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国学研究-杨家将遗事故址散考.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03848863
  • 上传时间:2021-10-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74.74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国学研究-“杨家将”遗事故址散考   北宋名臣范仲淹有首《渔家傲》,描述他在西北孤城抗击西夏的经历与感受,其中写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如果用此来形容万里长城上的千古雄关雁门关,是再恰当不过的了雁门关坐落于勾注山脉的千嶂万壑之中,扼守于万里长城铁裹岭段的冲要之处,北据塞外,南屏晋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赵国良将李牧在此镇边北防;秦国大将蒙恬在此北筑长城以守藩篱;汉代的苏意在此屯兵,以防高祖白登被围的历史悲剧重演;北魏在此守关则倒过来,防止南人北侵;唐人又将此反转,筑关以备胡到了积贫积弱的北宋,这里更是与辽国反复拉锯的战场时称“杨无敌”的杨业就镇守在这里,由此敷衍而成的英雄传奇故事《杨家将》,活跃在白话小说、艺人唱本以及戏剧舞台上一、从“杨无敌”到杨家将  通过《杨家将演义》这部章回小说、《穆桂英挂帅》等京剧、豫剧、黄梅戏等戏曲传奇以及民间艺人的鼓词、评书,杨家将的故事在中国百姓中可以说是妇孺皆知杨令公撞死李陵碑,杨七郎乱箭身亡,杨四郎流落番邦,杨六郎把守三关口,杨八姐闯幽州;七个儿子或是代君王死节,或是被奸臣害死,或是被俘招为“番帮”驸马,或是看破红尘出家五台山,当然还有继承遗志把守三关口的杨六郎。

      《四郎探母》、《金沙滩》、《杨门女将》等已成为“国剧”中久传不衰的保留节目杨延辉坐宫苑,自哀自叹”,“三通炮响震乾坤,天波府走出我这年迈的人”,稍微年长一点或有点京剧常识的人,都会哼上两句但是,要指出是,就像《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不是历史上真实曹操,《杨家将演义》中的杨老令公等杨家将也不同于历史上的杨业等人  据山西代县杨忠武祠保存的《杨氏族谱》以及《宋史杨业传》、《三朝北盟汇编》、《太宗实录》等历史资料,历史上的杨业是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一说是麟州(今陕西神木)人或河东(今山西运城市)人,系汉太尉杨震的少子杨奉之裔孙,杨衮之子杨衮(《宋史杨业传》作杨信)字君爱,为北汉的麟州刺史杨业生于五代时后梁明帝天成三年(公元928),卒于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原名重贵,自小就风流倜傥,以豪侠自任,特别善于打猎,所获猎物要超过别人数倍他曾经对人说,今后我若为将带兵,也就像今日带鹰犬逮野鸡和狐兔一样驾轻就熟⑴杨业刚满十八岁时,便在北汉皇帝刘崇手下任职,为保卫指挥使,深得刘崇宠信,赐姓刘,名继业杨业以骁勇闻名于北汉,所攻无不克,国人称其为“杨无敌”,因战功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正月,太宗亲率军攻北汉,五月,北汉主刘继元降宋,封右卫上将军,刘继业仍据城死守。

      太宗久闻其名,命刘继元劝降⑵杨业降宋后又恢复原来姓氏,但保留“刘继业”中的“业”字,单名杨业杨业降宋后,受到宋太宗的召见,史载宋太宗“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⑶之后,宋太宗又力排众议,任命杨业为代州太守兼兵马都监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辽景宗耶律贤去世,12岁的儿子耶律隆绪继位登基,由其母萧太后辅政,复国号为大契丹消息传来,宋拥决定乘辽朝政局未稳之机,兴兵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雍熙三年(公元986)正月,北伐军兵分三路东路主力由曹彬、米信统率,由雄州(今河北雄县)出发,向幽州(今北京市)推进;中路军由田重进为帅,出飞狐口(今河北涞源县北),攻取河北西北部和山西东北部高地;西路军由大将潘美为帅,杨业为副,加上两名监军王诜、刘文裕,率军出雁门关,攻取山西雁北地区宋朝的计划是东路主力缓缓向幽州进发,吸引辽军主力,中路和西路得手后,迅速逼近幽州,与东路主力会合,共同夺占幽州  战争初期,中路和西路捷报频传前后不到两个月时间,西路军相继收复寰州,朔州、应州,进而攻克塞外重镇云州(今大同市)中路军也迅速攻克飞狐、灵丘地区,并夺得蔚州然而,就在西路、中路军顺利执行宋廷作战计划的时候,东路主力军却出了问题。

