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4000字左右——浅谈陕北民歌传承危机.doc
3页浅谈陕北民歌传承危机摘要:陕北民歌是黄土地文化的特色和精粹然而,发展到现在的陕北民歌出现了传承危机,通过对民歌的内容产生原因发展历史等方面的分析,分析原因最后从几方面论述传承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得出结论,只要应对得当,民歌的前景依然光明关键词:陕北民歌 传承危机 原因 前景正文: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陕北民歌有她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这种既通俗又亮丽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坛圣殿之上,用小调小曲宣泄黄钟大吕之势 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然而,陕北民歌发展至今已出现了断层和失落,甚至存在着社会文化生活中逐渐消失的可能:那些老的民间艺人、民歌手们逐渐老去,好多已不在人世;年轻一代所处的时代,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生活经历等等与陕北民歌产生和流行时的背景有了质的变化,除了少数流行的陕北民歌经典名曲之外热衷于影视名曲、校园歌曲,而不再对陕北民歌情有独钟。
原因在哪里?为什么灿烂辉煌的陕北民歌遭到了如此冷遇?我想这是众多陕北人及广大陕北民歌爱好者都想知道的从陕北名歌历史渊源来看:陕北民歌流传于榆林的山坡、沟洼、田野、村落,是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随着陕北人民的劳动生活和陕北的历史以及民俗活动而诞生,并留传至今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依照自己的生活与习俗,在耕地、赶脚、放牧、喝酒、过节、盖房、祝寿、婚丧嫁娶、庙会等生活场景里,触物生情,即兴编唱出来的,逐步形成了高亢、豪放、粗犷、悠扬的风格,寄口头传唱而流行,靠集体编创而繁盛,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历史沿革和社会变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国各地区人民生活方式,内容渐趋一致,人们感兴趣的陕北地域特色许多逐渐消失,民歌内容不再吸引人同时,生活的平淡安逸是民歌少了强烈的感情,感染力不够从陕北民歌的内容来看: 陕北民歌内容十分丰富,总结一下,传统陕北民歌的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反映劳动人民在旧时代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遭剥削的苦难生活与悲惨命运;二是控诉封建礼教、买卖婚姻的罪行;三是歌唱男女忠贞爱情;四是表达劳动人民理想、愿望与追求;五是诅咒地主和坏人陕北人平时最爱唱的民歌是情歌。
在 8000 首陕北民歌中 80%与这个内容有关的作品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几乎全是这个内容因此,信天游又被说成是“爱的海洋”然而,旧社会过去了,那些反映封建压迫的民歌再也引不起现代人的共鸣,只能当历史遗产供少数人研究了情歌亦如此,现在婚姻自自主,表达方式多样化,人们很少能想起用民歌抒发心意情歌数量迅速下降,民歌出现断层从形式上看:陕北民歌形式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揽工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榆林小曲、陕北套曲等,以小调和信天游为主但大部分形式不为人知,包括大部分陕西人,广为流传的歌基本都是信天游对形式的限定造成很多想学民歌的人望而祛步相比起来,现代流行通俗歌曲无固定形式,创造随意,曲调多变,就显得更容易接近了从现代社会来看:社会各方面飞快发展,娱乐业异军突起,娱乐方式日趋增多,电视电影电脑发展的同时通俗歌曲发展迅猛人们欣赏情趣多元的今天,传统意义上的陕北民歌内容古老,传播方式落后,于是被人冷落,处境尴尬这不可避免地暴露出陕北民歌的历史局限性与陈旧感陕北民歌的本质是乡土性、集体性、口头性,但目前,陕北民歌的这些本质都在现代社会中遭受着挑战电视、广播、网络的普及了原生态民歌的衰亡。
①也许有人会说,近年来,陕北民歌近年来在一些比赛场合经常出现,哪有你说的那些传承危机呢?这的确是一个误区新生代的年轻歌手缺乏老一辈歌手的鲜明个性和乡土气息,不少歌手只会唱几首歌,没有深入到生活中去学习、积累,不注意“味道”的把握和“小音”和处理原榆林市民间艺术团团长李静则认为,一些歌手觉得曲调里有陕北民歌的元素就可以称为陕北民歌,实际上这是对陕北民歌的本质认识不清所以可以说,舞台上很多民歌都只有民歌的外衣,而不具有本质所以说,陕北民歌的传承危机不但存在,而且严重,亟待解决首先,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应该看到.陕北民歌面临的困境有其时代的必然和共性陕北民歌的持续生存须在努力保持其原始音乐品质、不破坏传统和特色的基础上,以满足和丰富当代人的审美要求为前提,探索与现代文化的交流.以融入现代生活唤起本区域民众肯定陕北民歌的文化价值,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自觉性是很重要的其次,培养新一辈歌唱家陕北民歌的传承主体不仅有业余的,也有职业的,曾经的生存境况天生优势以及性格、爱好、努力程度、传承类型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并影响着他们对民歌本体的传承现在老一辈的歌唱家渐渐消亡,年轻一辈虽然阅历等不如老辈,但好在有时间供他们学习、体验,且学习渠道的多样化、歌曲传播的方式多样化为他们提供了优于先辈的条件。
然后,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即改正陕北民歌自身的缺陷陕北民歌研究会副会长艾邵青认为,如今融入时代气息的新民歌太少时下在一定的演唱场合能听到的多是听熟了的民歌,鲜少听到新民歌传统陕北民歌的陈词旧调很难引起人们的欣赏欲望与兴趣传统的陕北民歌亟待革新然而,必须牢记,陕北民歌的持续生存须在努力保持其原始音乐品质、不破坏传统和特色的基础上但总的来说,新时代带给陕北民歌的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正确应对挑战根据现代社会积极做出革新,相信陕北民歌会有一个更辉煌的未来!参考文献:期刊(J)高晓鹏 《陕北民歌的传承危机》 音乐天地 2009年10期胡有笋 《陕北民歌的现状与问题》 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9年1期王红妮 《陕北民歌传承人的论述》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2008年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