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环评导则.doc
52页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HJ/T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J/T1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 HJ/T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33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下水 groundwater/subsurface water以各种形式埋藏在地壳空隙中的水,包括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水 3.2 包气带/非饱和带 vadose zone / unsaturated zone地表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 3.3 饱水带 saturated zone地下水面以下,土层或岩层的空隙全部被水充满的地带含水层都位于饱水带中 3.4 潜水 unconfined water / diving water。
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3.5 承压水 confined water / artesian water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其承受压力大于大气压力 3.6地下水补给区groundwater recharge zone含水层(含水系统)从外界会的水量的区域对于潜水含水层,补给区与含水层的分布区一致;对于承压含水层,裂隙水、岩溶水的基岩裸露区,山前冲洪积扇的单层砂卵砾石层的分布区都属于补给区3.7地下水排泄区groundwater discharge zone含水层(含水系统)中地下水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失去水量的区域,如天然湿地分布区、地下水集中开采区、接受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分布区等3.8地下水径流区groundwater flow zone地下水从补给区到排泄区的中间区域对于潜水含水层,径流区与补给区是一致的3.9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centmlized supply drinking water source 指进入输水管网送到用户的和具有一定供水规模(供水人口一般大于l000人)的饮用水水源地3.10 地下水背景值 background values of groundwater quality。
又称地下水本底值自然条件下地下水中各个化学组分在未受污染情况下的含量 3.11 地下水污染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 groundwater pollution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地下水化学、物理、生物性质改变使地下水水质恶化的现象 3.12 地下水污染对照值 control values of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评价区域内历史记录最早的地下水水质指标统计值,或评价区域内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较小的地下水水质指标统计值 3.13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environmental hydrogeology problems指因自然或人类活动而产生的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问题,如地面沉降、次生盐渍化、土地沙化等 4 总则 4.1 建设项目分类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Ⅲ类:指同时具备I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具体分级的原则与判据见第6章 4.2 评价基本任务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包括: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包括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变化),并针对这种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建设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应按本标准划分的评价工作等级,开展相应深度的评价工作 4.3 工作程序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划分为准备、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预测评价和报告编写四个阶段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见图1 4.4 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4.4.1 准备阶段搜集和研究有关资料、法规文件;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踏勘现场,对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初步分析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 4.4.2 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进行现状评价工作,同时进行工程分析。
4.4.3 预测评价阶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法规及标准,进行影响范围和程度的评价 4.4.4 报告编写阶段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策,编写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 5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5.1 基本要求 5.1.1 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分析应在建设项目初步工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编制阶段完成 5.1.2 应根据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的工程特征,分别识别其正常与事故两种状态下的环境影响 5.1.3 对于随着生产运行时间推移对地下水环境影响有可能加剧的建设项目,还应按生产运行初期、中期和后期分别进行环境影响识别 5.2 识别方法 5.2.1 环境影响识别可采用矩阵法,参见附录A 5.2.2 典型建设项目的地下水环境影响参见附录B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 6.1 划分原则 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分别根据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类型、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程度划定评价工作等级 Ⅲ类建设项目应分别按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办法,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并按所划定的最高工作等级开展评价工作。
6.2 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 6.2.1 划分依据 6.2.1.1 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标确定建设项目场地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储运工程等涉及的场地 6.2.1.2 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 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按包气带中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分为强、中、弱三级,分级原则见表1 表1 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分级包气带岩土的渗透性能强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中岩(土)层单层厚度0.5m≤Mb<1.0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10-7cm/s 表2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分级项目场地所处位置与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易潜水含水层埋深浅的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密切地区;不利于地下水中污染物稀释、自净的地区;现有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的地区 中多含水层系统且层间水力联系较密切的地区;存在地下水污染问题的地区 不易以上情形之外的其他地区 6.2.1.4 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级原则见表3 表3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分级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特征 敏感生活供水水源地(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地,在建和规划的水源地)准保护区;除生活供水水源地以外的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它保护区,如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 较敏感生活供水水源地(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地,在建和规划的水源地)准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特殊地下水资源(如矿泉水、温泉等)保护区以外的分布区以及分散居民饮用水源等其它未列入上述敏感分级的环境敏感区 不敏感上述地区之外的其它地区 注:如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含水系统)处于补给区会径流区与排泄区的边界时,则敏感程度上调一级。 表中“环境敏感区”系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6.2.1.5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分级标准见表4 表4 污水排放量分级 分 级 污水排放总量(m3/d) 大 ≥10000 中 1000~10000 小 ≤1000 6.2.1.6 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根据建设项目所排污水中污染物类型和需预测的污水水质指标数量,将污水水质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当根据污水中污染物类型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和根据污水水质指标数量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不一致时,取高级别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级别 表5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分级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级别 污染物类型 污水水质指标(个) 复杂污染物类型数 ≥2 需预测的水质指标 ≥6 中等需预测的水质指标 <6 污染物类型数 =1 需预测的水质指标 ≥6 简单需预测的水质指标 <6 6.2.2 Ⅰ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 6.2.2.1 Ⅰ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见表6 表6 Ⅰ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评价级别建设项目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建设项目水质复杂程度一级弱-强易-不易敏 感大-小复杂-简单弱易较敏感不敏感大中复杂-中等小复杂中较敏感大-中复杂-简单小复杂-中等不敏感大中复杂不易较敏感大复杂-中等中复杂中易大复杂-简单中复杂-中等小复杂不敏感大大中较敏感复杂-中等中复杂易小二级除了一级和三级以外的其他组合三级弱不易不敏感中简单小中等-简单中易简单中中小中等-简单不易较敏感中小不敏感大中-小复杂-简单强易较敏感小简单不敏感大中中等-简单小复杂-简单中较敏感中简单小中等-简单不敏感大中-小复杂-简单不易较敏感大中等-简单中-小复杂-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