      曹彬、米信等并没有执行宋廷缓行的命令,而是迅速进军先是攻克固安(今属河北),继而又连下幽州以南重镇源州(今河北源县),接着又克新城(今属河北),大破辽军面对曹彬大军的进攻,辽朝南京(幽州)留守耶律休哥固守不出,只派少数军队袭击宋朝运粮队伍曹彬在源州停留十多天,由于军粮不济,不能前进,只得退回雄州此时又传来中路、西路军的捷报,东路将士迫不及待要求进军曹彬只得再次进攻源州这时,萧太后和辽圣宗已率大批辽朝援兵进驻添州以东50里处,命耶律休哥以少数兵力阻击宋军曹彬等边打边进,百把里路用了20多天才走完虽再下源州,然而兵力疲惫,加上天气炎热,粮草又缺,根本无法抵挡辽军主力,只得再次后撤辽军趁势追击,宋军大乱,在岐沟关(涞源县西南)被辽军追上,打得大败,死者几万人东路主力一败,形势急转直下辽将耶律斜参率10多万人马掉转矛头西向反攻,迅速攻陷蔚州、易州、涿州,并直插晋北,灵丘、应县、马邑相继失守强大的契丹军团出现在雁北,使西路军刚收复的云州陷入敌后,成为孤城  在此态势下,西路军无法扼守已夺得的云、应、寰、朔等州宋太宗只好下令放弃四州迅速撤退,但要求西路军掩护四州居民同时内迁但如何率领民众内迁,主帅之间却产生了分歧。

      杨业认为今日辽兵新胜,气势正旺,不可正面犯其锋朝廷只是让我们转移四州百姓南迁我们可以表面上在大石路摆出迎战的阵势,暗中通知云、朔的守将,将云、朔百姓撤出,从小道直入石碣谷南迁但这个极为实用的建议却为监军王侁所阻,认为是避敌畏死杨业不得已,只好领军自大石口赴朔州迎敌临行前,杨业对主帅谓潘美泣告说:“此行必败,但你们不听我的建议反说我怕死,我只好死在前头了”,并指着陈家谷口(今在山西朔县南)对潘美和王侁说:“请诸君安排好步兵强弩,张开两翼,守住谷口,准备接应等我转战来到此处,就命步兵夹击救应,否则,这支人马将全军复没”说完便同他的儿子杨延玉以及73岁的老将王贵等,领兵杀向前方[1]  战事果然如杨业预料的那样:杨业在赶赴朔州的路上果然落入耶律斜轸的埋伏圈,大败而退而依约埋伏在陈家谷口王侁,在未得到杨业消息的情况下,将辽兵为了诱敌的佯败当成是溃退,为了同杨业争功,遂领兵离开谷口去追击潘美既节制不了王侁,又在得知杨业兵败时,畏敌逃走所以当杨业且战且退至谷口时,见无一伏兵,顿足捶胸大哭,返身率士卒与辽兵力战,身上数十处受伤,士卒也伤亡殆尽,其子延玉和爱将王贵俱战死,马也受了重伤不能前行杨业只好藏匿在树林中,最后被辽将耶律奚底所射中,坠马被擒。

      杨业被俘后,拒绝劝降,绝食三日而死⑸  这段战事,被一些小说家和民间艺人改变成《金沙滩》、《李陵碑》、《潘杨讼》、《昊天塔》等戏剧和小说,成为杨家将故事中最精彩也最悲壮的一段华章但有意义的是,在民间故事和小说戏剧中,这段情节是非分明、忠奸昭然,但在学术界,却有着相当的争论,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几种看法:  首先、杨业被俘后是否有过乞降行为?一种认为是有可能的降大任在《关于杨业晚节的一个疑点》一文中认为根据《辽史》等相关史料记载,杨业被俘后求饶乞降是有可能的另一种则针锋相对,认为杨业乞降之说不能成立其理由是:杨业乞降之说,仅见于《辽史耶律斜轸传》以下的一段记载:杨业兵败被擒,“斜轸责曰:‘汝与我国决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继业但称死罪而已”而其它史书都载杨业被俘后三日不食,壮烈殉国《辽史》中的这段记载,是否是耶律斜轸的自我夸耀?就在《辽史》的这段记录后面,就有“臣浩”作的考证,为杨业辩诬:“按杨业秉性忠义,被擒三日不食死安得有称死罪之语哉!”⑹这是其一;其二,杨业人称杨无敌,若杨业愿降,可立致富贵,其部下也不会全部罹难他不乞降于四面楚歌之时,而在爱子部将皆战殁之后,于情理不合;其三,据杨业时代不远的刘敬、苏辙皆作过咏歌杨业气节的诗篇,辽国也曾为杨业立庙祭祀,作为为臣尽忠的榜样,可见,杨业乞降之说不可信。

