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技术》读书报告2400字.docx
30页《思考的技术》读书报告2400字 《思考的技术》有感《思考的技术》是由一位思维特别敏捷的同事推荐,看后最大感触就是,大前研一在被我们忽略的思维方法中提炼出一套完整的让人耳目一新的思考技术我认为本书的成功主要因素有以下两个:一是大前研一扎实的调研功底积累和大量的思维练习,二是大前研一独特敏锐的眼光,这与他MIT理科博士出身,在麦肯锡从事咨询顾的工作背景密不可分《思考的技术》的核心思考逻辑是假设——调研——论证——结论——再调研——再论证? ?准确的结论,这是理科生最常用的逻辑方式,但是作为理科生却把它忽略了这是由于我们从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不注重思考方式的练习所致,理科议题的逻辑周期往往长达1-3年或者更长,处在这么长的周期内,理科生往往只关注论证工具和论证结果,而容易忽略了整个议题的论证逻辑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大量丰富的案例分析使本书的核心论点更为易懂这也是大前研一独特的优势所在,他跑遍美国50各州里的49各州,做过1000以上的咨询案例分析,这是其他管理咨询师所不能企及除了思考方式和案例分析,大前研一反复提到很多成功必备的素质和一些新的经济概念:如工作的紧迫感,对事不对人工作态度,常态化的思维练习;非线性时代概念,熟悉倍数经济概念,其中一些是我们所非常熟悉的,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我们所忽略。
而大前研一却非常好的驾驭了它们下面介绍本书的7大章节内容本书提出4个空间经济的概念:实体经济、无国界经济、数字经济、倍数经济让读者顿感奇感,前三个经济概念大家都很熟悉,所谓的倍数概念,强调知识创意,思考方式的差距会造成收入差距数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差距第一章介绍了本书介绍的全新思路,即麦肯锡思路: 数据分析——假设——搜集证据——验证——真正结论其中提出现象不能当作原因,细化分析找出真正原因的重要性,而找出真正的原因,离不开实地访谈然后经过绝对必要的验证过程,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应该是能让自己信服的结论结论并不表明思路结束了,没有解决方案的结论仍然不是完整的结论,需要指定详细的解决方案,并跟踪实施第二章:MIT 的学习经历使作者具备了科学的思考方法,即假设——搜集并分析——结论强调积累事实才能导出结论的唯一途径以大量的资料及累计的实施为根基,导出敏锐的结论才具有可用性为了锻炼解决问题的思考力,必须让脑子习惯思考利用一切琐碎的时间,不断练习思考新的问题第三章:如何用逻辑去打动人心所谓的说服力就是充分考虑对手的心理状态和逻辑能力组织一个符合他的逻辑结构和思维方式注意给出建议的技巧一般一个建议最佳,建议给多了,知会让执行者犹豫不决。
有事实为证的建议,魅力无穷提案一开始就要提出自己的调查结论:掌握流程的重点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做简洁的分析,每部分做一个结论,然后应用所累计的多个小结论到处自己认为绝对正确的整体结论,再以这结论提出有证据支持的建议总结下来打动人心的逻辑要点是:合理的表达逻辑,金字塔结构的逻辑关系,可靠的调查依据,多次的检验,对PPT 报告反复熟练掌握第三章:洞察问题的本质不能轻信媒体或他人的结论需要对事不对人的态度,才能东西本质不能忠于事实,不但无法东西问题的本质,还不能得出真正的解决方案同时需要在企业建立忧患意识,世界上优良企业的共性具有吸收异己特质进入企业文化例如GE的“冲突对抗”,丰田公司的“忧患意识”第四章:非线性思维所谓的线性思维就一定会得到正确的答案的直线思维方法但是在非线性以及复杂理论的世界里,只要初期条件有些不同,结果就会变得无法预测这需要我们跳出原有体制来思考,为没有答案的问题寻找答案而我们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是培养不出非线性思维的人才,相对来说,欧洲国家更注重学生思维方式而不是知识的培养对于我们培养这种思维方式建议,是生活简单化,把需要思考的事集中起来思考,不需要思考的就不要想第五章:让构想大量涌现。
