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小脑和间脑.doc
3页小脑和间脑小脑 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与脑桥共同起源于菱脑前部一、 位置:颅后窝,与端脑枕叶底面相隔小脑幕,延髓和脑桥的前方,上方毗邻大脑枕叶二、 外形三、 小脑分叶和分区(1) 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由绒球和小结组成为原(古)小脑又称(维持平衡)(2) 脊髓小脑:小脑蚓部和中间部,为旧小脑(调节肌张力(3) 大脑小脑:原裂以后的局部为新小脑〔不包括蚓垂和蚓锥体〕,又称大脑小脑(精细动作)四、 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由外表的皮质、深部的髓质及小脑核构成1、小脑皮质: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组成 由深至浅:颗粒层、梨状细胞层、分子层 2. 小脑核 〔又称小脑中央核〕位于小脑内部,埋于小脑髓质内共有4对, 由内侧向外侧:中间核〔顶核、球状核〕、栓状核和齿状核 其中球状核和栓状核合称为中间核,属于旧小脑小脑核中最重要的是顶核和齿状核顶核位于第四脑室顶的上方,小脑蚓的白质内,属于原小脑;齿状核位于小脑半球的白质内,最大,呈皱缩的口袋状,袋口朝向前内方,属于新小脑3小脑髓质〔白质〕:由3类纤维构成〔1〕 小脑皮质梨状细胞发出的轴突终止于小脑中央核和中央核投射至小脑皮质的纤维〔2〕 相邻小脑叶片间或小脑各叶之间的联络纤维。
〔3〕 联系小脑和小脑以外其他脑区的传入、传出纤维主要组成3对小脑脚:小脑上、中、下脚1) 小脑下脚〔又称绳状体〕,连于小脑和延髓、脊髓之间 包含小脑的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2局部传入纤维有:起于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延髓下橄榄核、延髓网状结构进入小脑的纤维;脊髓小脑后束及楔小脑束的纤维传出纤维有:发自绒球和局部小脑蚓部皮质,止于前庭神经核的小脑前庭纤维;起于顶核,止于延髓的顶核延髓束纤维〔包括顶核前庭纤维和顶核网状纤维〕2〕小脑中脚〔又称脑桥臂〕,为3个脚中最粗大者,位于最外侧,连于小脑和脑桥之间其主要成分为小脑传入纤维,且几乎全部由对侧脑桥核发出的脑桥小脑纤维构成,只有少许脑桥网状核到小脑皮质的纤维;小脑传出纤维非常稀少,为小脑至脑桥的纤维3〕小脑上脚〔又称结合臂〕,连于小脑和中脑、间脑之间其主要成分为起自小脑中央核,止于对侧红核和背侧丘脑的小脑传出纤维;其小脑传入纤维主要有脊髓小脑前束、三叉小脑束及起自顶盖和红核的顶盖小脑束、红核小脑束等五、.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1〕原小脑的纤维联系:又称为前庭小脑控制躯干肌和眼外肌运动,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2〕旧小脑的纤维联系:脊髓小脑。
调节肌张力功能:控制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3〕新小脑的纤维联系:大脑小脑功能:控制四肢肌精细运动的方案和协调六、 小脑的功能1. 维持身体平衡和体位2.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3.协调肌肉运动间脑 由脑泡发育而来位置:中脑与大脑半球之间,被大脑半球掩盖分为五个局部: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底丘脑第三脑室:为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狭窄腔隙,前方经室间孔通侧脑室,后通中脑水管,内有第三脑室脉络丛为间脑的内腔,呈矢状位,向后借中脑水管通向第四脑室顶:脉络组织;底: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乳头体;侧壁:背侧丘脑、下丘脑;前界:终板(一) 背侧丘脑〔丘脑〕 与下丘脑之间以下丘脑沟为界,是卵原形的灰质团块,两侧之间有丘脑间粘合,前方突出为丘脑前结节,后端膨大为丘脑枕,内侧面有一自室间孔走向中脑水管的浅沟,称下丘脑沟,是背侧丘脑与下丘脑的分界线按进化程序的先后,背侧丘脑可分为古、旧、新三类核团1、 非特异性投射核团〔古丘脑〕2、 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包括腹前核、腹外核、腹后核腹后核包括:丘脑腹后外侧核和丘脑腹后内侧核 丘脑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和由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神经〔头部〕 丘脑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系的纤维。
〔四肢、躯干〕腹后核发出纤维投射至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躯体感觉中枢,腹后核的传入与传出纤维有严格的定位关系:传导头面部感觉的纤维投射到腹后内侧核,由腹后内侧核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懊悔下部头面部躯体感觉中枢;传导上肢、躯干和下肢感觉的纤维由内向外依次投射到腹后外侧核,再由该核发出纤维射到相应的上肢、躯干和下肢大脑皮质躯体感觉中枢代表区3、 联络性核团〔新丘脑〕(二) 下丘脑1、 位置和外形:位于下丘脑沟腹侧,构成第三脑室侧壁的下份和底壁2、 分区及主要核团:4区:视前区:〔视前核 〕;视上区:〔视上核、室旁核、下丘脑前核 〕;结节区:〔漏斗核、腹内侧核、背内侧核〕;乳头体区:〔 乳头体核、下丘脑后核〕3、 下丘脑的纤维联系 (1)与垂体的联系: 1〕视上核: — 视上垂体束 — 垂体后叶〔神经垂体〕2〕室旁核 — 室旁垂体束 — 垂体后叶〔神经垂体〕分泌加压素、催产素等3〕漏斗核 — 结节垂体束 — 正中隆起的毛细血管将神经内分泌物质〔促激素或抑制激素〕送至垂体前叶〔腺垂体〕4、下丘脑功能1.〕是神经内分泌中心,完成神经——体液调节2.〕皮质下植物神经中枢:前区有副交感神经中枢,后区有交感神经中枢。
3.〕调节体温:前区有升高体温中枢,后区有降低体温中枢4.〕摄食调节:腹内侧核为饱食中枢,外侧部为摄食中枢5. 〕昼夜节律调节:可能是生物钟起搏点6. 〕参与情绪的调节〔三〕上丘脑 位于间脑的背侧部与中脑顶盖前区相移行的局部包括缰三角、缰联合、丘脑髓纹、松果体和后联合(四) 后丘脑 位于背侧丘脑的后下方,中脑顶盖的上方 包括内侧膝状体(接受听觉传导通路的纤维〕、外侧膝状体〔接受视束的传入纤维〕,属特异性中继核.〔五〕底丘脑 位于间脑和中脑被盖的过渡区,内含丘脑底核及未定带〔局部黑质、红核〕,与纹状体联系,参与运动调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