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学概论教案.docx
13页《社会学概论》教学方案第一章 引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地位、视野和作用一、教学目的:对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某些典型研究或论著(论断)作简朴考察,简介某些有关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以使我们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一种初步的结识,通过对社会学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的简介,使学生初步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二、教学规定:让学生理解有关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进一步可以把握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功能等,学会用社会学整体的视角看待社会三、教学时数:3学时四、教学重点: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学科地位五、教学难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六、教学措施:课堂讲授为主七、重要参照文献:1.孙本文:《社会学原理》,上海:商务印书馆,19852.郑杭生、李迎生:《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3.郑杭生:《社会学对象问题摸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4.杨雅彬:《中国社会学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八、作业:1. 什么是社会学?中外学术界存在哪些分歧?为什么?2. 社会学有哪些特点?学习社会学有什么现实意义?3. 社会学是如何解释社会的?学科地位如何?第二章 社会(Society)一、教学目的:本章重要简介社会的来源与演进,考察社会的角度,社会构造分析,社会要素中人口因素及环境因素分析,社会运营的条件与机制分析等。
二、教学规定:规定对社会发展、社会构造、社会运营有基本的结识和初步的思考三、教学时数:3学时四、教学重点:社会及其特性与类型;社会构造五、教学难点:有关社会构造的不同理论六、教学措施:课堂讲授为主,并配合影观看像资料七、重要参照文献:1.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2.【德】斐迪南·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八、作业:1.什么是社会?社会的重要特点有哪些?2.简述较西方学者和马克思对社会的理解3.试比较西方学者和马克思对社会构造的不同理解4.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历史演变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5.如何理解人口对社会的影响?6.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构造和功能是什么?文化对社会有哪些影响第三章 文化(Culture)一、教学目的:本章一方面分析文化的构成、文化的特性、文化与社会的互相作用,然后分析文化运营及其规律,最后对中西社会的文化模式作比较,探讨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二、教学规定:规定理解文化的有关概念、分析角度,树立比较的观点,在不同文化模式的比较中加深对国内文化的理解,思考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对我们的文化进行改造三、教学时数:6学时四、教学重点:文化的特性;文化的辨别。
五、教学难点:文化的构造六、教学措施:课堂讲授为主七、重要参照文献:1.【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1卷)》,北京:三联书店,1992 4.【美】威廉·奥格本:《社会变迁——有关文化和先天的本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八、作业: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及你的阅读与思考,对中美文化作比较2.现代中国文化具有哪些特性?你觉得应如何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3.中国老式文化具有哪些重要特点并加以论述4.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构造和功能是什么?文化对社会有哪些影响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一、教学目的:本章重要简介社会化的定义、研究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化的内容与过程、国内社会中人的社会化环境的若干问题,最后对中美国民性差别及其形成的社会化环境作初步分析二、教学规定:规定对人的社会化的基本概念和若干理论有基本的结识和初步的思考三、教学时数:3学时四、教学重点: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的客观条件五、教学难点:西方社会化理论。
六、教学措施: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七、重要参照文献:1.黄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问题在美国》,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2.李强等:《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措施》,社会学研究,19993.阿尼达·陈:《毛主席的孩子们:红卫兵一代的成长与经历》,天津:渤海湾出版公司,1988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八、作业:1.什么是个体社会化?如何理解社会化?2.何谓人格?重要的人格发展理论有哪些?3.个体社会化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一种人从青年到老年要不断地进行社会化?4.个体如何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实现社会化?社会化的具体内容?第五章 社会群体(Social Group)一、教学目的:理解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特性和重要分类;熟悉重要的社会群体类型,涉及家庭、邻里和同事二、教学规定:规定对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和几种基本类型有基本的结识和初步的思考三、教学时数:3学时四、教学重点:群体存在的基本、初级社会群体的定义、基本特性、形成条件和社会功能;五、教学难点:社会群体构造及其作用过程;初级社会群体的衰落及其影响六、教学措施: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七、重要参照文献:1.