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配置视角下的北朝佛教经济及其制度分析.doc
8页资源配置视角下的北朝佛教经济及其制度分析摘要:北朝时期寺院经济迅速扩张无论是对于土地、劳动力人 口以及各种浮财等资源的获取,抑或是各种生产经营活动,都体现 出北朝寺院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尽管受制于种种制度规则的约束, 北朝佛教寺院在经济资源配置方面还是显示了其积极自主的特点 而王权国家对寺院经济有着强大的干预能力,两次废佛对北朝寺院 经济资源的配置状况造成了一定破坏和打击,影响了寺院经济的发 展路径关键词:资源配置;北朝;佛教经济;制度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获得了较大发展,寺院经济也随之呈现岀扩 张的局面关于这一吋期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情况,学界多有考论, 此不赘述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而言,经济资源在其过程中有着重要 的意义,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寺院经济亦不例外本文主要立足 于经济资源配置的角度,就北朝寺院经济及其与国家的关系予以讨 论,以期能对北朝社会经济尤其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有更深的认 识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势头强劲,北朝的寺院经济也随之兴盛起来 早在十六国时期,佛教就已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百姓“多奉佛,皆 营造寺庙,相竟出家”而在凉州,自张轨之后,“世信佛教”,“村 坞相属,多有塔寺北朝之时,佛教经济继续发展,寺院对于经 济资源的占有亦是不断膨胀。
土地是农业社会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传统经济形态依赖的基本 物质条件寺院除去建寺造庙寺院本身空间需要土地外,重要的是 超出寺院存在空间而占有的大量土地,并以此作为寺院经济田产的 基木载体北朝社会的佞佛之风,使得寺院很容易获得大量田地《唐文续拾》所录石刻碑文专门记载了北魏一座寺院庄园的四至, 充分说明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寺院私有田产在国家赏赐之外,各阶层的捐施数量也颇为庞大据西魏大统三年(537)《造中兴寺石像》碑文记载,中兴寺仅从布施一项就得到多 达两百八十四亩土地在所占土地上,寺院进行各种生产,并形成 规模庞大的寺庄,园、林、山、池,尽在其中加之多种经营方式, 使得寺院获利丰厚,经济实力渐趋膨胀,这就更加刺激了寺院对于 土地的占有劳动力人口是传统社会中另一重要经济资源,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则显得尤为突出由于长期的战乱,造成人口的大量迁徙流散,辗 转死亡,加之疾疫流行,使得北方人口锐减因此,劳动力成为制 约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而也成为国家、豪族及官僚等统治 集团竞相争夺的对象在佛教推崇的北朝,寺院作为特殊的经济实 体,凭借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宗教信仰的背景,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 扮演了重要角色。
孝文帝太和元年(447)时,京师平城寺庙“新 旧且百所,僧尼二千余人,四方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僧尼七万七 千二百五十八人”迁都之后,佛法更盛这只是国家正式法令的 记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其实际的度僧人数肯定 远远超出这一数目此外,佛寺还有大量下层僧侣以及依附与寺院从事各种劳作的各种 “寺户”作为劳动力资源,“僧祗户”、“佛图户”已经是当时寺院 经济重要的财富来源之一,其对寺院经济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因 此,从劳动人口资源的视角来看,在南北朝人力资源相对稀却的状 况下,寺院经济却占有如此数量庞大的人力资本,并由道人统、都 维那等机构管理寺院僧尼,足以说明其经济实力的雄厚和对整个国 家经济的重要影响除去土地和人力资源,寺院所获各种浮财,数量也相当庞大在国 家赏蜴外,社会各阶层捐施的数量也很巨大,王侯贵臣,庶士豪家, 倾其府藏,皆舎资财,小至金属财货,棉绢丝絮,大至山川林泽, 风景名胜可以说,寺院通过多种方式的经营和多渠道的来源,在 物质资财方面也积累丰厚,加之对于劳动力人口和土地的大量占 有,寺院经济的势力在北朝一直很强大,其在国家经济资源配置的 板块上居于特殊的位置北朝佛教寺院经济之所以有如此庞大的实力,在于其多渠道、多途 径地占有经济资源并进行多种方式的生产经营,积极参与各种经济 活动。
北朝国家对佛教的推崇,使寺院获得大量赏赐四魏文帝在京师立 大兴寺,“又于昆池之南,置中兴寺庄,池之内外,稻田百顷,并 以给之,梨枣杂果,望若云合”国家的恩赐,有时是很随意的, 其数目也不等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给了寺院扩张其势力的空间, 使其在享受国家惠泽的同时,又将触角延伸至法外之域对于寺院 各种财物的赏赐则就无所不有,此不赘述社会各阶层的捐布施舍佛教的广布流播,在社会的影响逐渐深远, 使得社会各阶层在信仰佛教寄托心灵慰籍的的同时,也愿意为寺院 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们或立庙造像,或舎宅施皿,成为寺院经济又 一主要来源国家官僚阶层中很多人都向寺院布施,洛阳正始寺,“百官等所立也”,白官施钱“各有差,少者不减五千已下”宣武 帝时,城阳王长寿之子鸾为定州刺史,“爱乐佛道,缮起佛寺,劝 率百姓,大为土木之劳”据《河北石征》卷一《北齐标异乡义慈 惠石柱颂题名》所载,北齐幽州范阳郡范阳县严氏家族曾向寺院大 施土地,且“悉是严氏世业课田”而下层的贫苦民众为了逃避国 家的租调徭役,不但假称入道,身进佛门,而且纷纷把自己的土地 投献于寺院,以期获得“规免租役”的特权这一时期的各种施舍, 使寺院聚敛巨额的财富,各寺院建筑富丽堂皇。
