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ppt
33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思想,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第二节 傅玄、鲁褒,第三节 北魏均田制和均田思想,第四节 贾思,勰,及其齐民要术,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魏晋南北朝的360多年间,只有西晋时有过短暂的统一,其余都处于分裂的状态中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汉两年后,司马炎夺取了曹魏的政权,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65316年)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中国恢复统一晋武帝太康年间,史称“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但实际上早已潜伏着深刻的危机武帝分封的同姓王,具有选用官吏和设置军队的权力,因此一有机会就起兵作乱武帝死后的第二年即惠帝永平元年(291年),就爆发了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统治集团相互残杀,各族人民灾难深重,被迫流亡或起义北方各少数民族贵族则乘机攻城略地,纷纷建立割据政权建兴四年(316年),匈奴贵族刘耀围长安,晋愍帝岀降次年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即皇帝位,是为东晋(317420年)。
以后相继建立的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梁(502557年)、陈(557589年)四朝,史称南朝北方自西晋亡后,各少数民族贵族长期混战,破坏极其严重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鲜卑族拓跋珪即代王位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86534年)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完成了北方的统一,结束了十六国时期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534550年)和西魏(534557年)不久东、西魏分别为北齐(550577年)和北周(557581年)所代周又灭齐周静帝大定元年(581年)外戚杨坚灭周建立隋朝文帝(杨坚)开皇十一年(591年),隋灭陈,中国复归统一从统一北方后的北魏到到灭陈前的隋朝,史称北朝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三国时期各国都实行屯田,魏国尤为普遍屯田农户按军事编制,归屯田官统率它对曹操的军事胜利和魏国初期政权的稳定起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豪强兼并,以及军事编制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屯田制难以继续维持晋武帝在即位前后两次下令罢屯田官,原来的屯田农民成为归郡县管辖的国家或私人佃客太康元年宣布实行占田制实行这一制度,对贵族来说,是对他们的封建特权作适当的限制,对农民来说,则是要使他们保有必要的土地数量以资耕作。
但可惜的是这一制度并没有认真地得到执行在宣布实行占田制时也规定了征收田租和户调的标准户调是为了取代汉代的算赋、口赋的,曹操取消货币赋税,是为了适应货币经济衰退的客观情况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民大量流入南方他们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长江流域,已成为富饶的地区在北方相继建立的政权中,北魏是比较重视农业生产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曾采用“计口授田”、屯田等办法来发展农业在长期战乱以后,国家手中有大量无主荒田为了使丧失土地的人民成为直接由国家掌握的纳税农民,不致被豪家所隐占,太和九年根据李安世的建议实行了均田制均田制一直延续到唐中叶才彻底崩溃,但各朝的具体办法不尽相同魏晋南北朝时期货币经济衰退,以谷帛为币的情况严重在使用钱币之处,新旧钱并用,大小杂出新铸的钱币钱文变化多端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也是货币经济由衰退走向逐步恢复的时期,南方比北方又恢复的快一些第二节 傅玄、鲁褒,傅玄整顿屯田制的主张,傅玄的其他经济观点和主张,鲁褒的钱神论,一、傅玄整顿屯田制的主张,在晋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他因“颇有水旱之灾”而上书农事、水利、实边等问题,其中主要内容是关于整顿屯田的建议。
