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沔城文化.doc
8页浅谈沔城文化摘要:大二下学期的课外实践活动去湖北仙桃的沔城,为了更好的了解沔城文化,特意查了些资料,先,我必须要了解的就是沔城是什么,怎么由来的、地理位置、文化特色是什么等等,在了解一系列的问题 之后,接下来就只有亲身去了解和感受了,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我 才能获得第一手调查资料为此,我必须要深入民户通过询问和问答 的形式找到我想要的东西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出发了沔城印象:通过资料,让我知道了这样的一个沔城:沔城即沔阳城的简称地处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之长江、汉水交汇的冲积三角洲, 沔城,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城,从南北朝西魏至建国初期, —直是郡、道、府、州、县的治地,为昔日沔阳政治、经济、文化的 中枢,是仙桃市的“母亲城”,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沔城从西魏起先后16次设郡(府、路、州)治所城池屡建屡毁沔城素有“四十八古井、四十八牌坊、四十八石桥、四十八寺庙”之称和闻名遐迩UIUIU!的“沔阳八景”,以及唐贞观年间兴建的七里三分环形城城垣和古城池 明初建沔阳蟹形州城,周长3800多米清代重修民国27年(1938 年)被日军飞机炸毁沔阳古城遗址上文化丰富,地面尚存明清石刻、孔子石雕像、陈友谅故居以及数座古庙;地下有隋唐至明清的铜器、 陶瓷器等。
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浓郁沔城是这样具有如此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更加让我为之痴迷, 我已经深深喜欢上这个宁静般的小镇当让,吸引我的不止是这些, 更让我着迷的是它被称之为”回族镇“,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正是 带着这样的一个疑问,我此次来的目的就很明确了,我想知道湖北怎 么会隐藏着这么一个如此吸引人的回族镇,这些回族人民又是怎么在 这里定居的呢,一系列的问题让我迫不及待的想解开它的面纱,一眼 看清楚这个神奇而又充满多教文化气息的回族小镇,这就是它给我留 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族镇的来历:为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回族镇,通过一些资料显示!Ai从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统计数据,湖北回族人口为77625人,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0.9 ;湖北回族分布很广泛,全省 81个市县均有回族居住回族先民最早进入湖北当在五代十国时期据钱易《南部新书》记载,五代十国时平南王之江陵已有穆斯林“寄住回回最早进入湖 北,是在宋元交替之际的襄阳之战期间公元1267-1273年间,元 世祖忽必烈先后调集数十万大军围攻襄阳回回最早在湖北定居下来,当始于元代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湖北州郡悉为蒙古大军攻占,一些回回上层人士陆续被派往湖北充任各级地方官员。
明代,各地回回的大量迁入及本地原有回回的发展,当是湖北回族的形成时期明初,由于军事调遣和出仕等原因,山西、河北、山 东等地回族将领相继调往湖北各地此上种种表明大多是由于军事调遣,而长期定居下来的明朝中叶,随着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汉口镇逐渐兴起,并发展成为全国重 要城镇,江浙一带回回由南京沿江而上,陕西等地回回循汉江而下, 汇集汉口,经商贸易明初定居武昌的回回,是时因出、经商、担任 教职和人口自然增长原因,相继迁往嘉鱼、蒲圻、仙桃、洪湖、荆州、 襄阳等地,使湖北回族的居住范围较前扩大明末征战频繁,自然灾害严重,陕西、甘肃、河南等地回族大量流入湖北大约在明天启、崇祯年间,西安附近之魏姓、马姓、杨姓 回族先后迁到陕、鄂两省交界的湖北境内,在陨西县的老水泉、西川、 湖北口等地定居下来河南与湖北两省毗邻县份的回族流入襄阳,陨 阳两府所属州县者更为数不少至此,目前湖北回族的武汉、荆州及!1!沔阳、襄阳和陨阳四大较集中的居住区格局已基本形成清代是湖北回族的发展时期,首先,就外省回族迁入来看,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西安清真寺掌教马岱山之子马仲所“贩毛蓝布贸 易湖广民国期间,除抗日战争时期江苏、浙江、河南、安徽、山东等地 有一批回族流入武汉、襄樊、老河口等地外,湖北回族人口呈现下降 趋势,且生活十分艰辛。
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回族才获 得新生综上所述,湖北回族源流问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回族的进入、定居湖北及其发展壮大,与政治、军事、经济 活动有着密切关系二、湖北回族来源相当广泛,有元代来自阿拉伯、波斯、中亚各地的穆斯林后裔;有明初由北京、山西、山东等地迁入湖北的回族将 领及其家属;有明中叶以后沿江而上的江浙回族,顺江而下的陕甘回 族;有清初由西安迁入的马氏回族等三、回族进入湖北不久,开始迁往中国各地回族大量进入湖北 并定居下来,是在明朝初期,由于湖北地处全国中心,经济发达,交 通便利,约从明万历年间起,由于经商、出仕、随军调遣、宦游、游 学、逃荒、承嗣等原因,一些回族先后调往湖南、四川、云南、广西、 陕甘、江西、河南、广东,又散居中国各地由此可见,湖北回族镇的来历,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经过了漫 长的社会历史变迁,回民在湖北仙桃逐渐定居并壮大起来久而久之, 人们就知道了湖北有个有名的回族镇多种宗教并存:或许到过沔城的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沔城作为一个独 特的回族镇,在里面却存在多种宗教的存在我么都知道,回民们是 全民信教,想想在这样一个严格的而又神圣宗教教规中,怎么容得下 其他宗教信仰的存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询问了随我们前行的阿匐,从他那我了解到,原来我们所处的位置其实并不是真正回族镇的中 心,这只能算是一个边缘地区,他说真正中心里面我们所看到的建筑 其本上都是阿拉伯式建筑,里面的人都是回民。
