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耕地变化.docx
3页改革开放后耕地变化进入 90 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由于全球变化研究领域更为侧重对地球系统的碳循环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研究,因而对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和湿地等类型的土地覆被变化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其实,另一种土地覆被变化可能对地球生命支撑系统的威胁更为直接,这就是有限的耕地资源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丧失就这种变化来讲,中国大陆在近 20 年来成为全球最为突出的地区考虑到下个世纪初人口高峰到来时中国农业所面临的压力,耕地资源的变化无疑是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1.耕地资源的概况与淡水资源一样,土地资源属于典型的多功能性自然资源,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来自各方面需求的压力不断增大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在这种需求的压力下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利用方式和质量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耕地资源变化总体趋势表现为向其他利用方式的转变,总面积持续减少在“谁来养活中国” 的论争和全球食物安全危机之背景下,耕地损失的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我国政府为了遏制耕地持续减少的势头,提出了以行政区“耕地总量平衡”为目标的耕地保护政策。
对于我国耕地总量,一直缺乏权威的数据比较长的时间序列数据是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根据统计局的资料,我国耕地面积在 1957 年达到高峰,其后经历了一次大幅度的减少第二次大的滑坡发生在 1965~1977 年;第三次1980~1988 年;第四次从 1992 年持续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耕地减少的速度是 60 年代至今最快的一段时间根据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和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计算[5],1978~ 1997 年累计增加耕地 1140万 hm2,累计减少 1605 万 hm2,两者相抵,净减少 465 万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 3.5%,相当于整个江苏省的耕地面积这段时间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 25万 hm2,而在此前的 10 年( 1968~1978)间,平均每年净减少 16 万 hm2,速度明显加快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 20 年间,耕地总量平衡中只有 1979、1990、1995 和1996 年新增耕地面积超过了减少的耕地面积但净增面积有限,不超过 10 万hm2.净减少最快的是 1984~1988 年,年均减少 55 万 hm2,其中 1985 年是减少最多的一年,达 100 万 hm2.1993~1995 三年也很突出,每年净减少近 40 万hm2. 如果仅从全国尺度考察耕地总量变化,会忽视一些重要的现象。
从耕地面积变化的空间分布上看,净减少最快的一是广东、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北京、天津及辽宁等沿海省份;二是陕西、湖北、四川、湖南、山西等中部省份尽管从全国的趋势看个别年份耕地面积是净增加的,但这些自然条件较好的省份自 1978 年以来一直维持着净减少的趋势 那些自然条件较差的边远省份,如内蒙古、黑龙江、新疆、云南、广西、贵州、甘肃、宁夏等省,1988 年以后耕地却基本上是净增加的个别省份,如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增加的幅度还比较大耕地面积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异,说明在我国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中,生产力较低的耕地面积的增加,在数量上部分地抵消了优质良田的减少,因而掩盖了问题的实质2. 耕地数量变化的构成和分布1988 年以来,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每年公布耕地增减的统计资料,被认为是这方面比较权威的数据根据该局 1988~1995 年的数据分析,8 年中增加的耕地主要来源于荒地开垦,占 76%;农业结构调整和复垦所占的比例较小,分别为 13%和 11%.在损失耕地的构成中,农业结构调整,包括转变为果园、鱼塘、林地及草地的耕地,占有最大的份额,为 62%.其次为非农建设占地,占 20%.自然灾害损毁(风蚀、水蚀、沙压、洪涝)的耕地面积占 18%. 新开垦的耕地主要来于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新疆、云南、黑龙江、内蒙古及广西等省 8 年间荒地开垦面积最大,占全国开荒总面积的 60%.