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存在主义社会工作:从思辨哲理到折衷方法.docx

22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96990048
  • 上传时间:2022-05-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13.41KB
  • / 2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存在主义社会工作从思辨哲理到折衷方法    [Summary] 存在主义作为社会工作哲理基础之一,在社会工作的教科书中常有一席之地,但在推动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方面作用甚微实际上,源于思辨哲理的存在主义提供了一种联系自由与责任、苦难与意义的积极视角,延展了社会工作的世界观本文通过追溯存在主义哲学集大成者萨特和海德格尔的核心思想,以及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先驱克里尔的理论观点,揭示存在主义提供的价值指引、行动逻辑及其与社会工作相融合发展出的一种折衷方法本文认为,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强调与服务对象保持真实且自由的关系,在积极对话的基础上不断向服务对象提供被他们认知所固化、痛苦所掩盖的现实折衷方法表现为理论融合和维度平行整合的倾向,并形成了一种应用于老年群体的整合性评估框架该方法存在的实务困境值得进一步探讨,但在帮助社会工作者审视自身、诠释意义和理解服务对象人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也应被正视[Key] 存在主义  社会工作  折衷主义  自由  意义  关系  评估框架[基金项目] 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农村低收入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编号为20YBQ09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 郭锦蒙,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本土化、社会政策与福利服务。

      [] C916[] A[] 1008-7672(2021)05-0059-16一、 问题的提出存在主义作为社会工作的哲理基础之一,一直以来只是被少数学者关注的边缘旨趣一方面,受实证主义的影响,社会工作学科研究重点转向试图通过揭示人类行为的普遍化原则,建立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正当身份另一方面,作为哲学思潮,存在主义源于对现实苦难的反省,能够帮助社会工作深化对个体存在意义的理解,但难以为实务取向的社会工作提供一种具体的实践框架实际上,存在主义在诠释苦难的同时,从本体论角度揭示了人的可贵之处在于潜能这在一定意义上为存在主义与社会工作的结合发展提供了契机由于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普遍具有脆弱性且时常面对客观上无法改变的艰难处境,需要强调通过探寻服务对象的优势与潜能来提升其存在感与价值感正如存在主义所坚信的那样,人可以通过个人自由去创造或界定自我,人能够不断成长与改变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特质同时,个体对自己所处的世界负有完全的责任,通过有意识的设计(conscious design)或盲目的跌撞(blind stumbling)来塑造世界因此,个体有能力从苦难中发现自己并重塑苦难背后的意义真正的存在主义是乐观主义,不将个体的脆弱归结为遗传、环境的影响或精神与心理因素,而是认为除了采取行动、自我承担责任之外,没有任何希望。

      由此,存在主义为社会工作提供了一种联系自由与责任、苦难与意义的积极视角尽管存在主义常出现在社会工作理论的教科书中,但其对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的影响甚微国内最早关于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的研究从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出发,指明社会工作的具体目标为:接纳并探寻服务对象的生活形态、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和接受其自由、质询其逃避自由和责任的方式其他相关研究表明,存在主义理论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提供了新的视角,如關注人的生存、领悟生活的意义、勇敢面对生活的困苦以及寻求自我的发展近年来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理论确有发展,有学者尝试总结出了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的一般化援助框架:被援助者从“自由选择”到产生“幻灭”,再到理解“苦痛的意义”,进而认识到“对话的必要性”,最终在与援助者的关系建立过程之中,实现对自己负责任的“承诺”但在实务方面,由于缺乏具体行动策略,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的干预过程大多注重对话技巧,并以帮助服务对象感知生命存在的意义和重新理解过去的经历为过程目标由此可见,将存在主义视为一种社会工作理论来源的探讨较少,而其本身也因缺乏应用性实践框架而倍受限制,那些直接将存在主义当作社会工作一种干预模式的看法则更缺乏学理性基础。

      除却理论与实践的割裂问题,存在主义在社会工作的理论脉络与现实发展间亦具有张力在理论脉络上,存在主义有着深刻的现象学基础,而现象学具有浓郁的人本主义意味,因此存在主义在哲学视域中一直被视为人本主义的,在与社会工作的结合过程中充分彰显了人本主义的价值意蕴存在主义是在社会工作理论出现“百家争鸣”势头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逐渐受到关注,它与客体关系学派(object relation theory)和自我心理学(self-psychology)的融合,推动了社会工作从传统心理学的治疗师视角转向服务对象,认为应由服务对象来对生活中的困惑和不安进行诠释同时期社会工作理论经历了心理与社会即微观与宏观的分野,为避免对心理治疗或精神分析学派的过度借鉴,社会工作理论开始寻求自身的独特性并引入结构和系统视角来不断挖掘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但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个人理性的盲目乐观或对复杂环境的单一解读都致使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简单化,这要求社会工作重新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过去十年,学界对结构脉络的关注以及激进理论的兴起都致力于将“社会”带回社会工作而重申存在主义能够帮助社会工作理论回到人本主义的脉络中去诠释个人故事,强调自我意识的觉醒,通过与当下情境的对话来审视自身,关注对当下生活中的痛苦和矛盾方面的接纳,具有超越个体心理学并连接个体与环境以整体解读服务对象处境的哲理性价值。

