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二年级上册诗词鉴赏三篇.doc
7页小学二年级上册诗词鉴赏三篇【导语】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以下是xx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突然听到岸上传来辞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不及:不如 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那么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鉴赏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说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说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辞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竭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篇二】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鉴赏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土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土,故土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反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篇三】 山行 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深处一作:生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黄昏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欣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那么是黄昏之景〔2〕因为黄昏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黄昏,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衬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那么是春花所不能比较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7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