【美】西奥多·M·米尔斯:《小群体社会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2.【美】B·瑞文·J·儒本:《社群心理学》,厦门: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3.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八、作业:1.什么是社会群体?存在哪些特性和类型?2.什么是初级社会群体?有哪些特性、功能和类型?3.初级社会群体衰落的体现及其影响是什么?第六章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一、教学目的:理解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的基本概念,从而协助我们在初级生活圈这样一种基本层面来理解和解决自我、家庭及其有关物以及社会等的关系二、教学规定:掌握家庭的来源、家庭的本质和特性,家庭的功能,婚姻的内在动机和婚姻动机外化体现的五种类型,婚姻过程的不同形式,择偶的条件,择偶的形式,婚姻的质量,什么是爱情,家庭构造的类型,家庭关系的含义、离婚和分居以及改革对家庭的影响三、教学时数:6学时四、教学重点:家庭的概念、家庭历史演变、家庭的特性、家庭的功能、家庭的构造、家庭的功能与变迁、婚姻的定义与特性、婚姻的功能、择偶的限制、婚姻的类型、性存在的社会学概念。
五、教学难点:国外对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状况六、教学措施: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七、重要参照文献:1.徐安琪:《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与婚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美】约翰·盖格农:《性社会学——人类性行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3.【美】爱德华·劳曼:《美国人的性生活》,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4.【美】玛格丽特·米德:《性别与气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5.王政,杜方琴:《社会性别研究选择》,北京:三联书店6.潘绥铭:《中国性现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八、作业:1.人类“初级生活圈”重要涉及哪些方面?2.举例阐明家庭与婚姻作为社会设立和作为生活实体,有哪些不同?3.婚姻过程有哪些重要环节?4.性社会学的基本命题有哪些?5.社会性别理论与以往的性别角色理论有哪些重要的异同?第七章 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一、教学目的:理解有关社会组织的基本概念,从而协助我们在日益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组织构造中增强组织观念、意识,从而完善自我,达到个人目的与组织目的的一致二、教学规定:掌握社会组织的基本概念、分类,精确把握社会组织的目的,理解社会组织的构造,对社会组织管理的理论基本理解。
三、教学时数:6学时四、教学重点:社会组织的分类;社会组织的构造五、教学难点:社会组织目的的制定和实行;影响组织目的的因素六、教学措施: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七、重要参照文献:1.许卓云:《从历史看组织》,台北:洪建全基金会出版,19972.朱国云:《组织理论:历史流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3.杨晓民,周翼虎:《中国单位制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4.于显洋:《组织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八、作业:1.如何理解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2.组织目的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3.如何理解组织构造中的非正式群体?4.简述科层制理论及其应用过程中的问题5.简述组织理论给我们的启示第八章 社会设立(Social Institution)一、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把握社会制度的含义和一般作用的基本上,理解习俗、道德、宗教、法律、制度等几种重要的社会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二、教学规定:熟悉掌握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的功能、制度化和制度改革三、教学时数:3学时四、教学重点:什么是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的功能五、教学难点:制度化与制度改革六、教学措施: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七、重要参照文献:1.【美】R·默顿:《论理论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2.【美】T·B·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3.【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八、作业:1.什么是社会制度?它由哪些要素构成?具有什么特点?2.如何理解社会制度的功能?3.什么是制度化和制度的生命周期?研究有何实际意义?4.运用理论谈谈国内体制改革的因素第九章 社区(Community)一、教学目的:使学生熟悉社区的含义、要素、重要特性和分类,掌握城乡社区的特点、演变和格局,理解农村都市化特别使中国农村都市化的必然性、具体模式、实现途径等问题二、教学规定:规定对社区的基本概念和几种基本类型有基本的结识和初步的思考三、教学时数:3学时四、教学重点:什么是社区;都市化五、教学难点:西方社区理论六、教学措施: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七、重要参照文献:1.陈卫星:《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丁元竹:《社区研究的理论与措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潘乃谷、马戎:《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3卷本)》,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4.徐永祥:《社区发展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八、作业:1.什么是社区?社区有哪些要素构成?社区互动的重要类型有哪些?2.简述社区的产生和发展3.简述西方有关社区的重要理论4.农村社区与都市社区有什么区别?城乡差别存在的因素是什么?如何消除?5.什么是社区发展和社区服务?如何实现社区的发展?6.什么是都市化?试析国内都市化基本方针和的根据和贯彻的具体思路第十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与资产阶级的社会。












