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述评.docx

23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00613677
  • 上传时间:2022-05-3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9.75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述评    徐改平 贾海生内容提要: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性的人物,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就20世纪中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作一个回顾与述评,以期显现学术史思潮演进的轨迹及其深层的文化意义胡适作为20世纪中国的学术权威人物,其研究范围极其广博,举凡哲学、文学、政治、教育、历史等学科无不涉猎,无不有所贡献本文从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史这个角度出发对胡适研究做一简单的回顾我们之所以选择文学史和具有文学史性质的著作作为材料,不仅因为文学史著作作为史学的一个分支,毕竟有注重客观事实的一面,因而以此为研究对象就相对客观一些;而且因为文学史著作在描述文学现象的时候,不仅表现着著者的史识、文学鉴赏力和思想深度,而且也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著者的政治、文化立场来正是这种深藏于文字背后的政治、文化立场决定了胡适在该著作中以何等面目出现而从胡适的这种种形象也折射出20世纪中国的文学研究工作者们由于时代政治气候的原因,在进行研究工作时自觉不自觉地发生的变异,如果说本述评能将这些变异基本理清的同时,能够就著作者的学术心态稍加探讨,以期显现学术史思潮演进的某些轨迹的话,那无疑是笔者的希望所在。

      一说来有趣,最先将胡适写入文学史著作中的还是胡适本人1922年,《申报》为纪念成立50周年而出纪念特刊《最近之五十年》,胡适写了《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这本小册子由于纪念集的要求,胡适将论述的起点定在1872年,介绍从该年至1922年中国文学的发展概况全书共分十节,第十节重点谈文学革命运动在谈到该运动的发生时,胡适很自然地指出了他本人在这段历史中所起的作用他认为《文学改良刍议》“还是很和平的讨论”,“胡适对于文学的态度,始终只是一个历史进化的态度”,胡适自谦由于他的历史癖太深,故不配作革命的事业而是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子”在胡适看来自从《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的“国语的文学”这个旗帜鲜明的口号之后,文学革命就明白易行多了在总结文学革命成功的原因时,除了有意地提倡之外,胡适还特别提到五四运动促使白话的传播,促使国人觉悟到思想革命的重要因而文学革命得以自由发展到1920年教育部颁布从秋季起国民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一律改用白话后,白话文学的发展就更顺利了由上述可见,胡适1922年叙述文学革命时已经基本上将其发生的渊源及经过予以客观平实的记录,胡适本人对于文学革命的见解也基本形成。

      这些见解不独为胡适本人所坚持和发展,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许多新文学史著作者192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胡毓寰编著的《中国文学的源流》这是一部竭力将文学史和文学作品加以揉合的著作全书将自古至今(1924年)的文学分成25节来讲,最末一节题名“新文与诗”胡毓寰将新文学的开始定位在梁启超(这种起始方法也为后来的许多著者所采用),在节录了梁氏的《新民说》和《中国古代思潮总论》之后,作者简洁地指出新文学革命是兼顾形式与内容的,以及胡适的新文学发生的当时不为大多数学者认可的情况,而蔡元培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序》则作为响应白话文的例子出现接着著者说:“胡适等,不特主张以白话为文,并提倡以白话为诗,摆脱旧诗之一切格律,字句可随意长短,颇有西洋诗之风味其同志和之,并为不叶韵之新诗中国文学至此诚发生空前之一大革变矣!”作为新诗代表的是胡适的《乌鸦》、周作人的《两个扫雪的人》、《小河》作者能以《乌鸦》作为胡适的代表作,可谓独具只眼1926年大光书局出版了赵景深的《中国文学小史》赵著共33章,最后一章名为“近十年来的中国文学”在作者看来,“最近十年,在文学上新开辟了一个园地,便是以语体作文……说起这一次新文艺运动来,自然应该感谢胡适,他是语体作文的提倡者。

