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孩子成长规律和常见问题指导策略(丁洪海).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559779402
  • 上传时间:2024-03-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7.01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孩子成长规律和常见问题指导策略丁洪海孩子常见问题如果不能把握成因而只是套用、照搬他人的办法,就可能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见效教育孩子需要遵循孩子成长规律,指导策略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这样才能用长期的、整体的眼光对孩子的问题成因进行把脉,对症下药本文试图以简略的方式讲解孩子成长的三大规律,为家长、教育者寻求指导孩子的策略提供一点理论参考一、孩子的成长过程是有效应对各年龄段“心理社会危机”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2—1994)等人全面论述了人一生的成长,提出“心理社会危机”理论认为人一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都要面对社会所提出的发展任务,面对新的挑战会产生心理紧张与压力(“心理社会危机”)如果顺利应对、危机化解,危机就变为转机、机遇,一个人就会提高能力、继续良性发展,否则发展就会停滞或退缩,成为以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也可视为“危机与转机”的关键成人的作用在于使孩子在不同时期都能积极应对,形成良好的品质成人如果对孩子不同年龄段要解决的问题有所了解,并对孩子顺利渡过每一阶段的心理危机给予适当帮助,有时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举手之劳说不定就能带给他转机,成为他生命中的“贵人”。

      埃里克森在其后期将人生全程按心理危机的性质分为10个时期,本篇仅对未成年孩子的5个阶段进行简介并对应提出孩子常见问题的指导策略一)婴儿期(出生至18个月)最容易产生的“心理社会危机”是“‘信任’对‘不信任’”这一阶段是一个生命来到世界的无助阶段他最初的社会关系是与照顾者的关系如果养育者能够满足婴儿对食物和爱抚的基本需要,能够使婴儿有规律地生活,婴儿就逐渐得到这样的感觉:这个世界是可以预测的、是可以信任的,自己是被信赖的这种对人和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乐观的个性品质的基础反之,如果成人对婴儿是拒绝的,不疼爱的,这将是婴儿挫败感的根源,并使婴儿对周围世界产生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有可能伴随其整个童年期,甚至殃及成年期的发展由此可见,家长应该重视对孩子的亲职教育,象对待职业、对待工作那样亲自承担起培育孩子的责任,不要轻易将孩子托付给他人抚养不要以工作忙、时间紧等为借口忽略了与孩子建立密切的亲子关系比如,婴儿期母乳喂养不仅能使孩子获得齐全的天然最佳安全的营养配方,而且是增进母婴之间的情感,与孩子心灵交往的开端;家长不厌其烦地与婴儿对话,给孩子唱歌,并非对牛弹琴,对于启发孩子尽早开口、学会沟通都有益处。

      ……著有《发现母亲》一书的王东华教授提出,家长要象服兵役那样尽到义务,要象服兵役那样地服“母役”,要象服兵役那样地服“父役”二)婴幼儿期(18个月至3岁)最容易产生的“心理社会危机”是“‘自主’对‘羞怯’”这一阶段大部分孩子已会说话、走路,总想模仿大人“自主”行动,常说“我自己来!我不要!”(“第一反抗期”),开始不满意大人的包办代替和限制如果成人能够对孩子的自主探索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并赞赏他们的进步和成功,宽容他们的幼稚和失败,婴儿就会有一种舒展、自主的感觉如果成人总想保护他们,不给独立自主的机会;或者要求过高,对他们个别的失误过分批评甚至惩罚,都会导致他们见人感到羞怯,怀疑自己的能力,遇事丧失信心由此可见,婴幼儿的抚育者要关心孩子的长远发展,耐心地鼓励、支持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吃饭、穿衣、喝水、大小便等孩子刚开始做事可能会不熟练出现失误,然而经验就是在不断尝试错误中才积累起来的比如吃饭是一种本能,肚子饿了自然有进餐欲望然而,一些家长总担心孩子饿着,不管孩子吃多了撑着,没有计划地给孩子零食,追着喂饭、逼着吃饭、不时地塞饭,还有的是哄着吃饭(做游戏吃饭),让吃饭附加了很多条件,到了饭期孩子就会提各种条件,玩各种花样,使得吃饭复杂化、情绪化。

