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书]梁启超的主要事迹介绍.docx
9页[ 梁启超家书 ] 梁启超的主要事迹介绍【-- 青年节】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青年时期倡导变法维新,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下面是跟大家分享的梁启超主要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1. 公车上书梁启超第一次投身政治运动,是 1895 年参与“公车上书”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联合 3000 举人上书请求变法, 作为康最得力的弟子,梁启超积极参与了这桩震动中国的大事1895 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 ,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 后改名《中外纪闻》 ) 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公车上书第二年, 黄遵宪在上海办《时务报》 ,梁启超任主笔, 撰写了大量呼吁变法的文章两湖总督张之洞很欣赏《时务报》,说 这是“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报纸”后来,张之洞邀请梁启超到武昌一游,打开中门迎接,甚至问下属“可否鸣炮”在当时,这是接待钦差大臣的礼节2. 戊戌变法1897 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湖南宣传变法思想他在 学堂中极力宣扬变法救亡的思想, 还不时发表斥责专制、 赞誉民权的言论,引起了旧势力的攻击。
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协助 组织保国会四月二十三日 (6 月 11 日) ,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了“百日维新”五月十五日 (7 月 3 日) ,光绪帝召见梁启超,赏给六品衔,命他办理译书局事务梁参与了 策动袁世凯推翻慈禧太后的密谋,但被袁出卖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八月初六日 (9 月 21 日) ,慈禧太后宣布再出“训政”,随即捕杀维新志士,变法失败梁启超在当日避入日本公使馆,次日化装到天津,东渡日本是年冬,梁启超曾代表 与兴中会 、陈少白等在东京商谈合作救国,梁十分赞成兴中会的革命主张,终因 的反对,合作未成十一月十一日 (12 月 23 日) ,梁在横滨创办《清议报》( 旬刊) , 却仍鼓吹“斥后保皇”1898 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 7 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光绪二十五年 (1899) 夏秋间, 梁启超与 往还甚密, 一致主张革命排满,有孙、梁两派合作组党的计划,拟推孙为会长、梁为副会 长梁遂草拟了《上南海先生书》,由梁启超、韩文举、欧榘甲、唐才常等康门弟子 13 人署名,略谓非行共和政体, 不能挽救危局 ; 劝 退休,由梁启超等继往开来。
阅后大怒,勒令梁速离日本,往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务行前, 写了一封信,介绍梁抵美后找孙的哥哥孙眉檀香山华侨久闻其名, 所到之处无不热烈欢迎, 踊跃捐助, 共筹得“勤王”军费八九万元光绪二十六年 (1900) 七月,梁启超回国,准备就近指挥唐才常组织的“自立军”勤王起义,但刚抵上海,即闻唐才常等遇害,起义失败他在上海停留 10 日后,南下香港,与陈少白商谈合作,意见比较一致,随后,往新加坡会晤 康痛骂他竟背叛光绪帝,倾向革命,梁被迫跪下认罪3. 逃亡海外同年 9 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 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 中影响很大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 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 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 与 领导的 争夺政治权力1902 年 11 月《新小说》创刊1913 年,进步党“第一流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1915 年底,袁世凯称帝之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 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 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
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4. 退出政坛1917 年 9 月, 发动护法运动 11 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1918 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 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 主张光大传统文化, 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1927 年,离开清华研究院1. 赋税思想梁启超是戊戌变法 之一,我国 19、20 世纪之交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著名宣传鼓动家 他主张赋税的征收必须以便民为原则, 实行轻税、平税政策,而反对与民争利的“固民所急而税”的传统观点 指出“西人于民生日用必要之物,必豁免其税以便民中国则乘民之 急而重征之,如盐政之类是也亦有西人良法美意,为便民而起,而 中国视为助帑之计,行之而骚扰滋甚者,如今之邮政之类是也他 提出应仿效英国实行平税政策, 便民利民而后求富强 这是一种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 财政税收放在其基础之上的观点, 对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梁启超认为公债也是一种赋税,所不同的是“租税直接以赋之 于现在,而公债则间接及赋之于将来”, “不过将吾辈今日应负之义务,而析一部分以遗诸子孙云尔”。
