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doc

20页
  • 卖家[上传人]:我**
  • 文档编号:115383161
  • 上传时间:2019-11-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6.50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灾害物理原理的下属原理及其内涵研究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 灾害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巨系统,它的发生、演化都具有相当复杂的特征,如有序化、突跳性、不可逆性、长期不可预测性以及模糊性、灰色特性等,这些特征都是传统的牛顿力学所不能描述的然而,耗散结构、协同、突变论、混沌理论等非线性理论和复杂性科学的出现,使得从总体上研究系统灾变的非线性动力学发生、演化过程及控制因素成为可能以耗散结构、协同、突变论、混沌理论的非线性理论强调了系统发生、演化的方向,亦即系统演化的不可逆性开放的灾害系统吸收负熵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非线性作用,并在涨落作用下通过自组织和突变形成新的有序的结构—耗散结构本文从耗散结构和自组织的角度研究整理了实际工程中的滑坡、围岩系统演化、水土流失、生物湮灭等灾变过程的发生、演化,总结了复杂性科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指导作用,并介绍了耗散理论在社会经济、证券市场、气象、水文循环中的应用突变理论是研究系统的状态随外界控制参数连续改变而发生不连续变化的数学理论,是研究灾变系统突跳特性的重要工具本文介绍了尖点突变模型在系统危险性评价、预测和采矿、水利工程中灾害分析的应用,以及在隧道、地下硐室施工中防灾的指导作用;介绍了含软弱夹层岩体边坡失稳问题和建筑火灾的燕尾突变模型的应用。

      针对灾害系统的模糊性和灰色特性,本文介绍了利用模糊理论和灰色预测理论,为灾害系统的分级、综合评价、聚类分析和灾害的预测等问题整理出了较系统的解决办法此外,灾害链理论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灾害理论,本文介绍了基于灾害链式发生机理的防灾减灾新方法的当前有关成果信息熵是热力学熵的推广,是系统混乱程度的测度灾害系统的发生就是降维、有序化的过程,因此,用信息熵的演化来描述灾害系统的发生、演化特征是可行的本文在修正一些既有灾害熵表述的不足之处基础上,构造灾变信息熵基本量的特征,并提出了基于损伤张量第一不变量构造损伤信息熵的观念介绍了信息熵应用于系统的安全评价以及水文循环等实际问题中混沌论是上世纪60年代才建立起来的科学,混沌是指在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无规则性或不规则性,灾害的混沌特征主要表现在短期可预测而长期不可预测的特征用Lyapunov指数、Kolmogorov熵、分数维等研究、预测灾害系统的演化,以达到防灾的目的本文介绍了滑坡、基坑的非线性混沌预测以及基于混沌理论的冲击地压预测的具体方法本文总结大量的灾害研究的资料,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总结了灾害系统的非线性与灾变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从大系统角度讨论了如何研究灾害孕育、演化、发生、传播、影响,评定、预测和防止的普遍规律和方法。

      提出了建立灾害系统和灾变动力学的思想和理论框架体系,为灾害研究以及防灾减灾提供了新思路1灾害的含义和类型 灾害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含义,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专家组对灾害的定义为:一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人们的生命财产等造成危害的天然事件和社会事件,如地震、火山爆发、风灾、火灾、水灾、早灾、雹灾、雪灾、泥石流、疫病等有些自然灾害在比较短的时间里给人类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如地震),而另外的一些则是比较缓慢地给人类带来同样(甚至更大)的影响(像干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都是灾害,只有这些自然现象的发生影响到人类的生活时,它才成为灾害1.1.1灾害的分类 灾害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灾害源地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的,可分为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暴发、滑坡、洪水等)、生态灾害(如干早、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破坏等)几乎所有的灾害都伴随着某种形式的损失,像财产、建筑、人的生命等,其损失程度依灾害类型、强度和发生区域不同而不同另一种分类是按灾害的成因可将灾害分成: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是以自然变异为主因而产生并表现为自然态的灾害。

      自然灾害主要有: 1)气象灾害:由气象的变异而导致的灾害,如干早、雨涝、寒潮冰雹、咫风等; 2)海洋灾害:由于海洋变异而导致的在海洋或海岸造成的灾害,如风暴潮、赤潮等; 3)洪水灾害:由于超出水道的天然或人工限制界限的异常高水位水流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形成的灾害称为洪水灾害根据洪水发生的原因,又可以分为: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溃坝洪水、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等; 4)地质灾害:自然变异和人为作用导致的地质环境或地质发生变化所引起的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矿山地质灾害、环境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5)地展:根据震源的类型,可分构造地震、火山地展、水库地震、塌陷地震等;根据震害的类型,可分建筑物展损、地震火灾、砂土液化、地展断裂等; 6)农作物生物灾害:危害农作物的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或流行,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大幅度减产,甚至完全失收,或者导致农产品大批量损坏变质,由此而造成的损失,统称农作物生物灾害 人为灾害是由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灾害,如交通事故、生产或工程事故、火灾、环境污染等人为灾害主要有: 1)生态灾害:自然资源衰竭、环境污染、人口过剩: 2)工程经济灾害:工程塌方、爆炸、工厂火灾、有害物质失控; 3)社会生活灾害:交通事故灾害、火灾、战争、社会暴力与动乱。

