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课 宋明理学.ppt
22页第4课宋明理学复习要求:1、理解汉代以来儒学面临危机的原因;2、熟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及其途径;3、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4、熟悉宋明理学的评价;5、历史概念:三教合一、理学、心学、格物致知、创造本心、致良知一、理学兴起的原因1、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伴随着社会的动乱不安、国家分裂、人心败坏等,汉代经学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各种考虑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才能2、佛教、道教的传播和冲击;3、三教合一的思潮的出现;4、儒学家的不断努力和儒家的不完善,吸收和交融了佛教、道教思想程朱理学: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朱熹?近思录致知?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得便会贯穿?假设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穿处朱熹?近思录致知?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安得天分,不有私心,那么行一不义,杀一不辜,有所不为有分毫私,便不是王者事朱熹?近思录为学?陆九渊心学: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即性,性即理王阳明心学: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那么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合心与理而为一,那么凡区区前之所云,与朱子晚年之论,皆可以不言而喻矣王阳明?传习录答顾东桥书?程朱理学1、主要内容: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理而后物;天理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包括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2、求理的途径:“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研究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根底上加深“理的体验陆王心学1、主要内容:“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心无外物,心外无理2、求理途径:“致良知王阳明和“创造本心陆九渊二、理学的影响1、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2、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共同点: 1、内容一样: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一样: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详细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理在心外;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理在心中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的是“格物致知;陆王心学主张,求“理就是进展内心的反省,回复良知四、全面认识儒家思想1、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2、儒家思想的不合理部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其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现实意义1、“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公平开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意义2、“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3、“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标准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
4、“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开展5、“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稳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消极方面:1、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2、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束服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促使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形成,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正确态度:总的原那么是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的态度和仁爱的意识,见利思义的为人准那么等1、唐宋时期,儒、佛、道三教的关系是A水火不相容,互相攻击,锋利对立B三教互相取长补短,交融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C互相吸纳浸透,调和之风盛行D三教在不同的区域各自开展,自成一统2、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直接原因是A儒学的“大一统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礼等根本主张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3、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此话主要是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标准人们的言行,压制人民的对抗B、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C、阐述了自然界的法那么D、为了标准普通人之间的人际关系4、宋代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A反映了当时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B表达了理学家们关注国计民生的价值取向C说明理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D说明理学在当时有利于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5、格物致知和理论出真知的关系是A、本质一致B、继承的关系C、对立的关系D、开展的关系6、在朱熹看来,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根底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穿明“理格物致知这一概念中“格字的含义应是A研究B规格C人格D格子7、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弃归真,俾千态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材料二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材料三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到达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性、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请答复:(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思想领域的一种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一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2)材料二表达了朱熹的什么思想?(3)理学塑造了中华民族哪些积极向上的民族性格?(不少于3个)1出现佛、儒、道三教合一的场面。
原因: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动乱不安,佛、道教广泛传播,儒学思想不能解决当时出现的社会问题,因此三种思想互相浸透,三教合一影响:为宋代理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2表达了朱熹的理学思想,主要指理学在社会伦理道德思想方面,即三纲五常,以此标准人们的道德标准3发奋立志、社会责任、注重气节等8、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的主体部分孔子所奠定的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几经演变,充实着和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和形态:材料一战国时期的孟子在答复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材料二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答复汉武帝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策问时,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三“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面朱子语类?卷九十五请答复: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什么?2汉武帝时,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在中国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的知识,分析儒家为什么能在西汉获得独尊的地位?3宋代的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与所学的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的突出特点4运用所学哲学知识,简要答复在新世纪对儒学应该采取的态度1“仁政2儒家的“仁政主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而且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3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根底,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其将“天理引入儒,并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4坚持一分为二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坚持开展的观点,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