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异化”下李清照《如梦令》英译赏析精品文档6页.doc
8页归化”、“异化”下李清照《如梦令》英译赏析一、引言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诗词英译是中国文化走向 世界的重要一步素有“婉约之宗”之称的女词人李清照则更是宋词中一 颗璀璨的明珠本文选取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作“归化”、 “异化”视角下的英译赏析全词共七句,寥寥三十三字,以独特的女性 视角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写作手法古朴凝练、移步换景寥寥数语间, 仿若一幅动态画面,景致、叙事、对话、抒情无不涵盖要将这样一首高 度凝练隽永的小令译成英文,并最大限度地保留或再现原文的意境与神韵 绝非易事本文选择了许渊冲、 叶维廉两个译本, 并试图从“归化”与“异 化”的角度对译本进行对比赏析二、“归化”与“异化”翻译观 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学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的不 同》( 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 )中谈及翻译方法时说:“以我之见,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 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 Schleiermacher , 2002 :49)美国翻译学家劳伦斯 ?韦努蒂受其启发, 在他的两部专著《译者的隐形》 (Translators ' Invisibility , 1995)与《翻译的丑闻》 ( 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 )中分别阐述了自己的翻译理念,他将施莱尔马赫所说的第一种归结为异化法 ( Foreignization ),第二种归结为归化法( domestication )。
韦努蒂认 为异化翻译法即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把Venuti ,国外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差异注入目的语中,把读者送到国外去(1995)而归化法则恰相反,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 者文化所接受的、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译原文的内容,把国外的东西变 成国内的呈现给读者其实,“归化”与“异化”只是在翻译过程中对原 语文化处理的两种原则与方法,具有不同的优势与特点,因此在不同方法 下翻译出来的译文就各具特色三、译文译本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有许多的译本,本文分别选择了许渊冲和叶维廉两个译本加以比较赏析许渊冲译文更倾向于“归化”,而叶维廉的译文更多地保留了原语的表达习惯, 更倾向于“异化” 许渊冲译本:Tune: “Like A Dream ”Last night the wind blew hard and rain was fine ;Sound sleep did not dispel the after taste of wine.I ask the maid rolling up the screen ;“The same crab -apple tree ,” she says ,“is seen.“But don 't you know ,O don't you know.“The red should languish and the green must grow ?许渊冲是主张韵体译诗一派的重要代表。
他在翻译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三美论强调译诗应在传第 # 页第 # 页达原诗意美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音美和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他认第 # 页为翻译诗词就像是放风筝,只要不背离原意,就可以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他从外国读者视角出发,在句式结构上最大限度地考虑目的语的特征,使 译文符合英语的句法规则,向英语的表达习惯靠拢,许先生的译文句式工 整,用词精准,韵律感强在《如梦令》的翻译上体现了许先生这一翻译思想首先,在题目的 处理上,增译“ tune ”,告知《如梦令》是一个词牌名第二,在整诗的 大把握上韵律感强,基本上是两行押一韵,实现了 aabbccc 的韵脚,同时 根据原词每行的字数,相应地调整译诗的音节数,努力达到“三美”的要 求第三,处理主仆对话,采用口语入词两句重复的 “But don 't youknow, O don't you know ”,写出了女主人借问海棠,表达惜春、伤春 之情,可谓传神一笔最后,许先生对于最后一句“红肥绿瘦”则完全采用归化的手段他 认为《如梦令》本是惜春伤怀之词,最后一句乃是以色代物,绿乃绿叶、 红则红花;而肥瘦则多用于对人的形容,这里很明显是以花喻人。
用红瘦 代指女主人因离愁而消瘦,许译选用了“ languish ”,以拟人的手法,表 现词人的惜春、伤春之情,可谓匠心独运叶维廉译本:如梦令TUNE: “DREAM SO”NG昨夜雨疏风骤Last night , scattering rains , sudden winds.浓睡不消残酒Deep sleep abates not the remaining wine.试问卷帘人Try ask he who rolls up the blind :却 道 海棠 依 旧Thinking the begonia blooming as before.知 否 Know it ?知否Know it ?应 是 绿 肥红 瘦Fattening leaves ' green , thinning petals ' red. 通过跟许译本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叶维廉先生的译文更多地使用了 “异化”,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文风,体现了汉诗的语言特点叶维廉认为宋词与中国传统文学是相互交融的关系,故而宋词英译时 应该考虑汉语独特的文化审美模式,而不是一味地运用印欧语言习惯对其 进行翻译,更不能用西方的文化审美模式来强行改造汉语诗词的内容与形 式美感。
基于这样的观点,叶维廉提出了“定向叠景” 翻译理论,即根 据汉语诗词的自身特点,对原文本进行逐字逐句对应翻译,然后对每一行 诗作最低限度的语法调整并加上标点,使译文超脱语法束缚,便于外国读 者更大程度上获得开放解读空间 《如梦令》英译极好地体现了他的这一 理论译者巧用逗号将原文中的意象隔离开,生动形象,一词一景,颇具蒙 太奇印象的手法第二句省略了助动词 does 以保全原文形式上的对等 在三、四句处理上, 英语中主谓逻辑的习惯, 省略主语, 更加彰显汉语“无 我”之境界四、五句 “知否”译成了“ know it ”,行文简洁,古朴苍 劲,原词作者那份惜春探春之情跃然纸上 最后一句, 译者除了加译 leave 和 petal 便于读者理解外,忠于原文的“肥”、“瘦”之说,留于读者 自己揣摩四、结语 面对同样一首词,两位译者却给出了迥然不同的英译本许先生在翻 译中灵活多变, 完美地结合了中西方诗歌的特点, 既保留了原词中的意象, 又遵循了英文诗的表达方式,做到神似,可谓“三美”之境叶先生的译 本突破了传统英诗形合的常规,模仿了中国意象诗译文贴近原文、选词 恰当、句式自然,传递原词的意境,做到了形似,是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 传统文化的一次卓越尝试。
我们很难设置一个标准评价不同译本之间的优劣,异化与归化只是不 同的翻译思路,它们各有侧重在翻译中两者往往是交替使用的,没有完 全的归化,更没有完全的异化特别是在处理古典诗词作品的时候,原文 往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很难割裂开来谈“形”或“神”所以我们应 当重视差异,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译作,拓宽视野本文通讯作者:高巍,联系方式: gaowei@tust.edu.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 3 条:1、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2、推销产品要针对顾客的心,不要针对顾客的头3、不同的信念,决定不同的命运第 # 页。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