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考证热分析.doc
6页大学生“考证热”分析【摘要】:出于 “逃避自由” 的社会心理以及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市场经济的“选择”下,大学生的“考证热”高潮迭起,浮现了一种“情非得已” 、 “盲目跟风” 、 “引领潮流” 的 “考证情结”目前“证书”作为一种“信任系统”和“体制化的文化资本”,已经成为社会身份和个人荣誉的象征然而在彰显现代社会理性色彩的同步也导致了“过度教育”、“人才高消费”、“显性失业”和“隐形失业” 等非理性化的社会负功能无论如何,大学教育不应当成为一种单纯的 “考证” 教育 ,而要注重发明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在大学精神与市场之间谋求平衡的问题核心词】:信任系统;文化资本;非理性教育;失业;大学精神一、 问题的提出近几年 ,大学生逃课现象愈演愈烈:基本课有人逃,专业课有人逃,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更是“逃课族”的首选逃课的大学生在干什么?有的在上培训班 ,准备考研、考托;有的在学电脑,为参与 CIT英国剑桥信息技术考试、 NIT全国信息应用技术证书考试、CISCO网络资格考试、MCP微软认证而忙碌;有的在准备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律师、外销员、海关报关员、 导游员、秘书等一系列“资格证书” 考试;尚有的在忙着学开车拿驾照。
人们戏称如今的大学教育已经变成 “考证教育” “文凭热” 尚未降温 , “考证热” 又悄然兴起 ,此类社会性热浪真是一潮高过一潮 “考证” 成为这群被称为 “候考族” 的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主题 ,耗费惊人也在所不惜 ,她们参与多种“证书”考试 ,拿到多种“证书”,以便增长自己求职的筹码在她们看来 ,手上不多某些证书很难在就业市场上与别人竞争 ,特别是冷门专业的大学生更但愿借助“考证” 来弥补自己的底气局限性如今热门的证书早已不是英语、 计算机之类了 ,诸多 “高、 精、 尖” 、“与世界接轨” 的 “洋证书” 在国内拥有人数甚至局限性百人 ,况且每一张证书背后都是不菲的报名费、课本费和培训费 ,但大学生们 “痴心不改”,甚至不惜 “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究竟为什么 ? 不妨对 “考证热” 做一番透析二、 “考证热” 的心理透析前段时间,我们就“考证热”对我校学生做了一种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6份其中师范生67人,非师范生79人,男37,女109人,含盖了大一至研一的学生一)“情非得已” 由上面这个图表,我们可以看出:“考证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由于就业压力大,实属“情非得已”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布满了危机意识。
为了可以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找到一种让自己相对满意的工作,考几本社会上流行的证书 ,至少让自己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更有信心绝大多数学生考证是迫于求职的压力,如今用人单位都不约而同地将应聘者与否持有资格证书以及持有多少资格证书,作为衡量人才层次高下的重要原则大学生毕业后要走向人才市场,要想找到满意的工作,多一张资格证书就等于多了一种求职砝码、 多一项谋生的资本二)“盲目跟风”也有不少大学生对于 “为什么热衷于考证” 的回答似乎并不直接关系将来的就业问题,答非所问地说:“为什么考证?流行呗!班上那么多的同窗都在忙于考证 ,自己也不能闲着啊 !”“别人都考,我总不能落后吧!” 看来任何流行事物都免不了 “追潮者”,大学生“考证热”也受到“示范效应”的影响,就由于自己的同窗在考,就盲目加入以示“不落后”的确,许多大学生在选择培训、考证项目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例如多种各样的 IT证书,诸多大学生并不清晰自己将来打算干什么,看到别人都花钱去培训、考证,自己也去,甚至考上四五个IT证书五花八门的证书中有多少是筹码又有多少是摆设呢?(三)“引领潮流”尚有某些大学生甚至将“考证”视为一种“潮流”:“谁要是拥有一张甚至几张顶级的证书 ,别人有多么崇拜啊 !” 这些学生积极投身考证大军 ,也没有明确目的,对她们来说,“考证” 更像一种潮流和潮流,自己要做潮流的引领者。
