会共识发布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界限也并不是绝对的如人民日报微博的“微议录”栏目在转发某个新闻微博的基础上,搜集若干网友的评论作为正文其中还会@该网友,一方面体现了信息的互动,使得读者的地位得到承认,另一方面也是释放评论真实性的信号这里选取人民日报新浪微博中的若干标题:【微议录:让诚信成为一种平常】、【微议录:美丽,更在于心灵】正是借助对公共议题的讨论,鼓励与倾听读者评论,积极建构和谐、理性的网络讨论空间,使得平和、理性的语言得到传播同时人民日报官微也充分利用各种图片、表情等副文本进行阅读暗示,如拇指、笑脸等表情符号副文本创造了可感的阅读情境,指引读者沿着新闻发布者提示的路径,完成对新闻内容的接受,尽可能地接近编者意图”[7]这些表情图像实质是可感知的非语言表达,具有表情语功能的辅助交际手段报纸媒体主动把这读者评论纳入到自身文本之中,正是基于某种现实的考量,一是对理性读者的期待,劝诫读者理性、平和的思考,这]是对线上讨论空间的构建;二是新闻接受的预设结果呈现,理性的评论是新闻微博理想的接受状况,报纸媒体主动揭示这种结果,尽可能避免读者的误读出现;三是有利于报业形象的塑造,单向传播的传媒体系已是明日黄花,亲和、便民和尊重读者的报业形象才能取得读者信任,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
■]注释:[1]刘兴亮. 微博的传播机制及未来发展思考[J].新闻与写作, 2010(3):32-34.[2]赵亿.互动·对话·争论——微博关系传播偏向的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3(12):210-213.[3]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26.[4]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M].蒋子华、张萍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259.[5]夏雨禾. 微博互动的结构与机制——基于对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4):60-69.[6]陶东风.文学理论与公共言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02.[7]姜云峰.报纸微博中的副文本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责编:姚少宝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