只是现在或多或少受 汉化的影响还是有的,至于现在这里为什么有很多宗教的存在,这和 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原因我们知道沔城这里有主要三大教派,有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 当天我们参观了一一参观了这些宗教,给我的感觉就是真的是每一个 宗教都有其独特的教规、教义,以及一些我们所喜欢的神话故事我 们都知道佛教、道教是我们国家宗教的主要形式,对于他们的了解我 相信一定会胜过对伊斯兰教的了解他们能在这里很好的相处,有其 必然的历史原因,作为一个初来参观者,要想一下子弄明白,还真不 是一件易事为此,我只能通过挨家挨户的访问,去了解一些最为表 面的东西伊斯兰教建筑佛教建筑道教建筑说道这里,我不得不说沔城的清真寺,这对于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教徒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建造清真寺和管理清真寺唯一合法的目 的是人们在寺内崇拜安拉,学习伊斯兰知识,劝善戒恶这些都是清真 寺的基本性质和功能,任何其它目的都不会得到安拉的许可清真寺 是安拉的房屋,是穆斯林社区中最圣洁的场所,应当鼓励穆斯林进入清 真寺礼拜和接受正道的教育只有伊斯兰的敌人和魔鬼才阻止信士进 入清真寺,《古兰经》说:“阻止人入清真寺去念诵安拉的尊名,且图谋拆 毁清真寺者,有谁比他们还不义呢?这等人,除非在惶恐中,不宜进清真 寺去。
他们在今世将受凌辱,在后世将受重大的刑罚每个穆斯林都 有责任保护清真寺,阻止不信道者对清真寺的亵渎和玷污为了捍卫 清真寺这个神圣的崇拜安拉的场所,当敌人进攻时,安拉允许穆斯林进 行自卫战斗,把敌人驱逐出去维护清真寺就是维护正道,不要畏惧敌 人的破坏、进攻和战争,要经得起安拉的考验穆斯林不是绝对的和 平主义者,而是爱憎分明遵循是非原则的人群因此,必须敢爱也敢恨, 为正义而战是必须的行为,表达爱憎分明的立场,捍卫真理和正道《古 兰经》说:“要不是安拉以世人互相抵抗,那么许多修道院、礼拜堂、犹太 会堂,清真寺------其中常有人记念安拉之名的建筑-----必定被人破坏 了凡扶助安拉的大道者,安拉必定扶助他;安拉确是至强的,确是万能 的由此可见,清真寺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正是因为 如此,清真寺久而久之代表了伊斯兰教文化形象,象征着伊斯兰教 成为了伊斯兰教文化的一个符号除此之外,沔城还有很多吸引我的地方,沔城古迹众多,有十八古井、四十八牌坊、四十八寺庙”之说福星山旁的广长律院,U!U!南门的玄妙观,柏门的普佛寺,是如今较大的几座建筑群,另有孔圣 庙、城隍庙、东岳庙、白衣庵等规模较小的庙宇。
古沔城有沔阳八景,历代文人墨客于此流连忘返,留下不少佳作传世,传说屈原、李白都与沔城结下过不解之缘东沼红莲”为八景 之一,是迄今仅存的一景,便是如今的大小莲花池儿时的大小莲池 内遍栽莲藕,夏日时分,放眼望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红:如今大小莲池进行了综合旅游开发,在保留莲池自然原貌的基础 上,通大小莲池,建双莲拱桥,育荷花世界,修九曲通幽,兴水上游 乐每次闲时返乡,便要到大小莲池游览一番,走在砖块铺就的莲池 环路上,清风拂面,垂柳依依,波光粼粼,更是心旷神怡,悠然自得与沔城相关的历史人物中,最有名的应该是大汉陈友谅了,沔阳黄蓬人,幼时迁居沔城南门,他曾入私塾读书,不及三年辍学,也曾 做过小官,目睹元末暴政,百姓苦不堪言遂萌发灭元兴汉之志后 投奔兴兵起义的徐寿辉部,屡立战功升至元帅攻克安庆、襄阳等地 后于采石矶杀死徐寿辉自立为王,建国号大汉大汉政权建立后,他 —方面继续进行反元战争,另一方面与另一支反元军队朱元璋争夺天 下,两军对峙拼搏三年多,于1363年鄱阳湖大战,陈友谅中流矢身 亡,朱元璋胜出得天下,建立大明王朝沔城人民为了纪念这位英雄, 修复了陈友谅故居玄妙观,现里面还陈列着很多陈友谅曾经使用过的 很多东西。
另外一位就属诸葛亮了,传说三国时的诸葛亮是沔城的女 婿,建安年间,于此设台苦读,现有柏门诸葛亮读书台唐朝武则天 时期的名相狄仁杰也曾在此秉公办案,亲临问政,存有狄梁公问政处沔城的饮食文化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当然最有名的属沔阳三 蒸了,沔城莲藕、清真牛肉饼、红庙酥饼声名远播其它的有如藕元 子、鱼元子、油香等等也是风味独特,口味极佳对沔城的印象太深刻了,不虚此行沔城既是一座文化古镇,又 是一个渗透着回族民族风情的民族镇,同时也是一个老革命根据地 历经千年的建镇历史,沔城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具 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地方性特色,这些丰富的文化瑰宝是不可 多得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照耀着整个沔城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