      从实然上讲,社会工作实践建立在研究者和实践者对理论的理解基础之上,且这种理解是由在特定情境中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建构出来的本土专业实践相对缺乏反思性且偏向纯粹的技术应用,主要体现在一线社会工作者偏好基于临床实操的标准技术服务而忽视创造,以避免在服务过程中因角色模糊和功能不明带来的各种问题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社会工作实践更多地受到政府行政指标的规制,另一方面这也导致了社会工作者进行“外归因”,将服务开展的困境和不足归结于环境原因同时,从服务过程的内生性来看,社会工作者长期直面服务对象而产生消极情绪和心理是促使其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外在归因难以促成改变、内生服务带来身心压力的双重实践困境中,社会工作行业长期存在高职业流动率的问题尽管对社会工作行业的认可需要通过“服务有效性”来增加筹码,但也不应忽视社会工作的本质——一门科学助人的艺术而非单纯追求成效的服务工作存在主义为社会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尊重服务对象自我意识、去技术化并增加关系性提供了一种基本的哲学观换言之,存在主义取向下社会工作者能够根据对人类存在的基本性质之哲学观,自由地从其他学派借用技术如同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的提出者克里尔(Krill)所言,存在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折衷(eclectic)的艺术。

      有鉴于此,本研究关注存在主义对社会工作世界观的影响及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讨论首先,从一般性角度出发,本研究尝试回答:存在主义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怎样的价值命题和行动逻辑?随后,基于实践对理论的再建构,揭示存在主义与社会工作结合过程中形成的干预框架及折衷方法本研究拟回顾并超越概念性关系和价值观塑造,期望通过对存在主义社会工作治疗行动和应用性评估框架的揭示,丰富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的话语体系,为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发展和完善贡献智慧二、 存在主义哲学:一个核心概念和两个基本命题存在主义哲学思潮是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德国的现代哲学流派之一,但其形成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西方社会现代存在主义的奠基人是丹麦哲学家和神学家祁克果(Soren Kierkegaard),也有学者翻译为克尔凯郭尔在他的话语体系中,存在主义富有宗教色彩,个体的存在主要体现在对信仰的选择、为信仰的拼搏和对其视死如归的追求上祁克果试图凭借对人类存在的解读,将人类的整个思想史从形而上学和理性光辉中解放出来此外,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唯意志主义对存在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他站在反宗教的立场,从“上帝已死”的角度追求存在,认为个人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可以凭借意志能力超越自己成为“超人”,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命冲力,会不顾一切地用强权的手段去发展生命19世纪中后期所探讨的存在主义,是一个在宗教信仰与形式化条规的博弈中寻找生命价值的过程,也是存在主义逐渐积累其哲理基础的过程20世纪初,世界各国接二连三地爆发战争,面对战后废墟和失去亲人的悲痛,人们内心受到冲击,开始反思个体存在的价值,这为存在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加之战后资本主义生产的畸形发展造成恶劣且日益严重的异化现象,人们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却反过来被劳动所奴役和克制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存在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反机械控制、反现代化的情绪体现,并在人们摆脱异化、渴望自由、强调无神论的个体存在的要求下逐渐发展起来战后对存在主义产生深远影响的是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和萨特(Jean-Paul Sartre),其中萨特的思想被视为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的主要哲学来源战后发展起来的存在主义具有明显的本体论倾向,关注人类生存这一事实的意义和人们获得个人权力以获得控制其生活、改变规制其生活观念的能力人们在聚焦于本体论的探讨中,逐渐发展出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

      首先是对“存在”这一核心概念的探讨萨特认为,人的存在有两种面向:一种是纯粹的存在,即“自在存在(Being-in-the-world)”,还有一种是意识到存在,即“自为存在(Being-for-itself)”海德格尔则用德语的“此时此地(da)”和“存在(sein)”结合创造出了新的词语“此在(dasein)”海德格尔的“此在”如同萨特的“自为”一样,是在“存在”的过程中才获得自身特定的本质的换言之,自在存在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客观存在,而自为存在则具有“是其所不是”的能力同样地,自为存在具有潜力(potential),如通过制訂计划和做出决定来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这也就映射出“存在先于本质”这一核心观念,即存在本身没有任何目的,存在是因为作为有血有肉、理性存在的人在发现自己存在于世界上之后,为了回应经验才开始定义其本质的进一步地,存在主义拒绝任何关于人或社会应该如何的预定期望随着战后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许多概念如自由、选择、责任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衍生出来,用以阐释人是如何利用自为来探寻存在的意义的本文主要基于存在主义集大成者萨特和海德格尔的哲思,梳理出两个基本命题,将这些概念串联起来进行整体解读。

      命题一:自由是意识的存在,是人类先天固有的本性如前所述,人类的本质是在意识到存在之后由其自身定义的意识(consciousness)是观察到的自我自由是能够观察到的自我的存在,这里的存在是纯粹的客观存在那么可以说,人类本质上是自由的,只要存在即有自由,体现在人类能够通过他们的个人自由去创造或界定自我在萨特看来,存在主义者“永远不会把人作为目的”,因为存在主义坚信人始终在“形成之中”这种自由意味着人不但不可能逃脱社会、生物和心理的影响和限制,而且注定要在这种影响和限制下做出选择因此,一方面,自由受到处境的限制;另一方面,自由表现为每时每刻不断抉择萨特认为,自由的选择只有从自己的处境出发,才能获得意义处境不是绝对客观的,而是通过意识来呈现的意识本身是虚无的,它通过赋予处境意义而存在也就是说,存在的意义是人自由选择的,而自由选择建立在运用意识理解处境之上,能否选择、意义如何,都与我们的意识相关换言之,外部世界本没有本质和意义,只有当人的意识活动触及外部世界时,才使其拥有了本质和意义同时,人有选择的能力,就要为选择的结果承担责任在这里,自由和责任是一组对立统一的概念,二者缺一不可(如图1所示)。

      责任即萨特所描述的“生存的绝望”,他认为神既然不存在,自然无法将责任推给神,个人就必须自行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生活,但也因此必须为自己所做的选择负责命题二:人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