其建议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关于产品分配制度的整顿魏、晋之际屯田上的产品分配办法与魏初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变,对劳动者的剥削率普遍加重了傅玄认为,这样大幅度提高剥削率,恶化了劳动者的生活条件,必然大大降低劳动兴趣,使耕作粗放,产量减少,损耗增加因此,他主张改回原来的分配比率,以提高屯田上的劳动效率第二,关于生产管理办法的整顿傅玄批评了当时屯田管理方面“日增田顷亩之课”,即强制劳动者增加耕作面积,造成了耕作粗放,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下降,甚至“不足以偿种”的情况他认为魏初屯田在生产管理方面的成功,是由于,“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即实行了精耕细作的集约经营原则,因而主张回复到魏初的做法魏文帝黄初年间已出现典农官抽一部分劳动者经商而造成屯田劳动力水批“流失”,其影响不就止是屯田粗放、劳动生产率下降之类了傅玄未触及造成屯田制废坏的这些更根本、更深层的原因,而只是要从具体的管理制度方面进行整顿,显然是不可能收效的二、傅玄的其他经济观点和主张,傅玄除了改善屯田制管理的产品分配方面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以下各方面理论和主张,即四民分业论、平赋役论、检商贾论,以及息欲论分述如下:,(一)四民分业论,傅玄的四民分业论,是针对着魏晋之际农民大最流徙、屯田制受到破坏、农业劳动力锐减、封建生产秩序和基础受到严重威胁的现实提出一种整治、补救的主张和理论。
傅玄所谓“四民”,即土、农、工、商四种职业他所说的“四民分业”,也完全是沿袭传统的“四民分业”的说法不过,传统的四民分业论,主要是从社会分工的质的角度论述各种职业的作用和必要性,而会傅玄则是从量的角度探讨在当时的社会分工中各种职业的最适当的人口构成比例傅玄指出四民不仅都是社会所需,而且所需的娄得是不同的因此,“经国制事”,珠江实业必须为四民“定其分”,即为四民各确家一个必需的数量界限,力求将从事工农商的人限制在必需的数量之内二)平赋役论,针对汉魏之际赋役负担加重、赋税制度紊乱以及豪强大姓疯狂兼并土地、隐占劳动力规避赋役造成的赋役不平,傅玄提出了“平赋役论”傅玄的平赋役论,包括“有常”、“至平”和“积俭而趋公”三个基本原则首先,所谓“有常”原则,是指“上下兴非常之赋,下不进非常之贡,上下同心以奉常教民虽输力致财而莫怨其上者,所务公而制有常也”这就是说,首先应遵奉制征赋役,而不应征背离常制的“非常”之赋役其次,“有常”的原则应保证“民虽输力致财而莫怨其上者”这显然只有在负担者力所能及,而不是不堪负重的情形才可能如此,否则,必将致使民困国危的局面最后,所谓“至平”的原则,是按财产多少确定相应的征收赋役的份额。
即“计民丰约而平均之”这是针对当时日益严重的官僚、豪强户逃避赋役,而平民租调、徭役不断加重的情形提出的所谓“积检而趋公”,主要是针对统治集团的奢侈淫靡的寄生生活而言的魏晋统治者的穷奢极欲,是赋役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傅玄的“积俭而趋公”论,要求统治者们不可为自己的淫侈、贪鄙而横片暴敛,而应依据国家需要征收赋役这就会使赋役既省俭,又是为公而不为私三)检商贾论,傅玄所说的“检商贾”,也包含着传统的抑商、贱商的内容但他使用“检商贾”的说法,表明他在主张抑商、贱商的同时,还在“商”中有所区别第一,他主张把商业和商人区别开来他充分肯定商业是社会分工不可缺少的部分;他把商人视为“甚贱”之人,而极力加以几斥把商业和商人分开,主张贱商人而不贱商业,是傅玄的检商贾论的突出特点第二,傅玄主张把垄断商人与一般商人区别开来,认为“上逞无厌之欲,下充无极之求,都有专市之这贾,邑有倾世之商”是造成“末流滥溢而本源竭”的主要原因四)“息欲”论,傅玄认为,统治者的纵欲无度,既造成赋役繁苛,又导致“末流滥溢而本源竭”因此,不论是“平赋役”还是“检商贾”,都要以“上息欲”为前提他说:“不息欲于上,而欲求下之安静,此犹纵火焚林而索原野之不雕瘁,难矣。
