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英双语者请求言语行为的中介文化风格实证研究.docx
15页汉英双语者请求言语行为的“中介文化风格”实证研究 Summary:本文通过对中国大学生汉英双语者请求言语行为的调查,对B l u m-K u l k a提出的“中介文化风格假说”进行了验证通过对搜集到的语料进行分析,认为在被试的请求言语行为中尚未最后形成“中介文化风格”但是英语流利的被试的汉语语用模式已经明显地偏离了汉语语用规范,并正在向英语语用规范靠拢,也就是说,其“中介文化风格”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中介文化风格假说”在我们的研究范围内是成立的Keys:请求言语行为 汉英双语 语用反向迁移 中介文化风格假说一、中介文化风格假说中介语(interlanguage)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语言系统(Selinker,1972),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发现,二语习得中的“中介”现象,不仅表现在语言系统的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层面,也表现在语用层面,由此产生了中介语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中介语语用学就是从交际——语用的角度来研究中介语中的“语用迁移”(language transfer)现象,并把二语学习者的“跨文化语用失败”(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现象归结为“语用负迁移”(Thomas,1983)。
例如,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语境中回应他人的恭维时,会下意识地回答:“No,no,no!”(“不不不!”)不过,中介语语用学重在研究二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语用规范向第二语言语用规范的迁移,即“语用正向迁移”而事实上,他们的第二语言语用规范向第一语言语用规范的迁移,即“语用反向迁移”,同样可能存在而这种语用双向迁移的发展,就可能导致形成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语用规范,也不同于第二语言语用规范的中介语用样式,这就是Blum-Kulka(1991)所谓的“中介文化风格”Blum-Kulka(1990)、Blum-Kulka & Sheffer(1993)对英语(一语)和希伯来语(二语)都掌握得很充分的移居以色列的美国移民做过调查,并发现他们用这两种语言提出的请求的样式,显著地既不同于以色列人的样式,也不同于美国人的样式在这些人所采用的请求策略的直接性水平上,介于美国人的请求和以色列人的请求之间因而,Blum-Kulka(1991)提出了“中介文化风格假说”来解释这样一种反映了语言之间双向互动的中介文化样式的发展Cenoz(2003)总结道:“对其他国家移民人群的研究工作也符合这一假说Kecskes & Papp(2000)也宣称,这一假说在强化的外语接触的外语习得语境中得到了支持。
这就意味着,二语学习者的“中介文化风格”,不仅在二语环境中可能存在,在一语环境中同样也可能存在在此基础上,Cenoz(2003)采用DCT测试对西班牙巴斯克地区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asque Country)的学生的请求言语行为进行了调查被试的母语都是西班牙语,第二语言为巴斯克语,第三语言为英语根据英语的流利程度,他们被分成“英语流利组”和“英语不流利组”该研究发现,英语流利的被试在用英语和西班牙语表述请求时并不展现差异,而“英语流利组”和“英语不流利组”在用西班牙语表述请求时,存在一些定量的和定性的差异,例如,英语流利者更经常使用其对话者的名字,使用更多的间接策略,而且拥有范围更广的句法降级手段、词汇降级手段和缓和辅助语这些发现,支持了“中介文化风格假说”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针对“语用反向迁移”和“中介文化风格假说”的研究则尚未引起重视,针对中国人的外语学习过程对其母语(汉语)的“语用反向迁移”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康灿辉(2008)针对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汉语恭维语回应中的“语用反向迁移”开展了实证对比研究,并发现长期的英语学习和使用对英语专业生的语用策略起了显著的作用,证明他们在语用上存在程度不同的“语用反向迁移”。
不过,该研究并未对此现象从理论上加以解释小剑、李柏令(2011)通过对外国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英语恭维语回应中的“语用反向迁移”开展了一项实证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在一部分以英语为母语的来华外国人的英语恭维语回应中,确实存在明显的汉语向英语的“语用反向迁移”,并可能已发展出了一种“中介文化风格”不过,现有文献中尚无针对中国人的请求言语行为的“语用反向迁移”和“中介文化风格假说”的研究为此,本文在中国大学生的汉英双语者中实施了一项实证研究,以验证“中介文化风格假说”二、请求言语行为在中介语语用学领域里,请求言语行为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请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言语行为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请求也是一种面子威胁(face-threatening)的言外行为(Brown&Levinson,1987),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人际关系请求行为是说话者希望对方执行自己的请求;作为听话者,则有权利拒绝或者接受请求因此,说话者在提出请求时,为了交际成功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会采用一定的请求策略请求行为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在本研究中,主要考虑影响请求行为的四个因素:起始行为语、请求策略、内部修饰语和外部修饰语。