可见从众心理、追风潮流也成为“考证热” 的助燃剂,更多地显示出一种无信奉的躁动与无目的的焦灼弗洛姆曾用丰富的生活例证阐明:人们觉得是“她们” 自己做出的决定,事实上是在多种内外压力逼迫下,“不得不” 做出的决策,其严重限度令人触目惊心[1]弗罗姆.逃避自由[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142 - 143.弗洛姆分析了现代人 “逃避自由” 的诸多心理机制 ,其中 “机械地自动适应” 具有重大社会意义这是现代社会大多数正常人用以解决矛盾的措施 ,个人不再是她自己 ,而完全按她人规定塑造自己这种心理机制犹如 “动物保护色”,个人完全放弃了自我 ,觉得自己追求的是需要的 ,却已欺骗了自己 ,这正是潜意识里孤单、 恐惊和多种直接威胁我们生命自由的力量所驱使个人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和精神活动的原动力 ,一味地与她人自动同化 ,最后只能导致惶惶不可终日 ,徒增心理不安全感和孤单感大学生考证族 “情非得已” 、 “盲目跟风” 、 “引领潮流” 的 “考证情结” 为弗洛姆的创见提供了富有时代意义的新注解三、 “证书” 的角色分析对考证趋之若鹜仅仅为了一纸证书吗?要透彻把握 “考证热” 的社会心理,还必须追问证书在现代社会扮演何种社会角色?背后又蕴含如何的社会学深意?(一)证书:一种“信任系统”因交往流动的扩大,现代社会将属于“人格信任” (熟人间的信任)的事务交给了 “系统信任” (对制度的信任) 。
信任系统的浮现是与 “时空缺场” 有关联的现代现象信任的首要条件是详尽的信息,如果一种人的活动和思想过程清晰易见,如果事情的运作过程彼此完全理解,就无需信任,不存在对总在眼前、 其活动能被直接监控的人加以信任的需要现代社会时空隔离日益增长,若无法拥有某一事件的完全信息,信任就必不可少信任作为生存方略的一种简化机制,将复杂的人和环境简化成“二元预限” :“可信任”和“不可信任”;信任并不能消除风险,但可促使人勇敢地进入不拟定性之中,迅速地做出信任与否的决策人类合伙从 “熟人”扩大到 “陌生人”,建立了诸多“信任系统” (例如货币、 专家、 分数系统) 现代职场,招聘与应聘就是一种布满风险、 谋求信任的过程,要跨越致命的 “信息不对称” 、 圆满完毕招聘——应聘行动,就需要信任系统学历、文凭之外,证书愈来愈成为这样一种 “信任系统” 二)证书:一种 “文化资本”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为我们解读 “考证热” 提供了思想资源资本是一种通过实践、 以物质化、身体化形式存在的积累起来的劳动,可分为物质形式的经济资本和非物质形式的社会资本、 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等[2]布迪厄 ,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303 - 304.。
文化资本通过积累模塑成个人的整体文化习惯而成为进入现代社会分层秩序的一种重要砝码文化资本又具体分为身体化、 客观化和制度化三种形式,其中 “制度化的文化资本” 体现为制度性的规定(如学历认定、 学术资格、 文化能力证书等),挣脱了资本拥有者的个体生物性限制赋予其具有合法保障的非个体性价值,更具有集体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并予以行动者所拥有的文化资本以体制上的承认,还能在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之间设定某种转换率,由此确立其劳动力市场上的货币价值,获得人自身价值的认同和保障为此,现代人抛弃了个体性的独特成才方式而争相获得官方承认的文化资本,除了竞相获取高等教育文凭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颁发的形形色色的证书也成为人们为了赢得弥足贵重的 “文化资本” 而不得不被迫接受的社会权力话语文化资本的体制化使文化资格拥有者间的互相比较成为也许,而经济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的方略又导致稀缺优质教育资源被近乎疯狂地争抢;规格统一的人才批量生产又日益巩固着这种公认的体制化权力话语在文凭略呈贬值趋势的今天,证书成为了新的标榜个体价值的符号、 新的个体文化资本价值的合法屏障证书成为新的社会信任系统和体制化的文化资本,不仅能代表一种人的教育水平进而明显增长个人的将来货币收益,并且给个人带来许多非市场收益(如声望、 福利、 闲暇、 健康、 职业阶梯等) ;证书成了一种有价证券,给人提供安全感的保值品,求职、 跳槽不仅必须展示这张纸片,并且成色要佳、 品味要高,否则还是举步维艰( “与世界接轨” 的 “洋证书” 之热颇能阐明这个问题) 。
