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明遗民史家的历史书写解读.doc
3页对明遗民史家的历史书写解读=“news_bd”> 永历帝遇害标志着南明时代的结束,清朝大致统一以前明朝所拥有的疆域,明遗民领导的大规模抗清活动基本上已趋结束由于明遗民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所以在军事抗清失败后,很多明遗民转向了文化抗清,而文化抗清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修纂明朝的历史,既能寄托故国之思,又能与清廷争夺史权由于众多遗民对修史活动的投入,逐渐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明遗民史家群体明遗民史家群体的历史书写既是易代修史传统的延续,也是明遗民政治、思想、文化立场的表达,具有浓厚的遗民特色笔者拟从修史旨趣的遗民倾向与历史编撰的遗民特色两个方而,探讨明遗民史家群体的历史书写问题 一、修史旨趣的遗民倾向 对于明遗民史家来说,明王朝的灭亡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对故国的情感却随着自身际遇的变化与故国的远去而愈发浓烈这种情感激发了他们的修史愿望,他们不愿故国的历史湮没于无形,所以他们要为故国存信史在修史过程中,作为极具文化担当精神的一个群体,他们对明朝灭亡的原因进行反思和批判,对明王朝的忠臣义士进行表彰,对明遗民的高节大义表示赞叹.对华夏文化的前途命运进行探讨. (一)为故国存信史 晚明以来,修史之风渐盛,野史之出可谓不可胜数,其中虽然不乏上乘之作,但也不免泥沙俱下。
相当一部分野史荒诞不经、以讹传讹,以猎奇炫异为尚,甚至完全不顾修史的真实性与严谨性更有甚者,有些史学活动与商业活动联系紧密,修史和史书沦为了人们逐利的工具清初史学家吴炎在《答陆丽京书》中对晚明野史的泛滥情况进行了批判,他说:晋江之《名山藏》,吁讲之《皇明书》,乌程之《史概》,率多嗜奇无识,引断失据,皆足以害史而东莞陈氏《通纪》,闻之先正,本出梁文康介弟,托之子虚乌有之陈建,颠倒谬乱,天下之耳目为其簧鼓者殆数十年,虽明诏毁禁而莫之能卜张岱也在《石匾藏书》自序中说到:第见有明一代,国史失诬,家史失诀,野史失臆,故以二百八十二年总成一诬妄之世界m [l]})为了给后人留下真实的明朝历史,谈迁在故予窃感明史而痛之的悲愤中,屡欲振笔,辄自惭怒臂,不敢称述间窥诸家编年,于伪陋肤冗者妄有所损益,阅数岁,哀然成性 ;m9}这种矢志修史的精神,正是明遗民史家的文化特色 (二)以史经世 明清易代之际,明朝遗民在王朝崩溃、异族入侵的中华的大环境下展开思考在他们思考的众多问题之中,围绕的主线问题就是明朝是为何而灭亡对于明亡原因,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朱之瑜、李额、颜元、方以智、吕留良、费密等明遗民思想家纷纷论述,指出具有玄虚、清谈、以发明本心为根本主旨的陆王心学是明亡的罪魁祸首。
陆王心学主张清谈、以自己的内心去观察整个世界,即陆九渊所说的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种主观唯心主义忽视客观世界的存在,主张个人内心对世界的主宰,这往往会导致人们故弄玄虚、大发其词、夸夸其谈陆王心学的在明代的主要流派阳明心学(即王学)逐渐禅学化,尤其是禅学化的阳明心学在明末居然甚嚣尘上,占据学界统治地位,这对晚明的学风、政治风气等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说到: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熟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顾炎武的这一番言论借古讽今,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明亡之祸水在陆王心学针对这种玄虚 二、历史编撰的遗民特色 (一)史料采择 遗民史家欲为故国书写信史,所以在史料采择上以求实存信为基本原则明遗民史家在选取史料时,大多采用明朝官方所编纂的实录,朝廷下发的邸报、塘报,以及朝廷大臣的奏疏等这些史料一般比较可靠,是明遗民史家修史时必不可少的史料来源《明实录》是明朝官修的系统史料,虽然其中部分内容不乏篡改不实,但总体上可靠的,而它的系统性更为其他史料所不及,所以大部分明遗民史家都以实录为采择史料的首选潘未在修撰《国史考异》时,博访有明一代之书,以实录为纲领,就说明了遗民史家对实录的重视。
朝廷所下发的邸报、塘报,以及朝廷大臣的奏疏也是明遗民史家着重收集、整理的史料这些邸报、塘报、奏疏流传甚广,甚少人为篡改,可靠性较高,有些还是纂修实录的史料来源,所以其史料价值往往为遗民史家所重视黄宗羲在《弘光实录钞》自序中曾说到:寒夜鼠啮架上,发烛照之,则弘光时邸报,臣蓄之以为史料者也;顾炎武以始出麓中臣祖所手录邸报,皆细字草书为史料而作《三朝纪事闻文》;文秉转就友人处借神宗邸报钞略阅之,参以家庭见闻’,而作《定陵注略》;吴孟坚在其表兄李家,得郑玄岳大家宰所藏甲申南中数月邸钞而作《南都纪事》遗民史家在采择史料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史料的考订甄别潘未在撰修《国史考异》一书的过程中博访有明一代之书,非常注意对史料的考订,若志乘,若文集,若墓铭家传,凡有关史事者一切钞撮荟萃,最后将各种史料以类相从,稽其异同,核其虚实,这样才能保证所修之史的真实性与可靠 (二)体裁与体例 就像明遗民史家群体构成的多样性一样,不同社会身份、不同学术素养和取向的遗民史家也在史著的体裁体例上充分体现出了他们的多样性与创造性从体裁上说,遗民史家所修史著有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实录体、日记体、纲目体、笔记小说体等,几乎涵盖了中国史学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所有史体。
比如,明遗民史家所修的纪传体史书有查继佐的《罪惟录》 (三)史书的范围与主题 明遗民史家群体修史关注的时间范围,大体以明之兴亡为限,而以明清易代之际为焦点;空间范围则受这一群体地域构成的影响,以北都和东南为重点书中所探讨的主题非常广泛,举凡君臣、将帅、人物、朝政、制度、用兵、经济、治民、党祸、槽运、民族、伦理、文化、宗族、地理等等,皆受到遗民史家的关注,而其核心则是明清王朝更迭、政治兴亡、民族进退,所以兴亡、忠义、华夷、正统等问题就成为遗民史家修史探讨的主题 明臣的忠义与死节、明清之间的华夷之辨、正统之争等问题,也始终是明遗民史家群体关注的主题无论是华夷、正统,还是忠义、死节,其实最终都与遗民史家群体的政治立场与文化诉求有关他们想借助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书写,来缓解他们自身的亡国之痛,寻找自处之道,从中汲取身为遗民的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