一)起始行为语“起始行为语”(alerters)是指提出请求时的招呼语,用来引起听话者的注意,包括呼格(如“张华”“爸爸”“老师”)、提醒词(如“喂”“嘿”“hello”)、强调语(如“听着”“注意”)和道歉提醒语(如“不好意思”“excuse me”)等二)请求策略“请求策略”(request strategies)是指用来传递请求的中心行为(the head act)的语言要素Blum-kulkaet al(1989)在其CCSARP(跨文化言语行为实现项目)的相关测试中,根据请求的直接度,把请求的中心行为语分成了三个水平,包括:直接策略、规约性间接策略和非规约性间接策略例如:(1)我没来上课,麻烦借下笔记直接策略)(2)Help me, thanks.(直接策略)(3)能给我介绍一下它的功能和用法吗?(规约性间接策略)(4)Would you please lend me your notes?(规约性间接策略)(5)我因为一些原因,没来得及写完论文非规约性间接策略)(6)I didn’t take my card.(非规约性间接策略)CCSARP提出,“规约性间接策略”是各种语言中最常用的请求策略。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国内外一些学者的认可,如Trosborg(1995),张绍杰、王晓彤(1997)等但姚舜霞、邱天河(2003a;2003b)以调查问卷形式做了调查,得出CCSARP提出的英语“间接请求策略”(包含“规约性间接式”和“非规约性间接式”)的比重(82.4%)不适用于汉语,认为汉语中“直接策略”更为常用(5 9 . 7 %)刘国辉(2 0 0 7),何文婷、刘爱真(2010),邢俊肖(2010)运用实证调查的方法,也认为,在汉语中,“直接策略”的使用频率最高三)内部修饰语内部修饰语是指在中心行为语内部用来缓和或者加重请求行为力度的手段内部修饰语包括三种类型:句法降级手段(syntactic downgraders)、词汇/短语降级手段(lexical downgraders)、词汇升级手段(lexicaldowngraders)例如:(7)能不能/能否再给我几天时间?(句法降级手段)(8)let’s go to the concert if you are free.(句法降级手段)(9)麻烦/请您送两条浴巾上来词汇降级手段)(10)I wonder if you can give me two more days?(词汇降级手段)(11)我们房间乱七八糟的!(词汇升级手段)(12)Please bring me two towels right now.(词汇升级手段)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
属于屈折语的英语,它的动词有着较为丰富的形态变化,可以用来作为句法降级手段;而属于孤立语的汉语则基本上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形态然而,汉语里存在丰富的语气词,可以用来作为缓和或者加强语气的手段,而英语却没有语气词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汉语的语气词也归入内部修饰语中的句法降级手段如:“把你的笔记借我看下吧四)外部修饰语外部修饰语是指在中心行为语外部使用的一些支持中心行为语的话语,主要作用是让听话者觉得该请求真实可信和有道理根据我们对搜集到的语料的分析,有7种外部修饰语出现的频率较多,具有分析意义,它们是:道歉语(a p o l o g y)、理由语(g r o u n d e r)、允诺语(p r o m i s e)、感谢语(g r a t i t u d e)、准备语(preparatory)、松绑语(disarmer)和提供帮助语(offer)例如:(13)教授,非常抱歉我没有及时完成论文,希望您能够延期,麻烦您了道歉语)(1 4)我的校园卡忘在宿舍了,可以借你的用一下吗?(理由语)(15)May I have more time for it, please? Iwill have finished it as soon as possible.(允诺语)(16)能否请你帮个忙?我校园卡没带,能不能向你借一下?(准备语)(17)Could you introduce the computer to me?How can I operate it? Thanks.(感谢语)(18)这份工作挺不错的,不过,工资能高点就更好了。
松绑语)(19)能和你一起去看电影吗?我有两张票提供帮助语)三、本研究(一)调查对象在本次调查中,所有的被试都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共139人,其中英语专业大三学生63人,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76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都以汉语为母语,英语为二语,可排除其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地区差异、职业状况、年龄差异等影响因素干扰调查结果被试根据其是否英语专业分为“流利”和“不流利”两组,英语专业的归为“流利组”,非英语专业的归为“不流利组”流利组”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其课程以专业英语为主,大部分课程以英语授课,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比较深入非流利组”的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专业,“大学英语”只是必修课程之一,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相对较少二)工具和步骤本文的数据通过话语完成测试(D C T)问卷进行搜集流利组”在不同日期用英语和汉语完成D C T测试(n=63),“不流利组”只用汉语完成问卷分为3组,即“流利组”的英语卷(n=63)、汉语卷(n=63)以及“不流利组”的汉语卷(n=76)调查问卷的形式是:先以描述场景的形式提出问题,然后要求被试根据场景做出回答问卷共设计12个场景,包括:师生之间、店员顾客之间、同学之间、同龄陌生人之间等等。
问卷共有英语和汉语两个版本,其内容一致,只是所使用的语言不同具体场景如下:1.你没有按时完成专业课的学期论文,去办公室找教授要求延期2.你去澡堂,发现没带校园卡,回宿舍拿又太麻烦,这时你想借你旁边同学的校园卡(你们不认识)3.在市中心,你向一位年龄相仿的陌生人打听最近的电影院怎么走4.在电脑城买电脑,你请服务员给你介绍你感兴趣的电脑的功能以及如何使用5.你从图书馆出来回宿舍,外面正下雨却没带伞这时,你看到一个学生(你不认识)走过来,你提出和他/她共用一把伞6.在球场打球,球飞到球场外,请路过的同学帮忙捡一下7.你因为生病缺了一节专业课,需要借同学的笔记8.期末考试结束了,你邀请朋友一起去KTV庆祝9 .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