有趣的是,这几个省份也正是灾害毁损耕地最为严重的地区从结构调整占地的情况看,果园和鱼塘占地问题较为严重的省份包括广东、江苏、辽宁、湖北及陕西等,主要是东部和中部地区;而退耕还林还草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最大的省份有内蒙古、陕西、新疆、西藏和云南,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非农建设占地比较严重的地区明显地分布在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为中心的东部沿海地区,此外,湖北、河南及安徽等中部省份也比较严重值得注意的是,在 1988~1991 年期间,沿海 12 个省份非农建设占地在全国此类占地中的比重维持在 40%左右,而在此后的 4 年,比重上升到 50%~55%.3.耕地面临的问题农户耕地规模经营太小规模经营过小带来的问题是劳动生产率极低,在开放的国际贸易条件下,大田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大豆、棉花) 基本上没有国际竞争力在大宗粮食作物中,我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东南亚国家小麦、玉米都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大豆目前是最重要的油脂作物因此,耕地规模过小实际上关乎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耕地规模过小,而且每户的耕地还分成几块,所以,我国的农户在生产的许多环节中无法独立操作。
在灌溉、排水、机耕、植保、农田基本建设等方面,农户很难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这就是我国在实行分户经营以后,必须搞双层经营体制的客观原因由于种种原因,双层经营体制在 20 世纪 90 年代前期达到高峰后逐步消亡,现在几乎不存在了农户在生产经营中只有寻找其他一些费时费工费力的办法最明显的是,现在农田基本建设已经全面停止;大量灌溉系统都因水费收不上来而报废,农户争相打井以代替灌溉系统,由此带来更多的环境和效益问题这种现象几乎没有进入中央农村政策研究者的视野,更没有引起领导层的关注承包地只强调稳定,不允许调整从一些实地调查的情况看,承包地是否稳定,立场不同,结论相反所以,究竟是要稳定,还是要调整,关键是要全面考虑,衡量各种利弊目前的法律规定是出于稳定的目的,在全国实行“一刀切”的 30 年承包期承包期内,耕地不得调整这必将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是新生儿及新婚嫁者没有承包地,各户人口变化出现耕地占有的明显差别积累多年,无地人口会以亿计,农户之间的占有不均等也将很严重,将会形成很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承包权的稳定并没有造成承包地块经营权的稳定随着劳动力和人口的城市化、非农化,会有大量耕地流转,对接包者、承租者来讲,所面临的是更不稳定的局面。
所以对承包权的稳定要全面衡量、不可绝对化,尤其不可认为只要是稳定了承包权就是稳定了使用权耕地流转比重很低耕地的转包和流转在实行分户承包之初就开始提倡但过去几十年了,与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比重相比,差距甚大目前,农村劳动力中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近 40%,而耕地流转只占耕地面积的 5%左右,两者相差 8 倍这说明我们的政策是不力的另外,在耕地流转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 2/3 的流转没有促进规模经营农户间的流转占了整个流转的 2/3而农户之间的流转大多由于没有集体统一调整地块,虽然接包户所种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但无法实现连片的机械耕作,所以这些转移基本上与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向无关二是在实行规模经营的基本上是农业企业,而不是家庭经营的农户三是在实行规模经营的转移中,种植大宗粮棉油作物的很少据农业部经管司的统计,目前农户之间流转土地中用于种粮的比重占 71.9%,而规模流转入企业主的土地中用于种粮的比重仅为 6.4%公司制企业已经成为规模经营的主体根据各方面的数据估算,在实现规模经营的三种形式中公司型种植农场按耕地面积算占 60%以上,集体农场和以自己家庭劳动为主的家庭农场合计不会超过 40%。
公司制农业企业已经成为我国规模经营的主体形式我国农业经营形式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是按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的模式走,还是另走他路?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中央现在对公司制农业企业只是采取不提倡的态度,这在政策上没有任何作用农村中农户的兼业情况已经相当普遍我国农户兼业经营已经显示了与日本等国相同的规律:兼业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以农业为主的兼业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以非农业为主的兼业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与美欧等国国情不同,在人均耕地很小的东亚国家,对兼业化要采取不同的政策我国必须鼓励二兼户离农,把耕地转移给其他务农者我国耕地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耕地问题,是政府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必须意识到的问题是,耕地问题不是一方面导致的,只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得到相应的配合,才能够真正解决耕地问题。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