故明君止欲而宽下,急商而缓农,贵本崦贱末傅玄对魏晋统治者的“所欲无极”是十分反感的息欲”论实为对统治集团的揭露、批判,也是规劝、进谏三、鲁褒的钱神论,鲁褒是当时的一个“好学多闻”之士,由于对统治阶级的昏暗腐败和社会风气贪鄙浮薄深恶痛绝而隐居不仕,“以贫素自甘”,写出钱神论来讥讽现实,抒发愤懑鲁褒的钱神论采用的是游戏、嘲讽式的文笔他虚构出两个人物一个是“富贵不齿”高傲、尖刻、辛辣的“司空公子”;一个是知书达理,信奉唯有读书高的老学究“基母先生”乘车马“盛服而游京邑”的“司空公子”与“班白而徒行”、两手空空的“基母”老先生,不期而遇,展开了一场关于钱财作用的辩论钱神论通过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引出“司空公子”对“死生无命,富贵在钱”、“有钱可使鬼”的一番高谈阔论,由此,构成了钱神论一文的主体内容和基本观点第一,钱是法力无边、神威齐天的、人世不可或缺也不可代替的“神宝”钱神论论述道:“天有所短,钱有所长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钱不如天;达穷开塞,振贫济乏,天不如钱”由此说明在人世间,铸币有和天相齐的甚至是天所不能企及的作用和力量第二,钱是能役使一切人甚至可以“使鬼“的”神物“钱神论写钱对世人尊卑贵贱、贫富荣辱、成败生死的“决定”作用说:不论什么人,对于钱“失之则贫弱,得之由富强”;钱能够“无翼而飞,无足而走”,它飞、走到哪里,就是“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
钱能转祸为福,因败而成,危者得安,死者得生”第三,钱是人们崇警、爱慕的“亲人”鲁褒以拟人态戏称钱为“孔方兄”说:“亲爱如兄,字日孔方”,并以司空公司的口气称之为这“家兄”,赞颂“家兄”之深得人心、至孚众望,尤其得达官贵人们的倾慕鲁褒以游戏文字的形式,着意刻画了当时帝王、贵戚、高官、显宦、世家、豪门以至“圣贤”、名士等统治阶级人物疯狂地迷恋货币、贪婪地追逐货币的丑态,文笔诙谐、辛辣,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由于此文矛头向上,无情地暴露各种上层人物钱神奴仆的面目,尤其引起社会方面人士的共鸣第三节 北魏均田制和均田思想,北魏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均田制所体现的主要经济思想,均田制和均田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一、北魏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公元485年(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北魏政权颁发了均田诏均田制的实行,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的形势所决定的一)实行均田,首先是北魏统一后恢复和发展生产的需要二)实行均田,也是北魏政权同豪强地主作斗争的需要,(三)实行均田,还是北魏政权解决日益增多的纠纷的需要,北魏的均田制,是依据李安世的建议制定出来的,其主要特点是:利用国有土地,对社会上的各类受田对象实行授田,受田的人在规定期限内使用土地,在完成对封建国家的赋役义务后享有土地上的劳动产品,但无土地所有权,限满还田给国家。
均田制对受田、还田的具体办法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如规定受田时“先贫后富”;进丁受田要“恒从所近”;在土广民稀的宽乡,民户除受田外,还可向官府“借田”耕作;土狭人稠的狭乡农民“听逐空荒”,即允许迁往宽乡;受田、还田均在每年正月农闲时进行,受田后如因本人死亡或出卖奴婢耕牛造成了受田条件的改变,也必须等到下一个正月再作调整,等等在推行均田制和三长制的同时,北魏政权也改定了赋役制度,民户除担任徭役外,一夫一妇须向国家缴纳粟二石,称为“租”,帛一匹,称为“调”这样,均田制和三长制、租调制就形成相互配合的一整套制度,而均田制由是这一整套制度的基础和核心二、均田制所体现的主要经济思想,均田制、限田制和井田制是中国封建时代田制思想的三个基本模式在这三个基本模式中,均田制出现最晚,但它在思想、理论方面却达到了更高水平从均田制所体现的以下几个主要经济思想,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第一,重视生产是均田制所体现的一个突出思想自汉代以来,田制思想多半侧重于解决“均”的问题,即侧重于解决“富者田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土地分配不均的现象,各种各样的限田、井田方案,多是这样均田制名为“均”田,自然也重调匀的问题但是,北魏实行均田制的主要意图、均田制所体现的最主要的经济思想,却不在这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