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传学问答题。.doc
6页简述莱昂假说的基本内容 答: 正常哺乳动物的体细胞中,两条 X 染色体中只有一条在遗传上有活性,另一条在 遗传上无活性 失活是随机的在同一哺乳动物的体细胞中,有些父源 X 染色体失活,有些为母 源失活 失活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失活一旦发生就稳定传递人类在胚胎发育 16 天时) 杂合体雌性在伴性基因的作用上是嵌合体(mosaic) 证据:玳瑁猫人类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简述果蝇的性别决定机制 答:其决定机制是遗传平衡理论 a.果蝇性别与 Y 染色体有无、数目无关,而是由 X 染色体的数目与常染色组数 A 的比 例决定当:X:A=1雌性X:A=0.5雄性 b. X:A 大于 1 的个体将发育成超雌性,小于 0.5 时发育成超雄性,介于两者则为中间 性(inter sex);并伴随着生活力、育性下降 结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都存在决定性别的基因,雄性基因主要位于常染色体和 Y 染色体上,雌性基因主要位于 X 染色体上,受精卵的性别发育方向取决于雌雄两类 基因系统力量的对比简述纯系学说的要点 答:纯系学说有以下几个要点: 1、自花授粉植物天然混杂群体,可以(选择)分离出许多纯系。
因此,在一个混杂群体 中选择是有效的 2、 纯系间的显著差异是稳定遗传的 3、在纯系内继续选择是无效的简述多基因假说的基本内容 答其基本被容有以下几个要点: 1、 数量性状是受许多效应微小的基因控制的 2、 基因的效应相等且可加; 3、 等位基因间无显影性关系; 4、 基因的作用受环境影响较大; 5、 微效多基因与质量性状的主基因一样,服从孟德尔的分离、重组等遗传规律简述杂种优势表现的特点 答: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杂种亲本间的遗传差异愈大,杂种优势愈明显; 2、 杂种亲本愈纯,后代杂种优势愈明显 3、 不同类性状的杂种优势程度不同; 4、 杂种优势的大小与环境条件的作用也有密切的关系造成染色体畸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简介染色体畸变的类型 答:造成染色体畸变的主要原因的是 1、内环境:细胞内的营养、温度、生理等异常的变化 2、外环境:物理诱变因素和化学药剂等 染色体畸变的类型是 1、 染色体结构畸变:又包括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 2、 染色体数目畸变:又包括整倍体、非整倍体什么是数量性状?什么是质量性状?两者的区别又如何? 答:数量性状:是指个体间能明确分组且可定性描述的性状,如种子形状的园与皱质量性状:是指个体间的表现呈连续变异、很难明确分组、需要用度量等方式来描述 的性状。
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的区别质量性状数量性状性状表现不连续变异连续变异遗传基础1 对或少数几对主效(major)基因控制受多基因(polygenes)控制、无明显 的主效基因环境作用不易受环境的影响,互作较简 单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并表现较复 杂的互作关系研究方法系谱分析法、概率论结合不能完全采用质量性状的研究方法, 而要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按各世代 群体的统计量及世代间关系进行研 究碱基替代包括哪两种类型?其主要的遗传学效应有哪些? 答:碱基替换(取代)的类型: 1、转换(transition):指 DNA 分子中一种嘌呤被另一种嘌呤取代,或一种嘧啶被另一种 嘧啶取代的方式 2、颠换(transversion):指 DNA 分子中的嘌呤碱基被嘧啶碱基替代,或嘧啶碱基被嘌呤 碱基取代的方式 其主要的遗传学效应包括: 1、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发生碱基取代后,使基因表达的产物发生改变的基因突 变 2、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 :某一碱基取代后也可能产生一种终止密码子,导致多 肽链合成不完全,使蛋白质失活或代谢紊乱,这类突变称为无义突变3、同义/沉默突变(same sense mutation) :碱基取代后产生的新密码可能仍然决定原来 的氨基酸,结果不会改变蛋白质一级结构中氨基酸的种类,这类突变称为同义突 变 4、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指一对或少数 几对相邻碱基的增加或减少,导致这 一位置以后的一系列密码发生移位错误的突变。
简介细菌进行遗传重组的主要途径 答:其主要途径有: 1、结合: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将遗传物质从供体(donor)转移到受体(receptor)的重组过程 2、转化:指某些细菌(或其它生物)能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介质中的 DNA 片段,并将 此外源 DNA 片段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中的过程 3、性导:带有 F΄因子的细菌在接合时,由 F΄因子所携带的外源 DNA 便转移到宿主细菌的 染色体上,这一过程称为性导 4、转导:噬菌体介导的细菌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称为转导遗传学三大定律是什么?其细胞基础又如何? 答:遗产学三大定律包括: A、遗传学分离定律: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互不干扰,保持相互独立,在配子形成时,各 自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去正常情况下,配子分离比为 1∶1,F2代基因型比是1∶2∶1, F2代表型比为 3∶1 其细胞学基础:① .各成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和受精时进行有规律的分离和组合,而控制相对性 状的的成对基因分别载荷在同源的两条染色体的对等位点上②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行为而分离和重组 或 1、同源染色体对在减数分裂后期 I 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两个二分体细胞中; 2、杂合体的性母细胞末期 I 产生两个不同的二分体细胞,分别再进行减数第二分裂, 每个杂种性母细胞产生含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四分体细胞各两个,其比例为 1:1 B、自由组合定律:又称“独立分配定律”,指独立遗传的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等位基 因)在世代传递过程中的遗传规律。