      虽然古代白话的作品尽多,但都不曾作有意的运动,所以胡适的功绩不可淹没”这样的叙述可谓抓住了胡适理论的关键但作者在叙述运动经过时却犯了一个错误,他将林纾与蔡元培的论争置于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之前不过,赵著还有一个贡献,那就是在论及新诗的变迁时,说:“最早的是未脱旧诗词痕迹的,所谓缠足妇人放大的脚开始先作此者是胡适的《尝试集》……以后便是无韵诗……再后便是小诗……最后是西洋体诗这种划分方法被后来的许多著作者所继承总的来说,在赵著中,胡适的基本功绩还是被肯定了的1928年上海光华书局出版了周群玉的《白话文学史大纲》周群玉将自古至今的文学分为四编:上古文学、中古文学、近古文学、中华民国文学在作者看来,中华民国的成立使得言论上、版权上得到很大自由,因而给文学革命的提倡起很大的助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学革命的更为广阔的背景揭示了出来在具体阐述时,作者不仅对胡适的首倡之功给予肯定,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其阐述白话文学发生的必然性时所持论调与胡适基本相似他说,“旧文学是渊深的,的确不容易懂,要使一班平民来欣赏,非白话不可于是提倡白话文的声浪,日高一日,到现在差不多已满布于中国了”,而且“我们知道从前的文学在形式上,诗有五言七言绝诗律诗的分别,并且要押平仄韵。

      从前的小说,完全是写史的从前的剧曲,也有一定的格律思想上,往往被约束而不得自由写出来所以有胡适之俞平伯几个首树旗帜,他们以为‘有什么话,做什么诗‘有多少长话,作多少长的诗绝对不用典故,不用对仗,不用套语烂调,不要模仿前人,不避俗语俗字,……这种诗是无格律而很自由的诗这样的阐述白话文学的发生之必然,其基本理论可与胡适引为同调192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此书的可取之处主要是作者将文学革命得以发生的原因分为四条逐一加以阐述:“文学发展上自然的趋势”、“外来文学的刺激”、“思想革命的影响”、“国语教育的需要”此外,他还简要地指出新文学建设过程中,胡适出力甚多,不仅有理论主张,且有亲笔创作在1930年出版的《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中,由于写作时间相对较长,陈子展对文学革命的叙述也较为详尽在对胡适、陈独秀的文学理论作了较详细的介绍的同时,还注意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胡陈两人对文学革命之发生产生不同的解释但在作者看来,虽然“各人的观点不必尽同,但是都足以证明这次文学革命运动的其来有自,不是一朝一夕之故所可发生,也不是一手一足之烈所能为力,这是无可疑的了这种容忍开放的态度在笔者看来是弥足珍贵的。

      此书在今天还被人们所提到还因为它认为胡适的“《尝试集》的真价值在与人放胆创造的勇气”而在谈到文学革命的成果时,陈子展基本上是综合各家之长,特别是在谈到新诗时沿用了先前赵景深《中国文学小史》中的看法1932年有两部较有影响的文学史著作面世:胡云翼的《中国文学史》和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胡著分十编,第十编名为“当代文学”在该编中胡著肯定《文学改良刍议》为“文学革命运动的第一声”,在分体裁论述文学革命的成果时,作者沿用陈子展的看法,认为《尝试集》的价值在于“打破一切束缚的自由尝试精神”而《终身大事》也被作为社会问题剧的最早剧本而提及陆、冯的著作分20讲,最末一讲为“文学与革命”这是一部最早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新文学史著作因而在解释文学革命成功的原因时,选择了陈独秀的看法虽然此著仍然肯定了胡适对文学革命的贡献,但著者对文学革命的总体评价不高,认为只是“革了文学形式之命”,其内容上仍然是“欧化了的才子佳人”而后来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才真正“革了文学内容之命”这也许是最早的提出新文学革命仅仅是形式上的革命的文学史著作1935年又有两部较有影响的文学史著作出版其一为容肇祖的《中国文学史的大纲》,此书的最后一章名为“民国的文学及新文学运动”。

