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功利的完美融合论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思辨分析.docx
4页审美与功利的完美融合——论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思辨分析 2滁州实验中学【摘要】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大多写于贬谪和外任时期,其外在表现为丰富的审美想象和审美形象,内含潜在的功利性目的,含有丰富的兴寄寓意和忧国忧民情怀,功利和理思的特点既明显又隐藏很深总体上刘禹锡诗歌艺术有的侧重审美表现,有的侧重功利色彩,亦有审美与功利俱佳的作品关键词】刘禹锡 咏史怀古诗 功利 寓意 审美 刘禹锡是中唐著名诗人,他既具有政治上的治世才能,又有文学家陶钧文思的涵养,不幸的是,刘禹锡的政治才能随着永贞革新的失败而中途夭折,得不到充分的施展, 政治实践的缺憾,使刘禹锡转而在文学上苦心经营,抒发甘苦之性情,表达人生的况味和对历史命运政治现实的深入思考梦得最有价值的几类诗歌咏史怀古诗大多写于贬谪和外任时期,其外在表现为丰富的审美想象和审美形象,内含潜在的功利性目的,含有丰富的兴寄寓意和忧国忧民情怀,功利和理思的特点既明显又隐藏很深一.咏史怀古诗大都作于贬谪朗州以及任夔州、和州刺史期间永贞革新失败后,禹锡虽不断在外地迁徙任职,但关注内政的政治热情并未减退,表现在怀古诗上,则时刻关照现实,有强烈的现实精神以政治家的敏锐立场思考本朝的前途命运,以篇幅较小的近体诗体裁表现宏大丰富的历史内容,对朝代盛衰命运的思考,而非仅仅感慨一己之不遇,功名不遂与荣辱得失,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咏怀古迹抒发对王朝命运历史前途的思考,主要有《荆州道怀古》、《金陵五题》、《金陵怀古》、《台城怀古》、《西塞山怀古》等,前事之鉴,后事之师。
诗人描摹景物,给景物设色以及意境的营造中已将情感的倾向,批评的锋芒,理性的思绪和历史的思考融入其中,不露痕迹如《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用凌云健笔勾勒出历史上的逐鹿争胜,对历史上谙弱不振王朝的唾弃金陵“龙盘虎踞”,自古有帝王之气,但山川险峻阻挡不了国家衰亡的命运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暗示着英雄豪杰的霸业早已灰飞烟灭,而历史的见证者西塞山却巍然不动,依然如故,透露出繁华消尽,归于恒寂的人生况味和人世短暂,宇宙永恒的哲理思索艺术上则打破了律体的相对静态平衡,用叙事手法,一气流转,叙议结合,纵横古今,婉转含蓄,气势上豪放雄健,被香山居士称为“骊龙之珠”〈2〉歌咏历史上的明君贤相,希望任贤使能,以巩固统一政权《蜀先主庙》: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像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揭示了国事的盛衰系于明君贤相,是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诗歌的整体衰飒气息以及苍凉感受似乎隐喻本朝前代帝王励精图治,君臣协力,共同开创了繁荣昌盛的盛大局面,而王业难继,后世帝王懵懂懦弱,贤才难求,中兴局面越发渺茫,借咏历史遗迹一抒心中之块垒愤懑。
《观八阵图》言外之意,国家的强盛需要智勇双全的贤臣良将的扶持守护中唐社会,强藩林立,众藩逼主,对中央朝廷阳奉阴违,甚至公然对抗挑衅,诗中诸葛亮有自寓成分,希望能如诸葛孔明一般,运筹帷幄,一举消藩〈3〉对先皇的微讽及借咏史对本朝帝王缺失的劝戒和革除弊政之心《华清词》、《马嵬行》、《翠微寺有感》、《三乡驿楼睹玄宗望女几山小臣斐然有感》等写前代帝王玄宗与贵妃事迹对帝王的事迹和功过未作正面评论,只点出先王的游乐和仙逝,羽化登仙,“龙髯不可望,玉座生浮埃”,“天上忽乘白云去,世间空有秋风词”(《三乡驿楼睹玄宗望女几山小臣斐然有感》),结有余韵,世间留下的恐怕不仅有玄宗诗词,更让人联想到玄宗的歌舞宴会,奢侈放纵生活前期的开元盛世与后期的安史之乱形成强烈反差,战乱的爆发使国朝从盛世的颠峰跌入到生灵涂炭的低谷对玄宗登仙企羡的委婉曲笔中透露出对战乱爆发,盛世不再的盛衰感叹,而玄宗难辞其咎,也有劝戒之意〈4〉借咏史以抒怀,以历史暗喻现实,抒写对统治者扼杀人才的愤懑《经檀道济故垒》、《韩信庙》、《经伏波神祠》表达对历史上尽心尽力,功勋卓著的有为之臣檀道济、韩信、马援的谮毁、贬谪、屠戮的做法甚为不满例如《韩信庙》:将略兵机万世雄,仓皇钟室叹良工。
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现实隐喻性非常强,隐射“二王八司马”的被贬被杀这显与诗人亲身经历的政治遭遇有关,高层政治体验对诗人心旌产生了触动震荡,诗人在短短的四句绝句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内容和现实政治意义在艺术表现上《经檀道济故垒》重侧面描写,《韩信庙》为古今对照,《经伏波神祠》则渲染、烘托、对照相结合三诗均重在评论,是诗人对历史思考的积淀,显得质实厚重,包蕴深厚的历史苍凉感《咏史二首》咏史以抒怀,第一首借汉朝任少卿事迹抒己坚贞不渝,独立不迁的品质个性,坚持着“世道如颓波,我心如砥柱”(《咏史二首》)的理想信念第二首:“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同遇汉文时,何人居高位?”才子贤士被斥,工于逢迎者受宠,世事混淆,贤愚颠倒,委婉道出时代社会的不公正现象明写历史,暗喻现实,贾谊、房绾的不同遭际,正是元和时期锐志改革社会的志士仁人遭谗被逐,谗佞之徒占据要津的真实写照”[9]除以上几方面外,还有《咏古二首有所寄》借咏史以寄托劝戒友人;《君闪怀古》写人生的有限,权利显赫的短暂以及自然宇宙的永恒,等等刘禹锡在中唐独辟蹊径,自成一家,成就毫不逊与“韩、柳、元、白”,咏史怀古诗寄慨深沉,政治讽刺诗寓意深厚尖锐,《竹枝词》等民歌体诗歌清丽自然,无论是艺术审美还是理思功利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达到了审美与功利,意与境的完美统一。
所以明杨慎《升庵诗话》说:“元和以后,诗人之全集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课题项目】本文为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思辨性表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K19079)的阶段性成果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