      孩子肚子没有饿的时候,孩子不知道饿的滋味,孩子体会不到吃饭的乐趣,失去了要吃饭的动力,只要一上饭桌就开始犯愁;成人不管孩子的需求,总是勉强着孩子,这看上去是心疼孩子,其实对孩子的自主意识是一种莫大的伤害,是一种心理暴虐很多成人等孩子大了开始责怪孩子什么事情多不会做,而且是人前人后地抱怨,弄得孩子无法抬头见人,很是自卑其实,这是成人制造的“恶性循环链”(包揽孩子的事情——孩子缺少锻炼——孩子低能——孩子自卑)如果能放手让孩子象陶行知先生写的《自立立人歌》那样去做,“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汗!”,我们的孩子一定能自立、自信、自觉、自强,精神抖擞、意气风发!(三)幼儿期(3岁至6岁)最容易产生的“心理社会危机”是“‘主动’对‘愧疚’”随着能力增长,活动空间的拓宽,幼儿的主动性、好奇心、探究欲望越来越强如果孩子的主动询问、探究创造得到肯定、鼓励,就会不断“进取”,发挥潜能反之,孩子的主动活动如果总是遭到指责,他会有羞愧内疚,自己是多余的感觉,办事就会唯唯诺诺、缩手缩脚 由此可见,幼儿的培育者对于孩子的刨根问底、玩沙玩水、拆卸组装、追逐嬉闹、奔跑跳跃、捉虫挖蚓等自主探索活动,只要对身心无害就要给予理解、尊重,在孩子专注投入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不要轻易打岔、扰乱孩子的内心热点,而是要怀着敬畏、欣赏的态度观察孩子,只有当孩子需要帮助时才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支持。

      家长如果有必要让孩子转移目标,应该注意观察孩子所做的事情是否将告一段落,可以用温和的口吻说:“宝宝最听话了,会主动关上电视,眼睛看累了该休息休息了或给孩子一个缓冲的余地,告诉他:“再过五分钟就关电视了!”“再等一会儿,你将手上的玩具整理一下!”“再等一会儿就开饭了!”让他看一下墙上的钟,让他有个思想准备如果随便粗暴地打断,会引起孩子的对立和反感,不利于培养幼儿注意的集中性和坚持性,而这些良好的注意的品质恰恰是日后专心学习、勤奋钻研的重要条件四)学龄儿童期(6岁至12岁)最容易产生的“心理社会危机”是“‘勤奋’对‘自卑’”这一阶段孩子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各类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学校教育实施班级教学,胜负之争、团体约束在所难免如果孩子学习比较顺利,孩子的努力得到同伴、老师和家长的认可,他就感觉“勤奋”是有意义的,由此养成勤奋的习惯,从勤奋中寻找成功的机会 反之,如果努力总是受挫,有些孩子就会对勤奋产生质疑,形成自卑感,并放弃对勤奋的追求 如何提高学龄期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呢?以下方法可供参考:1、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创设快乐学习的情境某高考名校的秘诀竟然是“搞,死搞,往死里搞!”, 某中学考生在高考铃声响起之前,群体将课本、复习资料等撕掉,从楼上窗户扔下,以此宣泄长期应试教育造成的压抑情绪。

      教师和家长要树立素质教育的全面育人思想,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让孩子走出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泥潭,让孩子摆脱“一切为了分数,分数就是一切”的魔咒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孩子体验语言的韵味、思维的奥妙、自然的神奇、社会的成就,让孩子将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让孩子手脑并用、学思习行结合……这样,学习的积极性不是靠短暂的外在物质、荣誉的刺激和分数压力维持,而是靠恒久的内在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责任使命感驱使2、让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成人为了激励孩子经常用孩子的短处比人家的长处,却反而使得孩子越发自卑 成人常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启发孩子要“笨鸟先飞”,岂不知如果“乌龟”老是跟兔子赛跑,岂不是只能望“兔”兴叹如果启发孩子发现在“龟兔赛泳”中乌龟有很高的游泳水平岂不更好?3、切实帮助孩子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困难成人常责怪孩子学习不努力,影响学习成败的因素涉及很多方面成人应养成切实关心、耐心引导孩子克服学习困难的习惯例如,引导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引导孩子改进学习的方法(预习、听课、作业、审题、复习、应考、纠错等),引导孩子协调与老师、同伴的矛盾,化解心理疙瘩和思想负担,创造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物质条件和心理氛围等等。