这需要摆脱陈旧思维方式,利用新事物或假日休闲方式刺激脑部,从而然脑部变的更灵敏思考就是常常提出疑问,然后自己努力寻找解答但思考必须有紧迫感,这样才能全心投入与别人辩论是一种有效的思考方式第六章:解读五年后的商机对一个商业公司的前景进行分析,需要先分解其功能在进行思考,如它的价值功能是否持续发挥作用,这种功能倾向是变强还是减弱,价值功能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否发生变化例如通过以上功能分解来思考,可以分析移动未来将成为电脑、音乐、影响、电子钱包的终端前五章逻辑思维让发展新事业变简单,新事业成功需要以下四要素:1)事业领域的定义必须明确;2)分析现状进而推断未来的方向,针对因果关系来设立简洁而具有说服力的假设;3)专注于自己应选择的方向,即使出现几个可能的选择,也应该专注;4)不能忘记基本假设,排除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形但不偏离原则第7章 开拓者的思维冲破旧商业的障碍,具有让大型企业突然消失的想法如 数码相机让柯达消失, Apple 让传统巨擘NOKIA销量大减等发生在身边的案例认识新大陆的四个空间,实体经济、无国界经济、互联网经济、倍率经济实体经济的世界中,企业的价值是依据未来期待收益所换算出来的净现值。
处于新大陆中的企业,则是根据将来的市场占有率的期望值来决定企业的价值如Google,Facbokk在没有实际营业收入的情况下就已经被世界认可我们需要做的是意识到知识的附加值具有千倍差距的事实,然后不断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思考的技术》对我们日常的逻辑思路有了一个全新的梳理,让我们重新拾容易被人忽略的思考价值给自己的大脑来一次节能吧,本书非常实用,推荐大家读一读Alfredx2012-3-11第二篇:读书报告 13700字课 程:学生姓名:学 号:专业班级:2014地震工程学 魏小辉 年11月20日地震工程学 必做题研究生地震工程学作业一、必作题:1、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各自特点及适用范围?答:底部剪力法特点:物理概念清晰、计算方法较为简单、计算工作量少、参数易于确定底部剪力法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我们可以依据其理念,简化地估算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在静力概念上把握结构的抗震能力,底部剪力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底部剪力法适用范围:底部剪力法适用于基本振型主导的规则和高宽比很小的结构,此时结构的高阶振型对于结构剪力的影响有限,而对于倾覆弯矩则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因此采用简化的方式也可满足工程设计精度的要求。
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条件:(1)房屋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2)房屋的总高度不超过40m3)房屋结构在地震运动作用下的变形以剪切变形为主4)房屋结构在地震运动作用下的扭转效应可忽略不计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 :高层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质量和刚度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以及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反应谱的振型分解组合法常用的有两种:SRSS和CQC虽然说反应谱法是将并非同一时刻发生的地震峰值响应做组合,仅作为一个随机振动理论意义上的精确,但是从实际上它对于结构峰值响应的捕捉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一般而言,对于那些对结构反应起重要作用的振型所对应频率稀疏的结构,并且地震此时长,阻尼不太小(工程上一般都可以满足)时,SRSS是精确的,频率稀疏表面上的反应就是结构的振型周期拉的比较开;而对于那些结构反应起重要作用的振型所对应的频率密集的结果(高振型的影响较大,或者考虑扭转振型的条件下),CQC是精确的这是因为对于建筑工程上常用的阻尼而言,振型相关系数(见高规3.3.11-6)在很窄的范围内才有显著的数值总而言之,在适合的条件下,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可以很好地满足工程精度要求。
