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大学 09版博士培养方案和量化标准.doc
26页科学技术哲学学科一、学科简介科学技术哲学是哲学的二级学科,也是科学技术与哲学结合的交叉性学科,它从总体上研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根本规律,并结合实际探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本学科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STS等 二、培养目标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风2.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并能结合实际加以运用3.毕业后能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的教学研究工作,或能够从事科学技术管理、科技政策研究、科技文献编辑工作三、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原则上为 3 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原则上为 4 年,但无论全日制还是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保留学籍时间不超过 6 年学分要求:有哲学硕士学位者最低学分 16 分,无哲学硕士学位者最低学分20 分四、研究方向1.技术哲学2.科技创造方法论3.科学技术与社会(STS)4.工程哲学5.技术创新论6.生态哲学 五、课程设置学分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备注必修09672002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 32 209673001 学术报告与讲座 32 209673003 技术哲学概论 32 209682001 博士一外英语 96 609682002 博士一外日语 96 6课09682003 博士一外俄语 96 6根据一外语种确定09673004 科学技术学 32 209673005 技术创新政策 32 209673006 科技创造方法论 32 209673007 科技工程伦理 32 2选修课09673008 生态哲学 32 2在导师指导下至少修满 4 学分09673009 哲学史 16 109673010 西方科学哲学 16 109673011 科技史 16 1补修课09673012 现代自然观导论 16 1无哲学硕士学位者补修课程六、学位论文工作(一)开题1. 入学后(开题前和答辩前)要集中进行政治思想考核,不合格者不得开题或答辩。
2. 全日制博士生在入学后一年半开题(在职攻读两年) ,开题报告要反映论文的创造性,在开题前还必须在指定刊物上至少发表 1 篇与开题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未达到上述要求者不得开题3.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1)选题的背景、意义和前沿性;(2)课题的创新性;(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其可行性;(4)论文工作计划进度、预期成果;(5)开展本研究的基础和条件保障;(6)研究所需经费预算、经费落实情况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导师所在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内 3 至 5 名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二)论文工作与中期检查对博士生学位论文要进行中期检查,时间一般应在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一年左右进行检查的内容主要为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已取得的理论成果或有价值的实验数据等博士生应对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阐述已完成的论文工作内容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需继续完成的研究内容进行论证各学科或导师所在基层组织应组织 3 至 5 人的专家小组负责对本学科博士生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形式可结合研究生的学术讨论或专题研究报告会进行。
三)论文写作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论文: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计算准确、图表规范、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善于总结提炼学位论文应包括:1.综述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说明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2.阐述采用的实验方法、试验装置和计算方法,并对整理和处理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与讨论;3.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看法和建议;4.给出所有的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5.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必须明确指出,与别人合作的部分应说明本人的具体工作;6.博士生答辩前必须在公开刊物(不含增刊和专辑)上发表至少 3 篇与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其中至少有 1 篇发表在重点认定刊物上四)预答辩、答辩博士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且成绩合格,所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达到《东北大学博士生发表论文量化标准》 ,撰写的学位论文通过学位论文专家评阅且经导师推荐后方可在学科内进行预答辩预答辩的时间与正式答辩的时间一般间隔不少于 1 个月,以便修改学位论文预答辩通过者填写学位材料,申请正式答辩正式答辩前半个月由学院答辩秘书将论文送交答辩委员。
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由学院负责聘请答辩程序按照《东北大学授予研究生学位工作细则》进行按照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身份申请博士学位的在职人员按照《东北大学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博士学位的实施细则》进行注:开题报告和论文写作的具体格式规范及要求由学院统一制定(见学院网页) 七、学术论文量化标准1. 重点认定刊物凡被 SCI、EI、ISTP 、SSCI、A&HCI 检索的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 、《新华月报》全文转载或者论点摘编;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 《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 、 《中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的学术论文;发表在《人民日报》 、 《光明日报》 、 《中国教育报》 、 《科技日报》 、 《法制日报》 、 《经济日报》理论版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当年 CSSCI 来源期刊上的学术论文2.