证书成为社会身份和个人荣誉的象征四、 “证书热” 的负功能阐释证书作为一种信任系统和体制化的文化资本彰显浮现代社会的理性色彩然而片面理性化(特别是工具理性)的彰显既是现代性的成就也是不幸的渊薮,“证书热” 的负功能需要引起特别的关注一部分学生为了报考证书,学习被拖了后腿,少数的甚至期末考试亮起了红灯其实,诸多大一大二文化课程安排很紧,学生课业承当比较重,并且尚有英语跟计算机级别考试等着学生,如果此时去报考与课程关联不大的证书,那么学习难免会顾此失彼高校遇到的考证问题使某些学生往往对本专业并不太感爱好,例如商学院学生喜欢主持播音、喜欢旅游业而报了一般话级别证书、报了导游证,由于专业‘跨度’大,正常的学习很也许落下目前学生跨专业考证现象还普遍存在,并且有少部分学生对考证结识还存在一定误区,盲目求多求高,没有有的放矢,到头来白白挥霍了珍贵的时间并且,当今社会上在是学历、 文凭、 证书显而易见的功利价值驱下,使人们把谋求高学历、“洋证书” 视为通向更好就业、升迁机会、更高工作收入的有效途径;更在整个社会滋生出一种将文凭、证书直接视为社会财富化身的大众心态,在这种心态的潜移默化下,文凭、证书被赋予了极端的支配权,人们愈发地成为教育产品的疯狂消费者,不再关怀教育的本质含意和内在价值。
越来越非理性化的教育直接推动劳动力市场上文凭、证书的价格剧烈攀升而教育非理性化导致积重难返的 “过度教育” 和“人才高消费” 过度教育” 导致社会财富的极大挥霍和社会不稳定,严重扭曲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源配备优化配备、 节省使用” 应是人力资源配备最基本原则,需求总量与使用总量平衡、生产构造与需求构造吻合,各得其所、人尽其力人才高消费” 显然是错位的人力资源配备目前国内人才市场已显示出“过度教育” 的基本征兆,“高聘低用” 、“大材小用” 、“储而不用” 、“才无以用” 、“弃而不用” 等现象屡见不鲜(例如 “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边站站” 的畸形局面),更是引起出 “考研热” 、“考证热” 等社会热潮目前,国内高学历人群失业率( “显性失业” 与 “隐性失业” )随之增长 ,导致就业市场失序可见,无论“学历社会” 还是“考证热” 鼓吹的“证书社会” ,其本质并未发生颠覆,仍是一种以文凭和证书取人的社会面对大学校园如此的 “考证热” ,我们何以作为 ?五、 如何在大学精神与市场之间谋求平衡 ?大学校园 “考证热” 并非空穴来风,最直接的影响源来自市场经济,如今高校都直言不讳声称就是为市场生产产品。
既然大学生是产品,各类证书就是产品的外包装,越华丽越能吸引买主的眼球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对大学教育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增进教育与市场密切结合的同步,也不可避免地使大学教育逐渐走向了工具化和功利化;“考证热” 在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步,也造就着大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甚至不惜荒废基本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其实“证书” 只是专业知识技能的派生物,没有坚实专业知识作基本和过硬专业技能作保障,靠短时死记硬背获得的证书,虽然能换取一时之利,也无法保持长远发展后劲一种只注重技术培养却没有人文精神的民族,很难成为高素质的民族无论如何,大学教育不应成为单纯的 “考证” 教育!大学教育的主线,在于发明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正如弗洛姆所言:在一种健全的社会,没有人是别人用来达到目的的工具,每一种人毫无例外是自己的目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