但他承认公债对经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租税尽其力于一时,公债将纤其力于多次”,因此他认为公债虽然增加了后代的负担,但也有利于后代2. 目录学贡献1918 年与张君劢至欧洲游历,各处讲学一生于目录学贡献卓 越,代表著作有《西学书目表》 在分类、著录上有创新, 类分学、政、教,实有“西学” 、“政学” 两类,这个分类体系, 突破了被订为 “永制”的四部分类体系, 为近代西方图书分类法的输入和我国新分类法的产生开辟了道路为学无所不窥,对图书馆学有独到见识他认为应建设“中国 的图书馆学” ,以现代西方的图书馆学理论施之于中国传统目录学的改造,即是目录学的科学化积极倡导图书馆事业, 1922 年,发起建立“松坡图书馆”,出任馆长 1925 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任董事部部长, 并发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 ,提出了他 图书馆事业发展方向的见解 后任京师图书馆馆长、 北京图书馆馆长欲编纂《中国图书大辞典》,相当于中国图书古今总志,“作古今典册总汇之簿录” ,惜未完成而逝 其藏书颇丰,“海棠书屋” 、“饮冰室” 有书 44470 余册, 2830 余种, 还有未刊稿本、 私人信札、笔记等。
梁廷灿等人编有《饮冰室藏书目初编》,著录古籍 13000 余种1929 年全部移交给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特辟“梁启超纪念室”以志纪念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 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 黄遵宪文体的改革, 是梁启超最伟大的功绩, 杂以俚语的新文体 ( 报章体) ,才使得国民阅读的程度一日千里 ——吴其昌郭湛波在《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里设立专章分析梁启超的思 想,认为其新民说的主旨是要建设新道德—公德, “公德之标准,在利群,要有国家思想、权利思想 ; 人民要自由、自治 ; 要有进取冒险的精神,中国数千年不进步之原因,在一切障碍未铲除,所以要破坏 并且人民要有自尊心、合群的思想及毅力他并指出,梁启超的这 种思想,“实代表西洋资本社会的思想,与数千年宗法封建思想一大 的洗刷 ( 《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北平大北书局 1935 年版,第50 页) 在对梁启超的总体评价上,作者认为:“梁氏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贡献,不如在学术史贡献之大, 在思想史上的贡献, 创设不如 , 破坏不如谭嗣同, 而其思想多康、谭二氏,故其思想不深刻, 不一贯, 随时转移, 前后矛盾,然其影响甚大, 则因其文笔生动, 宣传力大。
——郭湛波梁启超一生有点像虎头蛇尾他最辉煌的时期是办《时务报》 和《清议报》的几年那时他同 力主维新变法他写的《变法通议》在《时务报》上连载,立论锋利,条理分明,感情奔放,痛快淋 漓加上他的文章一反骈体、 桐城、八股之弊,清新平易, 传诵一时他是当时最有号召力的政论家——毛泽东平心而论,梁任公地位在当时确实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 他是生在中国的封建制度被资本主义冲破了的时候, 他负戴着时代的使命,标榜自由思想而与封建的残垒作战 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 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 二十年前的青少年——换句话说, 就是当时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或反对, 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 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有力的代言者, 他的功绩实不在章太炎辈之下——郭沫若“综其一生,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蒿目忧心,不能自已故自少壮以迄于病死,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享年虽仅五十有七, 而其生活则云变波折,与清末民初之时局相响应梁启超以“善变”闻名于世从戊戌年的变法开始, 到庚子勤王,再到创办《新民丛报》,宣传“新民”思想,为开启民智鼓与呼辛亥革命后,他回国参与政治,两次讨伐复辟,再造共和。
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并将这一传统转变成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 在不断的“变”里, 其宗旨和目的始终不变,“其方法虽变, 然其所以爱国者未尝变也” ——萧公权 看了“梁启超主要事迹”的人还看了:1. 论梁启超的 思想2. 革命历史经典人物故事 3 个3. 陈寅恪个人事迹介绍4. 关于成功勤奋案例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