佛教寺院的购买以及强夺侵占一方面,寺院通过多种经营方式, 利用积累的大量财富来购买田产据发现的《石窟寺本末》记载, 今巩县石理寺所在地,在北魏孝文帝重修三寺吋“买寺田二十顷” 另一方面,寺院借助其合法的身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强势地位,对 处于弱势位置的民众进行强夺,将民田占为寺有财产此外,对于前代寺产的继承也是寺院经济资源获取的重要途径之 一如《安阳县志•金石录》卷7《宝山寺地界记》记载:“大魏武 定四年:敕赐宝山寺常住口药石山等地土,东至石门,西至林虑县 界分水岭,南至西善应林河,北至水峪口河道;大齐天宝元年:敕 赐本寺白药石山壹座,四至依前……”虽然宝山寺其土地四至前 后并无太大变化,但能够一直保证其基本的田产,并得到朝廷的认 可,亦是相当不易这也反映出寺院有相当田产是来自于前代的地 产继承,从而保证了寺院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也为其经济实力的进 一步扩张奠定了基础从上所述我们可知,在北朝吋期国家经济资源配置中,寺院经济占 据着特殊的位置,其庞大的经济实力对于北朝社会有着重要的影 响首先,就佛教寺院经济资源的配置与北朝国家的关系而论,北朝时 期,佛教得到统治集团的推崇,借此寺院无论从国家方面,抑或是 社会各阶层手里,都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就此而言,可以说寺院经 济是在国家统治者的管理下发展起来非制度化”的各种赏赐、 捐施,使得北朝国家不可能以制度化的手段方式对寺院经济的扩张 予以有效的管理因此,就国家制度的监督和管理角度而言,北朝 寺院经济的发展所受到的规束相对较弱,而这也正好促进了北朝时 期寺院经济实力的迅速膨胀其次,就与北朝国家经济制度的关系而言,佛教寺院经济处于均田 制的制度管理之外南北朝时期是人力相对于土地更加稀却的资 源北魏前期,国家以“计口授田”的方式将土地授给民众进行生 产,发展农业,保证国家经济的需耍迁都之后,魏孝文帝改革, 推行了均II]制可以说这一制度是在考虑了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情 况下,为保证人力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充分结合和利用而推行的但 是在北魏均田制度建构过程中,还未能顾及到寺院经济的因素,其 后东魏、北齐的均田制也都未能涉及寺院经济及关于僧尼授田的事 务,这使得北朝寺院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尤其是土地资源不像唐 代均m制对于僧尼授m进行数目的限定,较少受制于国家经济制度 的约束和干预因此,北朝时期均田制这种国家经济制度的创立, 对寺院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至少在经济环境方面 为其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加之国家对于寺院经济的发展缺乏制 度方面的约束,使得佛教寺院在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和途径上更具 多样化再次,虽然佛教在北朝获得了巨大发展,且得到统治者的推崇,但 在意识形态领域佛教并不占主导地位对于北朝国家而言,其也有 自身的利益,并会使用强制力来实现自身利益按照新制度经济学 的看法,国家“可视为在暴力潜能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借 助于国家政权的权威和强大组织力,北朝政权运用其暴力潜能对佛 教势力进行了干预,这即是北朝两次佛教法难北魏太武帝废佛,“长安僧徒,一时歼灭自余征镇,预闻诏书,亡匿得免者十一二”; 北周武帝废佛,“关陇佛法,诛除略尽”,寺院财产分散荡尽,大量 人口复归编户这两次对佛教的打击行为,虽然各有不同缘由,但都与寺院经济势 力的扩张有着密切联系北魏太武帝废佛,是处在均□□制制度创新 的历史端口上这种背景之下的太武废佛,虽然并未直观地表明其 废佛的经济目的,但其在行为实践上开创了废佛的先河,体现岀国 家强制干预经济资源配置的能力而周武帝宇文邕求兵于僧众、取 土于寺院的废佛之举,是均田制“土不旷功,民罔游力”经济思想 主导下的一次实践两次废佛行为,充分体现出国家强大的干预能 力,破坏了寺院既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影响了寺院经济的发展路径。
总之,北朝佛教寺院无论是对土地、劳动人口以及各种浮财等资源 的获取,抑或是多种生产经营活动,都体现出北朝寺院经济发展的 多样性尽管受制于种种制度规则的规束,北朝佛教寺院在经济资 源配置方面还是显示了其积极自主的特点北朝两次废佛,对寺院 经济资源的配置状况造成了一定破坏和打击,影响了寺院经济的发 展路径参考文献:1、 晋书[m] •中华书局,1974.2、 魏书[m]・中华书局,1974.3、 全唐文(第5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三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 续高僧传(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册)[m].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岀 版部,1990.6、 杨衙之,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7、 北史[m]・中华书局,1974.8、 高敏•清《石窟寺本末》手写本的史料价值试探[j]・中原文物,1988( 1).9、 齣 群,刘小平•经济环境与均田制的变化[j] •西北师大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3(3).10、 (美)道格拉斯・C •诺思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 与变迁[m]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1、 隋书[m] •中华书局,1973.12、 广弘明集(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2册)[m]・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 出版部,1990.*本文系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 1011-llo。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