      1.1.2灾害的分级 对灾害的分级,不同的灾害形式其标准也不一样,但是所有的灾害都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可以按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来划分等级我国一般将灾害分成巨灾、大灾、中灾、小灾、微灾5个等级1. 2研究目的与意义1.2.1我国的自然灾害 我国是个多灾的国家,近40年来,每年由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一千亿元以上,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此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态恶化,尤其是灾害高风险区内人口、资产密度迅速提高,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均在增长,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 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中国具有多种病、虫、鼠、草害滋生和繁殖的条件,随着近期气候温暖化与环境污染加重,生物灾害亦相当严重;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展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根据记录资料的统计,我国占全球大陆地展的33。

      我国平均每年发生30次5级以上地展,6次6级以上强展,1次7级以上大展我国不仅地展频次高,而且地展强度极大根据日本地震学家阿部胜征的研究,上世纪全球发生的面波展级大于等于8. 5级以上的特别巨大地展一共有3次,即1920年中国宁夏海原8. 6级、1950年中国西藏察隅8. 6级和1960年智利南方省8. 5级地展.我国地展分布广泛(除浙江和贵州)两省之外,其余各省均有6级以上强震发生),展源很浅(一般只有10-201an ),因而构成了我国地展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的特征.另一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稠密、建筑物抗展能力低.上世纪以来,全球因地展而死亡的人数为llo万人,其中我国就占55万人之多,为全球的一半1.2.2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 各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和破坏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威胁人类的正常生活;破坏公益设施和公共财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破坏资源环境,威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三个方面 (1)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威胁人类的正常生活 自然灾害直接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一次严重的灾害会导致千百万乃至上亿的人受灾,并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例如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渔关大地震造成83万人死亡;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造成24. 2万人死亡: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地震造成约1. 6万人死亡;1939年8月9日,黄河花园口堤防决口,造成黄河泛滥,89万人死于水淹和饥饿;1954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大洪水灾害造成3. 3万人死亡据资料统计,1949年一1959年,我国因灾害死亡94914人,年平均8629人;1960年一1967年因灾害死亡43084人,年平均5386人;1978年一1997年因灾害死亡131511人,年平均6576人 (2)破坏公益设施和公共财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自然灾害对房屋、公路、铁路、桥梁、隧道、水利工程设施、电力工程设施、通讯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以及机器设备、产品、材料、家庭财产、农作物等常常造成巨大破坏,其经济损失无疑是巨大的 据统计,1980-1997年的18年中,我国大陆发生的自然灾害,累计倒塌房屋 5752万间,累计直接经济损失13487亿元,年均749亿元 一些巨大的突发性灾害,可以在大范围内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有的甚至使一些城市被彻底摧毁自然灾害还经常威胁生产活动,造成严重的间接经济损失,其中农业生产最为突出。

      我国因为干早、洪涝以及风灾、雪灾、低温冻害、虫害等自然灾害导致农作物大t减产,造成经济损失,制约了农业的发展1980-1997年累计受灾面积8. 2亿平方米,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损失粮食约550亿公斤,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0%以上 除农业种植业外,林业生产、牧业生产、渔业生产也常常受到水灾、病虫害以及雪灾、寒潮、赤潮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3)破坏资源环境,威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灾害与环境具有密切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环境恶化可以导致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又反过来促使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灾害和环境变化除了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外,还对人类所必需的水土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泥石流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等自然灾害,严重破坏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森林火灾、生物病虫害等直接破坏生物资源在人类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中,就有许多是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因此,自然灾害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对当代人构成直接危害,而且对后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形成潜在的威胁。

      因此,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对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1.2.3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 1987年联合国第42届大会,决定从1990年开始,开展世界范围的“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为了了解我国的灾情总况,研究我国自然灾害的总体特点和规律,提出我国宏观减灾对策,国家科委各部门的专家对严重危害我国的地震、气象、海洋、洪涝、地质、农业及森林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灾情、特点、规律、对策进行了综合的、系统的、全面的调查研究重点是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将自然灾害研究由单类推向综合.气象、海洋、洪水、地质、地展、农、林生物灾害是地球气、水、石、生诸圈层物质异常变动和相互影响的产物,彼此既具有特殊性,也有共性和联系性 二是提出了自然灾害系统的观念,开展了自然灾害综合预报的探索自然灾害不是孤立的,特别是巨大的自然灾害常诱导出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形成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常同时或同地出现构成灾害群:灾害链、灾害群交织在一起构成自然灾害系统 三是提。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