      容氏认为新文学中最成功的作者有三位他说:“胡适先生的议论文,明白易晓,娓娓动人他是新文学的创始人,他创作的体裁什么都有,而他的长篇议论就是他的最好的作品应当说,容氏的这个见解是极中肯的他较早地指出胡适之所以在新文学运动中取得成功得力于明白通畅的议论文在容氏看来,胡适的议论文和周作人的小品文、周树人的短篇小说可等量齐观其二为谭正璧的《新编中国文学史》与其它通史性文学史相比,谭著给予现代文学以极大的篇幅,因而在对现代文学进行描述时,记述的作家作品比较多虽然,作者对胡适也有极高的评价,但是,作者也认为新文学“只重于文学的技巧方面”,到了革命文学,“始着重于文学的内容方面”这与前面提到的陆侃如、冯沅君的看法几乎如出一辙上述这些文学史著作大都属于通史性著作,部分如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陈子展的两部著作基本上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近现代文学史著作总的来看,它们都将新文学运动置于其著作的末端,作为中国文学发展的最新趋势加以描述相对来讲,都描述的比较简单,特别是文学通史类著作即使如此,它们仍有共同之处首先著作者们大都抱着宽容开放的态度,充分肯定新文学的发生乃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自然的趋势,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由胡适、陈独秀等人的有意倡导而迅速展开。

      虽然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整个知识界向左转的风潮也影响了某些著作对文学革命性质的评价,但对于胡适是文学革命中出力最多这一点,还是众所公认的二30年代初,随着新文学的发展,有人已经开始将新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一些大学也开始设置新文学的课程学者教授们在授课或讲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些讲稿或讲演集这其中现今我们知道的对当时学生影响较大的有朱自清的《中国新文学研究大纲》朱自清自1929年春开始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讲课过程中产生了此大纲虽然它迟至1982年才发表在《文艺论丛》上,但其影响却远远早于这个时间与先前的著作相比,朱自清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他将戊戌政变与辛亥革命作为新文学发生的政治背景,而将梁启超的新文体、吴沃尧等的小说、林译小说、苏曼殊、章士钊的小说、礼拜六派以及白话文运动通通作为新文学的文学背景罗列出来在叙述新文学运动的经过时,朱氏按时间先后和派别不同分成14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便是《新青年》时期,胡适作为文学革命的首倡者之一被列为该时期之下第一人朱自清在注意到胡适理论主张的同时,特别指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受美国影象派(即意象派)的影响的,此观点朱自清在后来的研究中还有阐述。

      朱自清给胡适这个新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以应有的地位还体现在,在分论中,他几乎将胡适在文学领域的所有活动都一一指出例如在第四章“诗”中,除了在“初期的诗论”中讲述胡适在《尝试集·自序》和《谈新诗》两文中所体现的诗歌理论外,在初期的创作中,还将胡适的《尝试集》列为首位,为表示对第一部新诗集的重视,还将胡先*"和朱湘的评论特地列出,胡适的《应该》也作为以写情著称的新诗被著者提及;第五章“小说”中,在“初期的理论、翻译与创作”节下,胡适的《论短篇小说》和翻译集《短篇小说》均被单独列出;第六章“戏剧”中,胡适的《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作为戏剧改良的重要论文被提出,《易卜生主义》也被在“易卜生问题戏的介绍”节下罗列,《终身大事》被作为易卜生《娜拉》“极笨拙的仿本”而出现;第八章“文学批评”中,胡适的理论更是作为初期的理论被提出可以说,此前和此后没有任何人能象朱自清这样把胡适在新文学中的所有活动予以关注的朱自清是一位有进步倾向的知识分子,在他的大纲中给予胡适如此之多的篇幅,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当时一些正直的学者的眼里,胡适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和建设者,其贡献实在是无可置疑的1932年周作人在北平辅仁大学讲演新文学的源流,后被整理出版,题名即《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在周作人看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史就是言志派与载道派的交替起伏,新文学运动也不是什么石破天惊的事情明末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和“信腕信口,皆成律度”的主张,与胡适的“八不主义”在根本方向上是一样的,所异者“无非因为中间隔了几百年的时光,以前公安派的思想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加外来的佛教思想三者的混合物,而现在的思想则又于此三者之外,更加多一种新近输入的科学思想罢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