      篇幅所限不一一讲述,家长和老师需要系统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做孩子成长的合格引路人五)青少年前期(12至18岁)最容易产生的“心理社会危机”是“‘团体认同’对‘疏离’”这一阶段的孩子需要寻求团体加盟和团体认同,关注他人的评价不能得到团体认同的人将会出现“自我同一性危机”同一性问题是青春期的核心问题他们要询问自己:“我是谁?”;“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将来的我” “现实中的我,理想中的我” “自己眼中的我,他人眼中的我”等等是否一致?如果能够把各种“我”同一起来就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就会形成自信、忠诚、热爱集体的品质如不能获得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的自我意向,形成孤立、疏离感家长们常困惑,青春期孩子为什么会“逆反”?其实,自主的欲望并非青春期独有,只是孩子到了青春期,随着生理的成熟,孩子想寻求“自我同一”感,追求独立自主的欲望更加强烈如果这种自主的感觉早已拥有,成人在给孩子关爱启迪的同时又尊重孩子的自主权,青春期的孩子又何必一定要逆反?为什么孩子会逃学、离家出走,或是沉迷网络不能自拔,或是加入“少年犯罪团伙”?……究其原因,是不当教育让孩子对学校、家庭产生了孤立、疏离的感觉,他们要“另辟蹊径”寻求接纳和认同,哪怕会因为自身的不成熟付出沉痛的代价。

      为此,家长和老师应该努力进行和谐家庭和和谐班团队的建设,让孩子能体验到家庭的幸福、班团队的温暖,那家庭和学校对孩子就产生了向心力和凝聚力二、孩子的成长过程是有效平衡内心冲突的过程精神分析论创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在1923年用本我、自我、超我来描述人格结构本我(id)即原我,由一切与身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本我受“快乐原则”支配,一味追求无条件、一时的满足自我(ego)是出生后经学习获得,其位置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要符合现实的要求超我(superego)居于人格结构中最上层,它是在社会化过程中被塑造而成的,它受“道德原则”支配,追求至善至美一个完善、健康的人格,应该学会平衡和协调自我、本我和超我这三者的关系,否则就会内心冲突、失调导致神经症的产生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取得成功的需要)等认为人类基本的需要必先得到满足,然后才会进一步追求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另外,一个理想的社会,除了应该满足人们基本的生理需要外,还要使人们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并鼓励个人去追求自我实现;还有,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的需要和国家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联系起来,才能有永不衰竭的动力,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达到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

      在马斯洛等人提出的心理健康10条标准中,第10条是“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其余如第3、4、9条的表述也主张协调理想和现实,个人与集体、社会、环境的关系无论精神分析学派还是人本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都认为,人格的健康状态在于善于协调个人和他人、个体和环境的关系,有效平衡内心的冲突由此可见,当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矛盾冲突和问题时,成人不能粗暴压制孩子的诉求,而是要理解尊重孩子合理正常的需求,引导孩子对各种需求进行理性思考,采取跟实际年龄、身份相称的最合适的选择,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例如,对于孩子的“早恋”,成人不应该“谈性色变”、大惊小怪、惊惶失措、批评责难,而应以人性化的态度理解孩子与异性交往的需求,体验青春期孩子的感受,支持孩子公开、大方、有分寸地发展正当的异性伙伴关系,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观.异性观、友爱观、恋爱观、道德观这样孩子才不会因为缺乏异性交往的 “早练”而成为将来恋爱、婚嫁的“困难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