        其次、谁应对杨业兵败和被俘遇害负责?这又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罪魁祸首是潘美,他是主帅,杨业是其副将杨业趁胜率军深入时,潘美屯兵不进,又不予以粮草接济,致使杨业败退陈家谷口,全军覆没清人康基田,现代史学家余嘉锡、吕振羽、邓广铭等皆持此观点至于潘美陷害杨业的原因则主要是嫉贤妒能,曾诬告过杨业但到了八十年代,有人则对此说开始质疑,阎立鼎《潘美陷害杨业考辨》,顾全芳《替潘美翻案》等文认为宋代监军权力甚大,潘美不敢违背王侁的意旨另外,当时戍边的主将有数十人,并不能肯定其始诬告杨业者一定是潘美况宋太宗已将诬告信“封付杨业”,如是潘美诬告,杨业就不可能在陈家谷口已生死相托再者,潘杨二人共事七年之久,史籍中未见两人矛盾冲突的记载第二种意见认为责任在监军王侁剪伯赞《杨家将故事与杨业父子》便怀疑王侁通敌,有意害死杨业父子持反对意见者则认为,杨业与王侁素无芥蒂,王侁的错误在于刚愎自用,判断失误,又因争功擅离陈家谷口,这与通敌或有意陷害是性质不同的两码子事第三种意见认为是宋太宗造成的,根本原因是其指挥无方首先,这次北伐时机并不成熟宋太宗为雪高梁河之耻,在未作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草率出兵,但三路大军中的曹彬一路,因粮尽退兵此时已为辽兵所败,宋太宗却令杨业引兵护卫云、应四州吏民内迁,无疑是以羊投馁虎。

      其次,宋太宗命诸将按其所赐阵图行兵布阵,不得稍有更改,致使诸将无法随机应变,处处被动而且三路大军无统一部署,各自为政,焉能不败?再次,宋太宗急于事功,只命军队进攻,并未调集充足的粮秣,使宋军师老兵疲,供应不上,而为辽兵所乘  随同杨业在陈家谷罹难的还有他的儿子杨延玉和部将王贵王贵为并州太原人宋初累迁至散员都指挥使、马步军都军头领、胜州刺史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出为淄州刺史,受诏从潘美北征沁州,颇立战功从杨业后被围于陈家谷口,亲射杀数十人,矢尽又张空弩击杀数人,遂遇害,年七十三子文晟、文昱分别擢为供奉官和殿直杨延玉的事迹不详,《宋史杨业传》中只附有其子杨延昭及部将王贵的传记  杨家祖孙三代奋战沙场、为国戍边的英雄事迹自然会成为文学的表现对像,特别是在汉民族遭到外族入侵,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杨家祖孙威震边关的业绩以及为国忘身的忠勇,都会成为人们的楷模和缅怀的对像,而且在流传的过程中也越来越多地加上了人们的想象和祝愿,越来越富于传奇色彩在流传的杨家将故事中,实际上有三个系列、三种方式三种方式中一是话本、小说、评书、鼓词、弹词等文学作品据罗烨的《醉翁谈录》,早在南宋时代就有《杨令公》、《五郎为僧》等话本流传,今仍有存目。

      最早的关于杨家将的小说是明中叶正统至嘉靖年间的《杨家府传》,为无名氏所作,今已失传现存的有万历二十一年世德堂本《北宋志传》和万历三十四年卧松阁刊印的《杨家府演义》鼓词有《穆桂英大摆天门阵》、《十二寡妇征西》以及清代鼓书《金陵府》等;评书有《小五虎》、《呼杨合兵》、《杨文广平南》等二是杂剧、传奇、京剧、乃至豫剧、晋剧、等地方戏曲臧晋叔的《元曲选》中就收有《昊天塔孟良盗骨》、《谢金吾诈拆清风府》等杂剧至于《四郎探母》、《金沙滩》、《李陵碑》、《杨门女将》等京剧剧目和河北梆子《雁门关》、豫剧《潘杨讼》、《穆桂英挂帅》等地方戏剧目,至今仍活跃在戏剧舞台上,或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三是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如“五郎庙”、“杨七郎打擂”、杨六郎点将台、“穆柯寨”、杨宗保十四岁挂帅等三个系列中的第一类就是杨业及其诸子事迹在这个系列中,杨业得到进一步的美化和神话,由兵败被俘改为撞死李陵碑,并以《李陵碑》作为这出戏曲的曲目出于对杨六郎是排行老六的误解,从宋话本和元杂剧开始,杨业之子也由一个变成了七个,从杨大郎起依次是延平、延定、延光、延辉、延德、延昭、延嗣,加上义子延顺(原名王平),合成“七郎八虎”在《杨家府演义》以及《李陵碑》、《金沙滩》等文学作品中,民间艺术家们为杨业七子皆安排了不同的死节或生存方式:或是代君王死节,或是被奸臣害死,或是被俘招为“番帮”驸马,或是看破红尘出家五台山,当然还有继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