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高三高考历史复习提要教程.ppt
20页2009年高考历史复习提要,江西师大附中万维其 2009年4月,一、2008年与2007年江西历史试题相比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选择题取消了“题组”形式12个选择题,就考查了12个不同方面的内容,试题相对独立,使试题的涉及面更广泛,设问角度更加灵活 (二)是试题分配比例有所变化2008年中国古代史所占比重相对较高,有40分;中国近现代史比重相对较低,有24分;世界近现代史保持稳定,有36分 (三)是试题运用历史材料比较多,内容丰富多彩12个选择题有10个题运用了材料,其中有9个文字材料,一个图片材料;非选择题运用了4种不同形式的材料,有文字、表格、历史年表、历史地图这些材料均来自教材之外,阅读量加大,考查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试题呈现的历史情景新,设问的角度巧,思维的含量高,教育的功能强但是考查问题又与的考生所学知识有机相连,没有脱离教材知识四)是非选择题答案更为简洁非选择题的6问,虽然没有下不了手的问题,但是要完整分析准确概括又不容易,而且参考答案比往年的非选择题答案更为简洁,6问总共只有362个字,比2007年的要大为减少,说明对考生的分析概括的思维要求和文字表达能力要求较高。
(五)是非选择题都是依据材料设问,但是每一设问都没有象往年一样明确指出要根据哪一段材料来分析,而是要考生根据问题选择相关的材料来分析在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综合的试题设问的安排上出现了历史、地理交叉设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考生思维的能力要求 (六)是特别强调是对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时段特征的把握,强调对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掌握在选择题中,有部分题历史事件的时序性和时段特征成为解题的重要因素之一二、2008年全国各地的历史试卷分析,(一)是倡导制度创新全国文综(一)第37题,通过对比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和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让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如何推动社会进步的稍微变换了思考的角度,就给科举制度这一古老的话题增添了时代的元素 (二)是倡导社会改革北京文综卷以“学习历史·话说改革·展望未来”为主题,要求考生用现代的视角把握4个方面历史内容:王安石变法与民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近代教育改革,罗斯福新政与社会救济,世纪伟人邓小平广东卷和江苏卷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宁夏文综卷考查了彼得大帝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内容,山东文综卷考查了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 (三)是倡导民主共和全国文综卷(一)第16题考查了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对民主的追求,宁夏文综第42题考查了民主与革命的辩证关系,山东文综第34题考查了后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历程,江苏卷第24题通过对比拿破仑和华盛顿,加深了考生对君主制与共和制差异的理解。
此外,不少题目还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提醒学生要正确掌握民主的阶级性和时代性,如全国文综卷(二)第16题从反面揭露了西方国家标榜的“自由”、“民主”的虚伪,第22题指出民主体制的建立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四)是倡导理性爱国广东卷第27题通过呈现启蒙运动时期、鸦片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等不同历史时期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的变迁,倡导理性的爱国主义,既要反对西方人妖魔化中国,也要冷静地分析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这些试题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五)是倡导生态文明四川文综卷第39题提供了两则令人震惊的材料,一是匈奴时期水草肥美的统万城到了北宋末年已经成为了一片沙漠,二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频繁发生的沙尘暴的危害江苏卷第24题则从维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谈世界遗产保护的迫切性 (六)是倡导社会保障上海卷第17题考查了福利国家的概念以及德国的《疾病保障法》、美国的《社会保障法》等内容,分析了福利国家的意义和困境,倡导建立良性的社会保障体系重庆文综卷第37题考查了英国和美国进行社会福利改革的经验教训,北京文综卷第37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的社会救济内容,山东基本能力测试第45题考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容。
(七)是倡导民族团结全国文综卷(一)第39题提供了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详细材料,讴歌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江苏卷第10题考查了西藏自治区的历史,山东基本能力测试第57题考查了汉藏之间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八)是倡导和平与发展北京文综卷第22、23题考查了20世纪以来人类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和追求,江苏卷第22题考查了中国政府致力发展中日友好的努力,宁夏文综第43题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山东文综第35题肯定了联合国为世界和平所作的努力 (九)是倡导建立有效政府山东文综卷第13题提供了西方政府不堪福利开支重负的材料,隐含了建立有限政府的观念广东卷第30题源自《课程标准》中“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专题该专题对今天最大的启示并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而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我们到底需要全能政府还是有限政府抑或有效政府,这仍是一个考验人类智慧的大问题 (十)是倡导建立以追求公平和效率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北京文综卷第37题考查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论述,江苏卷第23题视野开阔,从中、苏、美、英4国的历史经验全面考查了19世纪、20世纪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纷争,广东卷第28题在价值观教育上也是一道好题,学生应该能够从中认识到社会主义的理想并不过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三、复习策略,(一)明确高考能力要求,加强主干知识的复习 高考一方面考查一些原生态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考查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即衍生态的知识没有可供迁移运用的原生态知识,衍生态知识也就不存在了原生态知识复习的依据就是课标和考纲,应注意将课标和考纲要求的陈述式,变成一个个设问式,利用教材对问题进行合理地整合取舍,形成主干知识体系,课本上非课标、考纲要求内容只作浏览或直接放弃,对主干知识体系要及时复习巩固随时注意用目录学习法梳理知识,充分利用教材后的大事年表 (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日益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这已成为高考拉分的主要方面,在明确高考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如何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1.