时程分析 :理论上时程分析是最准确的结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但是由于其分析的复杂性,且地震波的随机性,因此一般只是把它作为振型分解反应谱的验证方法而不是直接的设计方法使用高规规定:7~9度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下列情况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1)甲类高层建筑结构;2)高规中表3.3.4所列的乙、丙类高层建筑结构;3)高规第4.4.2~4.4.5条规定的高层建筑结构;4)高规第10章规定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5)质量沿竖向分布特别不均匀的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工程学 必做题2、论述稳定分析中的两种方法(弹性特征值屈曲分析及几何非线性屈曲分析)各自特点,以及两种方法在相关有限元软件中的实现过程?答:特征值屈曲分析的学名为“结构弹性稳定分析”,指结构在外荷载作用下,在原来的平衡状态之外,出现了第二个平衡状态在数学推导中解决的是一个求解特征值的问题,故而被称为特征值屈曲分析特征值屈曲分析属于线性分析,它对结构临界失稳力的预测往往要高于结构实际的临界失稳力,因此在实际的工程结构分析时一般不采用特征值屈曲分析但特征值屈曲分析作为非线性屈曲分析的初步评估作用是非常有用的弹性特征值分析属于第一类失稳问题,它的优点就是分析简单,计算速度快。
事实上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分析大型结果的温度荷载钢结构设计手册中的很多结果都是基于特征值分析的结果,例如钢梁稳定计算的稳定系数,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等它的缺点主要是:不能得到屈曲后路径,不能考虑初始缺陷,不能考虑材料的非线性弹性特征值屈曲分析在ANSYS中的实现过程为:创建模型、获得静力解、获得特征值屈曲解、展开结果、查看结果在sap2000中通过定义屈曲分析工况求解非线性分析能够较好的得到结构和构件屈曲后特性值,同时可以考虑初始缺陷以及材料的非线性(包括边界的非线性性能)但是在分析的时候最好是性特征值的基础上,因为这种方法的结果依赖所加的初始缺陷,如果所加的几何缺陷不是最低阶,可能得到高阶的失稳模态几何非线性屈曲分析属于第二、三类失稳问题几何非线性屈曲分析在ANSYS中的实现过程为:进行几何非线性分析,通过观察荷载-位移曲线,查看是否收敛来确定几何非线性屈曲荷载在sap2000中可以通过定义非线性静力分析工况来模拟,也是通过观察结构变形的趋势,或者观察与外荷载相平衡的基底反力的变化规律,也可以通过荷载-位移曲线来判断是否达到临界荷载3、论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采用什么方法实现抗震设计中的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规范中的方法还有什么缺陷?答: 强柱弱梁:强柱弱梁指的是使框架结构塑性铰出现在梁端的设计要求。
用以提高结构的变形能力,防止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倒塌所以要实现强柱弱梁应总体上把握以下几个设计原则:①增大节点处柱端弯矩设计值②增大底层的柱底弯矩③增大角柱的弯矩和剪力设计值框架抗震设计的关键是保证柱的抗地震倒塌能力第一、二阶段设计都要通过抗震构造措施达到“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对于可只做第一阶段设计的大多数结构我们还需加强结构物抗震的概念设计规范对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做了以地震工程学 必做题下规定:①对于梁截面尺寸,规范6.3.1条是从提高梁变形能力的角度来做处理的②梁端塑性转动量决定梁变形能力,截面混凝土相对受压区高度是此转动量的影响因素,故规范6.3.3条对梁端相对受压区高度及其底、顶面纵筋的比值作了规定③根据震害经验,规范6.3.5条增大了一、二、三级且层数超过2层的房屋柱截面最小尺寸的要求,以利于“强柱弱梁”设计目标的实现④框架柱的弹塑性变形能力,主要与柱的轴压比及箍筋对混凝土的约束程度有关为此,规范6.3.6条限制了轴压比,减小了其限值同时,规范6.3.9条对柱箍筋的配置也作了详细的要求在满足抗震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我们应该强化建筑物抗震的概念设计,概念设计对从根本上消除抗震薄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