其细胞学基础: 1、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 2、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相互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自由 组合到配子中 C、连锁遗传定律:同一染色体上紧密靠近的基因总是相互联系在一起遗传,不进行独立 分配,它们的重组是染色体片段交换的结果 其细胞学基础是: 1、交换与交叉形成的关系:粗线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2、染色体交换理论:A、断裂-重接模型:该假说认为一对非姊妹染色体单体在交叉点断裂,在染色体分 开时,细胞学上可观察到它们在交叉点相连,交叉的数目和分布与遗传交换一致B、拷贝选择模型:由于两条同源染色体的所有染色粒非常紧密地平行排列在一起, 连接物质会从一条同源染色体新产生的染色粒转移到相邻的另一条同源染色体新产生的染 色粒,从而导致遗传物质的交换简述群体平衡定律的基本要点及平衡群体应该满足的条件 答:遗传平衡定律的要点 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若无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存在,群体的基因频率可代代保持不变 在任何一个大群体内,无论其基因频率如何,只要经过一代随机交配,一对常染色 体上的基因所构成的基因型频率就达到平衡状态,只要基因频率不发生变化,以后 每代经过随机交配,这种平衡状态始终保持不变。
在平衡状态下,子代基因型的频率可根据亲代基因频率按二项展开式计算,即基因 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为:D=p2,H=2pq,R=q2 平衡群体需符合的条件 是无限大的有性繁殖群体; 随机交配; 无突变、迁移、遗传漂变等作用; 无任何形式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简述细菌转化形成转化子时重组的特点 答:重组的特点如下: F΄因子以极高的比率转移它携带的基因;如同 F+高效转移 F 因子一样 F΄因子有极高的自然整合率,而且整合在一定的基因座位上,因有与细菌同源的染色体 区段,不同于 F 因子具有多个整合为点插入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什么?怎么样验证分离定律? 答: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彼此分 离,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地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去,每个配子中只含有一对基因中 的一个成员 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 测交法:利用具有隐性性状的亲本与 F1 进行测交,根据测交后代的比例可知被测个 体 的基因型其根据是 F1 会产生一定比例的不同配子; 自交法:利用 F2 自交产生 F3 株系,然后根据 F3 的性状表现,证实所设想的 F2 基因 型。
其根据是具有纯合基因型 F2 的 F3 后代不再分离,而具有杂合基因型 F2 的 F3 后 代仍会产生一定比例的分离; F1 花粉鉴定法:在验证分离规律是,还可应用 F1 花粉鉴定法,即利用一定的鉴定技 术坚定花粉中所带基因的类型(如玉米糯与非糯基因可采用稀碘液进行染色反应) 你怎样区别某一性状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 答:做正反交,如果出现正反交的杂交子代表现型相同,且性状中雌雄比例相同,则为常 染色体遗传如果出现正反的杂交子代表现型不相同,且性状中雌雄比例不相同,则 为伴性遗传怎样直接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请简要说明 答:DNA 作为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细菌的转化已使几十种细菌和放线菌成功的获得了遗传性状的定向转化,证明起转化 作用的是 DNA; 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 主要是由于 DNA 进入细胞才产生完整的噬菌体,所以 DNA 是 具有连续性的遗传物质 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繁殖说明在不含 DNA 的 TMV 中 RNA 就是遗传物质在两对基因决定统一性状的情况下,基因互作有哪些主要类型? 答: 互补作用:当独立遗传的两对基因同时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 状的发育;当任何一对是隐性,或两对均为隐性时,则表现另一种性状。
其 F2代性状 分离比为 9:7 积加作用:指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互作时,显性基因对数累积愈多,性状表现愈明显 的现象 F2代性状的分离比数是 9∶6∶1 重叠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显性基因对表型产生相同的影响,只要有一个显性 基因存在,性状就得以表现,各基因座均为隐性纯合子时,表现另一种性状的基因互 作方式F2代表型比例为 15∶1 上位作用:两对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的发育,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 现具有遮盖作用的基因互作类型 显性上位作用:当上位基因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不论下位基因的组合如何, 下位基因的作用都不能表现出来,只有当上位基因处于隐性纯合时,下位基因的作 用才能表现出来F2代表型比为:12∶3∶1 隐性上位作用:当上位基因处于隐性纯合状态时,下位基因的作用不能表现出来, 而当上位基因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下位基因的作用才能表现出来F2代表 型比为: 9 ∶ 3 ∶ 4 抑制作用:指一对基因本身不表现性状,但当其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却能够 使 另一对显性基因不能起作用的基因互作类型(表现为隐性性状) F2代表型比为13∶3简述遗传平衡定律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因素。
答:遗传平衡定律的主要内容: 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若无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存在,群体的基因频率可代 代保持不变 在任何一个大群体内,无论其基因频率如何,只要经过一代随机交配,一对常染色 体上的基因所构成的基因型频率就达到平衡状态,只要基因频率不发生变化,以后 每代经过随机交配,这种平衡状态始终保持不变 在平衡状态下,子代基因型的频率可根据亲代基因频率按二项展开式计算,即基因 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为:D=p2,H=2pq,R=q2 影响遗传平衡定律的因素:a)突变;b)选择;c)遗传漂流;d)迁移;e)非随机交配什么是 F 因子,它与 F’因子、Hfr 菌株的关系如何? 答:F 因子:决定细菌雄性的是染色体外的一个共价环状 DNA 分子 这三者的关系是: F’因子是细胞质因子Hfr 通过环出可以形成带有部分细菌染色体的 F’因子,而 F’因 子有可通过交换整合到细菌染色体的原来位置上,回复到原来的 Hfr 状态 在 F+ × F- 中,F 因子由供体进入 F-细胞,但供体染色体很少转移 在 Hfr×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