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关中年.docx
6页多姿多彩关中年 在关中平原扶风县,过年的习俗有周、秦、汉代所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的厚重之感关中人说: “年年有个腊月二十三,打发灶君上青天因此,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祭灶也就成了关中百姓亘古不变的小年祭灶这天,各村寨中的女人都要起个大早扫东扫西,熨烫浆洗,过了正午就得开始准备灶干粮富裕的家庭还要杀年猪,杀年猪,还有一层意思更重要——给年满12岁的儿子女儿“拾身”儿女一出生爹娘就把他(她)拴在神灵跟前了,12岁之前的安全由神灵佑护12岁一过能抵御灾祸就得从神灵那里把身子拾回来,杀口年猪在神灵面前献一献还了愿,孩子的身心才属于自己如果家里杀不起猪,借别人的年猪献献也就作罢年猪可以借,灶干粮却是不能借的,再穷的家庭也得烙几个灶干粮烙灶干粮主要是给上天庭的灶王爷饯行,让他上天庭后给玉皇大帝汇报工作时多说人间的好玄幻式的礼仪不知源于何时,但欢送灶王爷的气氛一定要热烈欢快热烈欢快的气氛从一帮身强体壮的小伙手中迸出来,他们将鼓槌抡得风圆;把铜钹拍得震天,一曲秦王扫六合敲得惊天动地,与其说是欢送灶王爷上路,还不如说是宣泄心中的喜悦和亢奋。
门外是震天动地的锣鼓声,门内是老妪的祈祷声她们跪在灶王爷的神龛前一声声念叨: “灶君灶君你走好,带上干粮和元宝(焚烧的纸钱),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老妪们一边祈祷,一边将上年除夕贴的灶王像揭下来伴着香表焚烧焚烧的当口要从13块灶干粮上每块掐下一些扔进纸灰里13块灶干粮意味着来年12个月风调雨顺,剩下一块是灶王爷上天庭的口粮,灶王爷饱着肚子到天庭定会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重返人间后就能带来吉祥,这种天人合一的神道意识,充分反映了草根阶层的美好愿望草根阶层的神道意识起源于何时,说法不一,可当你走进关中平原的庙宇,总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庙堂上不仅供奉着太上老君,同时还供奉着释迦牟尼一位是道教鼻祖,一位是佛教先师,同时出现在巾国庙堂上接受百姓香火,足以说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本土的道教和外来佛教的融合,创造了一个教派林立却不纷争的和平局面佛和道的融合升华才产生了符合百姓口吻的神灵意识神灵意识促使平常百姓家中供奉灶君、土地、财神、仓神、井神灶君是诸神之首,祭灶这天送别灶君,其他神灵也都跟着返回天庭诸神返回天庭后,除夕那天再回到人间因此,除夕这天,人们要贴对联放鞭炮欢迎他们欢迎的时辰大约在午时,贴好一副对联,放过一挂鞭炮,诸神便各归各位。
诸神归位后,家家户户才到墓地去请祖宗请祖宗要端一只盘,盘里放着香蜡、纸表,据说,把这些东西焚烧于坟头,祖宗才能回家中过年因此,初一到十五这段时间墓地里见不到祭奠的人除夕之前的这几日是最忙的时间男人要跑东跑西采购东西,女人便留在家里扫社(大扫除)、蒸年馍蒸年馍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但蒸年馍也是一种文化,关中的女人常常把年末岁首的蒸年馍视为一种文化乐趣享受头天晚上就把面发好,十几斤不少,几十斤不多蒸好的年馍除了待客,一家人要吃到正月十五到了正月十五,又得重新蒸馍,但已不叫年馍,而叫灶花子馍了关中是盛产冬小麦的地方,冬小麦做面蒸馍是面食里的极品,一个农家女人如果不会蒸馍是要被人笑话的于是,一些年轻媳妇过了腊月二十三便忙不迭地帮助别人蒸馍;说是帮助别人,其实是学习别人的蒸馍经验,一些蒸馍高手家庭便成了“群星荟萃”的场所关中蒸馍待客的馍小似鸡蛋,一口一个;送礼的馍大如蛋糕,一人一顿吃不完关中媳妇年关蒸的馍有二龙戏珠馍、孔雀开屏馍、兔儿点灯馍、金猴闹春馍、羔羊跪乳馍关中的媳妇蒸年馍是个过程,重要的是她们很享受这个过程在年关,这个蒸馍的场所,就是她们纵情说笑的好时节、好地方蒸好馍,割好肉,炒好臊子,熨好布,就等过年了。