参考近几年各地高考题,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提升审题能力,理解题目意图的能力,综合处理材料的能力,史论结合能力,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简洁有序的文字表达能力2.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重视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克服思维角度单一性、片面性,坚决避免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地利用课本原话答题要能够真正理解命题人的命题立意,再结合设问和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在充分审明设问的前提下作答就不会偏离命题立意这个中心。
要学会从材料组合中、从题干语中、从设问中把握命题立意要抓住问题中的核心词、关键词、条件限制词、分值来确定回答内容的主次、多少,寻找答题途径 3.提高理论认识能力重视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要把理论观点转化为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用以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理论也在不断创新阶级斗争理论、人类社会阶段划分理论被淡化,不再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而更多的是运用文明史观重新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重新认识历史;从世界的整体化趋势视角出发的整体史观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有机地融入文明的演进之中是高考命题的趋势 4.加强行文答案规范性的训练 答案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面全”指所回答问题角度齐全明显角度较易确定,碰到隐含角度时要根据平时分析问题的思路发散思维来确定;“点齐”指所回答问题的要点齐全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到2个要点,以免失分;“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史论结合,避免文学化语言 (三)关注现实问题,重视归纳历年高考考查的基本都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教材主干知识,但也不回避现实问题。
如民族主义的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祖国统一和台湾问题、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民主政治与依法治国、科学发展观、中美关系、三农问题等等四)处理好5个关系 1、正确处理课文正文部分和阅读部分的关系 趋向:试题经常把阅读部分纳入命题视野 2、正确处理课本基础知识和社会现实问题的关系 趋向:命题往往以周年或次周年热点问题为载体 3、正确处理现行课本体系与新课程标准的关系 趋向:增加对中学创新思维教育的考查力度 4、正确处理学科内容与跨学科知识的关系 趋向:试题情景载体形式日益丰富多彩近年来, 5、正确处理试题答案的限定性和开放性的关系 趋向:试题中反映研究性学习成果呈增加趋势注意与现实联系的社会问题的分类 A、世界性、人类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如何正确认识民族主义) B、当前我国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或关注的问题 C、与现实联系密切的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从中吸取经验、借鉴的问题 D、运用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知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五)强化专题复习的方法,专题复习的关键是如何整合专题 第一,专题的构建不能贪大,要实不能空,问题就是专题,关键是找主线,找主线时要有新的观念。
如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竟相改革的时代潮流,为不同派别思想家提供了纵横捭阖、游说讲学的广阔舞台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冲出狭隘宗族纽带的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文化觉醒和百家争鸣造就了一批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在中国古代矗立起一座高大的思想文化丰碑在秦汉大一统国家奠立和中央集权加强的背景下,儒家学说因顺应、维护社会新秩序需要而取得“独尊”的思想统治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汉唐时期佛教东来和本土道教相继兴盛,既与儒学对峙,提出挑战,又与儒学互补,注入新的文化成分以儒学为主、三教合流的趋势,促进了理学在宋代的形成和发展明代的王守仁进而强调内心“良知”的发掘,形成了儒学发展史上继宋代之后又一次重大变革明中后期新经济因素萌发与明王朝的崩溃,孕育了批判君主专制、抨击纲常伦理、倡导经世致用、要求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潮,开启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科技成就,到晚明时期更与国计民生相结合,显现出不少令人回味的亮点第二,构建专题时视野要开阔 如历史学科中工业化专题可从几个方面进行整合。
①19世纪早期到20世纪实期,美国工业化的特点和工业化进程是怎样的 ②美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的条件是什么? ③日本德国工业化特点是怎样的 ④苏联工业化道路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⑤苏联工业化道路对苏联,对中国工业化建设有何影响 ⑥中国在建国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基础是什么?八大工业建设方针是什么 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工业化建设上为什么能摆脱苏联的影响第三,构建专题时努力寻找学科间知识的链接点与渗透点 如中国古代区域经济与经济重心南移关于区域经济司马迁将全国经济划了几个区域,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广,经济实力强(山东、山西与现在概念不同以山与山为界,包括河南、山东、河北以及苏北、皖北、晋南、比如秦时的关中地区)江南地区地势复杂,不利于发展,西汉时经济落后,后来才日益开发,龙门石碣一线以北(山东、山西以北)气候寒冷是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业区,以长城为界分塞内、塞外,经济实力十分有限,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经济区域己呈现出多样性,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两晋时内乱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为主战场,中原人南迁(永嘉之乱后的人口流动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高潮,安史之乱第二次人口大迁移,靖康之乱第三次人口大迁移,经济重心日益南称,此外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居住地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降水线重合,每当寒冷期到来,就威胁北京牧民生存,从而进攻中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