普通认定刊物凡发表在当年 CSSCI 扩展版来源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合编的当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所列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说明:(1)在国外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上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外文文章,是否视为重点刊物论文,由本学科导师组认定;(2)申请博士学位的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以东北大学为第一作者署名单位(包括博士生本人为第一作者和以导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生为第二作者两种情况) ;(3)对于待发表的多篇论文按 1 篇计算,但必须有发表论文接收证明;(4)除被 SCI、EI、ISTP 、SSCI、A&HCI 检索的学术论文之外,所有发表在“增刊”上的学术论文一律视为一般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一、学科简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学科的二级学科,它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二、培养目标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并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成为高等学校、研究部门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教学、科研、宣传和政策研究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三、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原则上为 3 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原则上为 4 年,但无论全日制还是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保留学籍时间不超过 6 年学分要求:有法学或哲学硕士学位者最低学分 16 分,无法学或哲学硕士学位者最低学分 20 分四、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发展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发展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五、课程设置学分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备注必修09672002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 32 209673001 学术报告与讲座 32 209682001 博士一外英语 96 609682002 博士一外日语 96 6课09682003 博士一外俄语 96 6根据一外语种确定0967301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发展 32 209673014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规律 32 2096730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 32 2选修课在导师指导下至少修满6 学分09673016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6 10967301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 16 109673018 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研究 16 1补修课09673019 国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 16 1无法学或哲学硕士学位者补修课程六、学位论文工作(一)开题1. 入学后(开题前和答辩前)要集中进行政治思想考核,不合格者不得开题或答辩。
2. 全日制博士生在入学后一年半开题(在职攻读两年) ,开题报告要反映论文的创造性,在开题前还必须在指定刊物上至少发表 1 篇与开题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未达到上述要求者不得开题3.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1)选题的背景、意义和前沿性;(2)课题的创新性;(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其可行性;(4)论文工作计划进度、预期成果;(5)开展本研究的基础和条件保障;(6)研究所需经费预算、经费落实情况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导师所在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内 3 至 5 名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二)论文工作与中期检查对博士生学位论文要进行中期检查,时间一般应在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一年左右进行检查的内容主要为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已取得的理论成果或有价值的实验数据等博士生应对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阐述已完成的论文工作内容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需继续完成的研究内容进行论证各学科或导师所在基层组织应组织 3 至 5 人的专家小组负责对本学科博士生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形式可结合研究生的学术讨论或专题研究报告会进行。
三)论文写作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论文: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计算准确、图表规范、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善于总结提炼学位论文应包括:1.综述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说明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2.阐述采用的实验方法、试验装置和计算方法,并对整理和处理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与讨论;3.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看法和建议;4.给出所有的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5.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必须明确指出,与别人合作的部分应说明本人的具体工作;6.博士生答辩前必须在公开刊物(不含增刊和专辑)上发表至少 3 篇与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其中至少有 1 篇发表在重点认定刊物上四)预答辩、答辩博士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且成绩合格,所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达到《东北大学博士生发表论文量化标准》 ,撰写的学位论文通过学位论文专家评阅且经导师推荐后方可在学科内进行预答辩预答辩的时间与正式答辩的时间一般间隔不少于 1 个月,以便修改学位论文预答辩通过者填写学位材料,申请正式答辩正式答辩前半个月由学院答辩秘书将论文送交答辩委员。
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由学院负责聘请答辩程序按照《东北大学授予研究生学位工作细则》进行按照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身份申请博士学位的在职人员按照《东北大学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博士学位的实施细则》进行注:开题报告和论文写作的具体格式规范及要求由学院统一制定(见学院网页) 七、学术论文量化标准1. 重点认定刊物凡被 SCI、EI、ISTP 、SSCI、A&HCI 检索的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 、《新华月报》全文转载或者论点摘编;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 《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 、 《中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的学术论文;发表在《人民日报》 、 《光明日报》 、 《中国教育报》 、 《科技日报》 、 《法制日报》 、 《经济日报》理论版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当年 CSSCI 来源期刊上的学术论文2.普通认定刊物凡发表在当年 CSSCI 扩展版来源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合编的当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所列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说明:(1)在国外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上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外文文章,是否视为重点刊物论文,由本学科导师组认定;(2)申请博士学位的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以东北大学为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