过年最惬意的是除夕,关中的除夕夜与其他地方不同,其他地方吃饺子、汤圆什么的,关中人煮一大锅肉,一家人围在一起享受吃过团圆肉,子夜时分还要吃迎春面真正的迎春面是初一早晨的臊子面,讲究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吃过早晨的臊子面,族里未出五服的家庭要互相拜年,一般是晚辈给长辈叩头,长辈要拿出准备好的压岁钱亦或核桃、红枣作为回赠村落里如果有宗祠,全族人就到宗祠祭祖从初二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四,是串亲戚的时间,到了正月十五的晚上就得把请回家中的祖宗送回坟地送祖宗要打灯笼,给他们照亮,因此才有了正月十无晚上给墓地挂灯笼的习俗关中平原以西安为界,西安以东称东府,西安以西称西府西府是周、秦的发祥地,传统文化尤其浓厚西府的眉县、扶风、岐山三县交界处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俚语: “罗局社火小寨花,要听锣鼓上姜家罗局属岐山县,一个村庄分东、西两街东、西两街素来不和,一到正月,这种不和就变成文化打擂从正月初一开始,两街都打锣鼓东街从东往西打,两街从西往东敲,敲到两街接界的地方谁也不给谁让道,当面锣、对面鼓地敲上一天,最后放出狠话: “斗社火罗局的社火是典型的人抬肩扛式,一到斗社火的日子,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人手还显不够,便把嫁出去的女儿以及女婿、女婿的亲戚请来助阵。
斗社火那天,东街的社火可去西街游,西街的社火也上东街演,哪一家界面上观看的人多,就说明哪一家斗赢了,斗赢了这方要拉观众去家里吃饭因此,罗局两街斗社火,受益的是邻近村落小寨、北营、陈马、姜家的人,看了一天社火还能混顿饭罗局的社火装得古朴,装得绚丽,装得高雅,历史上的各种典故几乎都有一桩“白蛇出山”有两层楼房那么高,十几个小伙子在下面抬也得不停地换班,因此就有了“罗局愣娃抬社火”的说法小寨属扶风县,与罗局连畔种地罗局人斗完社火就上小寨看焰火元宵节那晚小寨的制花高手叫车车,是个勤奋好学的人,腊月未到他就跑东跑西采购配料,配料采购回来就指导全村的灵男巧妇制作车车能制作上千种纸花,最著名的是二龙喷火、公鸡打鸣、猴子抬轿;一到正月十五晚上,那些纸花束、焰火架能装半里街一声锣响,焰火开始释放,装在头里的“公鸡”打起鸣来, “公鸡”一叫嘴里吐出一颗火球,火球直冲“猴子”抬的那乘轿子而去,轿子上的引信点燃抬轿的四只猴子,猴子也就喷出火来点燃周围的纸花于是,半里长的纸花阵互相点燃,互相推动,秩序升然地先后起火: “劈里啪啦一啾呜一嗤嗖”,响声震天动地,将整个天空映得通红压轴的戏还在后头——漫火将两条龙点燃燃后,将口喷出几个“嫦娥”,嫦娥们舞姿舒[来自WwW.lw5u.Com]袖飞上天宫,飞上广寒官……这种精巧的设计、美好的想象,是对焰火文化的发扬光大。
看过罗局的社火,小寨的花,正月十六才去姜家听锣鼓姜家的锣鼓打疯、敲得猛,据说是姜太公讨伐殷纣王时演练出来的,姜家人自称是姜太公的后代,继承的是姜太公的传统姜家人正月十六打锣鼓要上太公庙进香从村落到太公庙有几里长的路,一路上锣鼓喧天还要放炮[来自wwW.lw5U.com]锣声、鼓声、铳炮声把整个关中大地都惊醒了,惊醒的关中大地又将走进一个全新的春天……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