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和分支.doc
3页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和分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十五络脉 手太阴络脉 手少阴络脉 手厥阴络脉 手太阳络脉 手阳明络脉 手少阳络脉 足太阳络脉 足少阳络脉 足阳明络脉 足太阴络脉 足少阴络脉 足厥阴络脉 任脉之络 督脉之络 脾之大络 目 录1分类2别络3循行分布规律4文献论述5浮络6孙络1分类人体内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周身,无处不至包括别络、浮络、孙络3 类2别络别络是较大的分支,共有 15 条,由手足三阴三阳经在腕踝关节上下各分出一支络脉,加上躯干部任脉之络、督脉之络及脾之大络所组成,故又称十五别络、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分出的络脉和任脉、督脉、脾之大络的络脉都由络穴分支,故均以络穴命名,具体是: 手太阴络脉曰列缺,足太阴络脉曰公孙; 手少阴络脉曰通里,足少阴络脉曰大钟; 手厥阴络脉曰内关,足厥阴络脉曰蠡沟; 手太阳络脉曰支正,足太阳络脉曰飞扬; 手阳明络脉曰偏历,足阳明络脉曰丰隆; 手少阳络脉曰外关,足少阳络脉曰光明。
任脉之络曰鸠尾, 督脉之络曰长强, 脾之大络曰大包3循行分布规律十五络脉的循行分布是有规律的: 十二经脉(十二正经)的络脉从本经络穴别出后,均走向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走于阳经,阳经别走于阴经 任脉的别络散布于腹部而下行; 督脉的别络散布于腰背部而上行; 脾之大络别出后散布于侧面胁肋部 十五络脉具有沟通表里经脉之间的联系,统率浮络、孙络,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的作用4文献论述《灵枢·刺节真邪》:“此必有横络或指较小的络脉意为:络脉也称横络 《针经指南》:“络有一十五,有横络三百余,有丝络一万八千,有孙络不知其纪 《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意指经脉的位置较深,而从经脉横行别出位置较浅的分支则称为络脉5浮络浮络是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分支在全身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它分布在皮肤表面其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6孙络从别络分出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它的作用同浮络一样输布气血,濡养全身孙)络脉 365 条,“天人相应”推演的结果《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人体十二条经脉,365 条(孙)络,它们的血气都向上注于面部而行走于孔窍。
这 365 条孙络是怎么计算来的呢?是“天人相应”推演的结果,即以应一年之日数 365 天推演而来,并非实际解剖而得来《内经》多篇中论述“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体则有 365 腧穴、络脉、溪谷、骨节与之相应数目的记载,如《素问·六节藏象论》“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地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调经论》:“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气穴论》:“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孙络三百六十五会穴,亦以应一岁……溪谷三百六十五会穴,亦应一岁《气府论》:“脉气所发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及《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明络脉之法·络脉论》说道:“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自内而生出者,愈多则愈细小此孙络非 365 条,而是不计其数,似现代解剖之毛细血管,按此理推算,当过亿矣。
按照当时的医学发展情况,不可能是解剖而得,也是推演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